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品版(全册)(完美版)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品版(全册)(完美版)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7 课题新学期的话第1课时总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性。

并懂得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2、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3、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中需准备的、要用到的材料工具、及早准备。

4、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重点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难点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入学教育1、让学生再次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

2、重新交待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3、总结上期考评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发新书。

三、引导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上课时需要用到的,自备的材料用具。

四、进行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选定课代表及组长,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一般为4-6人一组。

板书:后记:第一单元溶解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 28课题1、它溶解了吗?第1课时总2课时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

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态度、STSE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自主意识。

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

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

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1.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儿去了呢?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3.想一想:你们有哪些办法找到盐的“踪迹?”4.小组交流后,谈谈想到的方法。

5.师及时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6.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7.学生实验,及时记录。

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8.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师相机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 2 :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1.师: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2.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1)介绍胭脂红。

(2)分组制订实验计划(含实验步骤),学生代表交流分享,师生点评。

(3)分组实验,将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汇报交流:描述胭脂红进入水中后的现象。

(5)师:胭脂红与食盐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变化,你们发现了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不同点:颜色、透明程度、颗粒大小变化快慢等;相同点:颗粒大小都由大变小,最后都看不见……)(6)类比推理:食盐进入水中也是均匀分散在水中。

要求学生说出推导依据。

如胭脂红进入水中最后均匀分散在水中(红色均匀分布于水中),食盐进入水中最后颗粒看不见,分散“藏”在水中各个部位(水杯中不同位置均能尝到咸味)等证据。

3.总结:像食盐和胭脂红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四、拓展活动1.师:沙子溶解在水里吗?为什么?2.学生依据建构的溶解概念进行判断,并作出解释。

3.课后小调查:在我们身边哪些物质能像盐一样容易溶解于水,哪些物质像沙一样不容易或不能溶解于水?咱们在下一课将继续学习。

板书:第1课它溶解了吗?食盐“藏”均匀分散到哪里了溶解颗粒渐看不见胭脂红后记:通过比较沙子和盐的溶解,学生能清楚分辨出沙子和水,很明显分开。

而盐分散了,颗粒遍及水的每个角落,沙子都沉在水底。

吸管取水的好处在于不止取到一滴水,而是一段水,咸味明显。

通过标注取水点,学生明白:所有地方取的水都咸,从而揭示出溶解的实质:均匀分布颗粒,甚至不见,但却是藏在了每个角落和地点。

胭脂红的溶解能揭示出溶解的过程,上—中—下至全部染红,即溶解。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10.12. 课题2、生活中的溶解第1课时总3课时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判断,按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给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3.科学态度、STSE认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体会溶解现象应用于生活中的意义。

重点通过实验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难点判断淀粉、食用油、陈醋在水中溶解的难易程度。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雪碧、烧杯、玻璃棒等。

教师准备材料: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图片或微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溶解现象有些什么特征?2.出示厨房里的调料品,提问:它们进入水中后能溶解吗?二、活动1:观察厨房里的溶解现象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预测这些调料品是否容易溶解于水。

2.分组制订实验计划,并汇报实验计划。

如:将白糖、油、陈醋放入水中,搅拌后再多静置一会儿,比较三种现象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判断是否有溶解的典型特征。

再将淀粉、味精等放入水中先观察,再与溶解特征对比判断……3.分组活动,及时记录。

4.整理器材,汇报交流。

学生依据溶解的概念进行判断和分类。

三、活动2: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1.师:厨房里有很多的调料品能溶解在水中,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些什么?2、学生谈谈溶解现象应用于生活中的意义。

2.师: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进行了小调查,现在请孩子们来说说你的调查情况。

3.师出示课前搜集的更多溶解在生活中应用实例的图片、视频,做补充介绍。

四、拓展活动:气体在水中的溶解1.小魔术:沸腾的雪碧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雪碧,再用橡皮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引导学生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学生尝试魔术揭秘。

3.师: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

图片示:加热水的初期,烧水容器壁上总是有小气泡的出现家庭养鱼时的充入气体装置……课后活动: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板书:第2课生活中的溶解白糖油陈醋淀粉味精能溶解难溶解后记:上节课,学生认识到沙子沉底不溶解。

这节课,学生又认识到,油浮水面也不溶解。

而淀粉,原以为是不溶解却类似溶解。

经查证:有一种可溶性淀粉。

所有材料,我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发放,避免的弄混的情况,而且我强调一杯放一种。

洗洁精能使油溶于水,而水也能溶解一些气体,从洗碗、雪碧冒泡就能看出来。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10.19. 课题3、自制泡泡液第1课时总4课时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

2.科学探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调制、比较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3、科学态度、STSE注重动手和实践,思考并发现问题。

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难点不断调制、比较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洗发乳、肥皂(切碎)、洗洁精、沐浴乳、吸管、白糖、小杯子、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魔幻泡泡秀图片或视频,师:小朋友一定都玩过吹泡泡,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你产生了些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2.学生说说。

3.师:这节课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制作吧!4.师生共同制作吹泡泡的工具。

二、活动1调制泡泡液1.师:吹泡泡的工具有了,重点是需要制作出效果很好的泡泡液了!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洗涤剂能用于制作泡泡液?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知道的洗涤剂。

3.出示不同的洗涤剂: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乳。

师:我们试一试哪种最容易吹出泡泡,然后将它们排排序。

4.学生自主活动,配置泡泡液,比较用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露哪种更容易吹出泡泡。

5.学生汇报、交流,展示不同泡泡液吹出的泡泡。

三、活动2: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1.提出挑战任务: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2.思考方案,交流各自的方案,完善方案。

3.动手实验,不断通过对吹出泡泡的效果进行比对分析,寻找最佳配方,从而完成泡泡液的调制,让吹出的泡泡会更大更不容易破。

4.室外吹泡泡表演活动,分享自己的调制过程及发现。

四、拓展活动1.提出还想探究的问题,课后去探究。

2.在家里可以制作不同的泡泡,展示给爸爸妈妈观赏。

板书:第3课自制泡泡液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乳一二三四洗涤用品种类后记:我逐次发放泡泡液原料,学生发现:洗衣粉、肥皂效果不佳。

洗发乳、沐浴露效果较好,洗洁精效果最好,加上白糖更好。

不少学生把泡泡吹在桌子上,杯子里,我鼓励学生往空中吹。

学生对吹泡泡视频感兴趣,知道许多东西能吹出不同的泡泡,对超大的泡泡感到不可思议。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 14课题1、观察兔子的反应第1课时总5课时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2、科学探究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SE对研究兔子的反应产生兴趣;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能如实进行描述;设计方案与描述分析中,乐于倾听和交流;增进爱护保护兔子的情感。

重点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难点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能如实进行描述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兔子、兔笼;胡萝卜、青菜、干草、苹果等教师准备材料:挡板,两个黑色布袋,分别装篮球和青草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人用各种感官感觉周围的世界,做出反应。

小动物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观察研究一种小动物——兔子。

二、新课学习1.观察兔子的感官(1)观察前提出要求:安静,不要惊扰兔子;先整体观察,再重点观察它的感官。

(2)观察兔子例如:兔子眼睛是红色的。

兔子有两颗大门牙。

兔子的耳朵上有很多红色的血管。

(3)画一画:把兔子的样子画下来,标出它的眼、耳、鼻等感官。

2.观察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1)讨论:兔子喜欢吃什么?(2)将兔子依次放在胡萝卜、白菜、草和饼干附近。

(3)观察:兔子对几种食物的反应一样吗?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想法。

例如:兔子喜欢吃胡萝卜、白菜、草,不爱吃糖果和饼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