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
患上流行性腮腺炎最大的特征是耳下及下巴 周围会肿胀。
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日又累及对侧 (也可双侧同时肿胀),双侧肿胀者占40%一 60%,约以2~3日肿胀达高峰,再持续4~ 5日以后肿胀逐渐消退,肿胀全程约7—12 日。 腮腺管中有红肿,但用压舌板沿腺管挤 压时,无脓性分泌物。
疫情报告
传染病信息的报告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
人类是风疹病毒的唯一宿主,传染源主 要有临床病人、先天性风疹患儿及亚临床 感染的儿童。从出疹前5日到出疹后2日均 有传染性。
风疹
一般表现 :
风疹的潜伏期约为 14—21 天,症状多轻微, 低热或中热,轻咳和流涕等。耳后、后颈部及枕 部淋巴结肿大,单个分散伴轻压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 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如鼠疫、霍乱、肺炭疽、O157、传染 性非典型肺炎等)、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重大动物疫情, 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报告事件的信息内容
报告时限:一般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 式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报告内容是指:上述事件的名称、发 生地点、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年 龄、性别和职业分布、发生原因、采取措 施、现状和趋势等。
厅关于加病疫情报告的有关要求
切实落实各项传染病预防措施。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传染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 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 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 学校、技工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应当开设 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者讲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
个病简介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
典型麻疹潜伏期约10天(6~21天),病程表现为 3个时期:
(一)前躯期 一般3~5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 症,有发热、伴全身不适,咳嗽、喷嚏、流涕、流泪、畏 光、结膜充血、眼睑浮肿等卡他症状。此期部分病人可在 口腔内第一臼齿对面两侧颊粘膜上可见0.5~1mm大小的 白色小点,周围红晕,称麻疹粘膜斑(柯氏斑),为麻疹病 人所特有。
季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的通知 )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有关要求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 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 者医疗机构报告。(传染病防治法)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 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 人,要及时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 并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教育部办公
口腔无粘膜斑。
一般发热 1—2 日后出疹,呈红色斑丘疹。皮 疹先见于面部, 1 日内波及全身,面部及四肢较 少,手足无疹。皮疹经2—3日消退,退后无色素 沉 着 。
先天性风疹综合症 所谓先天性风疹综 合征即指妇女在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后,使 胎儿发生先天性风疹,可引起死产、流产; 或使出生的婴儿发生各种先天性损害。
加强冬春季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的通知 )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有关要求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与卫生部门进行 沟通,了解相关信息,积极配合卫生部门 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督促检查。 各级各类学校应按照上级教育、卫生行政 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加强自我检查,落实 学校传染病预防措施,尤其要重视当地卫 生部门提出的整改措施,改进学校卫生工 作,消除有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的各种隐 患。
学校应当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 做好急、慢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工作,同 时做好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工作。(学校卫生
工作条例)
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做到传染病早 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 校要指定专人作为学校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人,负责学校传 染病的监控与报告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冬春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 所引起的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可引 起全身性感染,临床上以腮腺的非化脓性 肿胀、疼痛为较突出表现。 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引起 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 腺炎。
潜伏期一般2~3周,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 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期症状,一般持续数小时 到两天后,约有60%发生腮腺肿胀,起病大多较 急,腮腺常一侧先肿大,同时伴有发烧、头痛及 食欲不佳等全身症状,一侧腮腺肿胀以耳垂前下 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大,局部疼痛,过敏,开口 及咀嚼时胀痛较明显,吃干硬或酸味食物使唾液 大量分泌时,胀痛更为显著。
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 早报告、早隔离。 学校应积极开展晨检制度,禁止已发病 儿童带病上学。 实行疫情日报制度。
防控措施
2.对接触者的措施 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 为传染源。 A、密切医学观察(有条件的可以隔离观察), 及时发现隔离病儿。 B、预防服药。 C、家庭里可以采取一些消毒措施,如醋酸熏蒸 等。 D、、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家庭管理。等
个人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8、保持居室卫生 居住环境清洁,衣被定期在太阳下曝晒。 9、避免接触传染性病人 有类似感冒发烧症状,尤其是发烧不退、 头痛、关节痛、咳嗽,更要及时就医,尽量 避免探视传染病人,病人家属可在医生指导 下服用预防药物。
疫情防控措施
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 尽快平息的措施。
经空气传播包括下列三种方式: 1.经飞沫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 在于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中或纤毛上皮细 胞的碎片里,当病人呼气、大声说话、嚎哭、 打鼾、咳嗽、打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大 量含有病原体的粘液飞沫,体积较小(约 15~100μm),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久 (通常不超过几秒钟)。 飞沫传播的范围仅限于病人或携带者周围 的密切接触者。流行性腮腺炎、麻疹、脑脊 髓膜炎、流行性感冒、风疹等均可经此方式 传播。
疫情防控措施
3.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进行彻底消毒, 加强周围环境卫生处置。呼吸道传染病 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 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
4、作息规律 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与生活作息 的规律,避免过度疲劳,不通宵达旦,做 到娱乐有度。
个人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5、饮食均衡 多吃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和高热量、 高蛋白的食物,可以增强抵抗病毒和细菌 感染的力量。 6、坚持锻炼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有效提高自身 免疫系统的活力。 7、注意保暖 衣物应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
疫情报告的基本要求
准确 及时 完整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有关要求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 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加强冬春季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的通 知 》等等。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有关要求
传染病感染过程示意图
患者
死亡
传 病人 染 动物 源
生长繁殖
排出
病 传播途径 原 体
易感者
获得免疫者
携带者
定义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通过飞沫、 空气由呼吸道侵入机体,引起发病,并且 病原体主要从呼吸道排出体外(播散感染 或引起流行)的一组传染病。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
非典、禽流感、麻疹、风疹、流 脑、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 核、流感(流感样病人)、水痘、 腮腺炎等
(二)出疹期 发热3~4天后开始出 疹。首先在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 颈、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足底, 2~5天达高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 疹,以后融合成暗红色,疹间皮肤正 常。
(三)恢复期 出疹3—5天达到高潮 以后,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症状迅速减 轻,皮疹开始减退,初留浅褐色斑痕, 1—2周后全消失。退疹时原皮疹处 有糠麸状细小脱屑,无色素沉着。
个人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3、多喝水 冬春季让鼻粘膜保持湿润,多喝水“抗 菌”效果好,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多 喝开水,还能增强机体的代谢功能。 减少刺激尽量不吸烟、不喝酒,不食辛 辣食物,通过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达到 保护自然免疫功能,增强消灭外界病菌入 侵呼吸道的能力。
个人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一、开窗通风:每天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 二、加强晨检:及早发现病儿 三、经常洗手:养成良好勤洗手的习惯 四、劳逸结合:春困秋乏,保证睡眠 五、少去公共场合:若必须去,戴口罩 六、接种疫苗
个人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预防在先 远离疾病
1、勤洗手 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用肥皂、流动水 洗手。 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或晾干。不 共用毛巾。 洗手前不要用手触摸脸、眼、口,改掉抠鼻子、 揉眼睛的习惯,避免手上病菌侵入体内。在外不 能即时洗手,可以用消毒湿纸巾进行双手消毒。
呼吸道传染病的 预防措施
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 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 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 消毒;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 处理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防止致病 性微生物扩散;大力贯彻《食品安全法》 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等。
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
2.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 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 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 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预防接种对于学校卫生非常重要,入学 查验计免接种证是落实计划免疫一个重要 的措施,是预防传染病在学校间流行的一 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
个人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2、常通风 居室及办公室内的通风换气十分重要。 在室内一两小时后最好能出外呼吸新鲜空 气。长时间待在室内要勤开窗子,通风换 气,保持空气新鲜。出门在外,注意交通 工具内、公共场所内的空气质量,尽量站 在空气通畅的地方。疾病流行季节避免前 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