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之清热药1

中药学之清热药1

15
知母 一、特点:
苦寒清热泻火,甘寒滋阴润燥,具 清润之性,主入肺、胃、肾经。凡实热、 虚热皆可应用。 二、功效与应用: 1、上清肺火(润肺)以止咳:治热咳、
燥咳(配贝母:二母散) 2、中泻胃火(润肠)以止渴:治阳明气
分实热热盛阴伤证;肠燥津枯之便秘
16
3、下泄相火(滋肾)以除蒸: 阴虚火旺(配熟地:知柏地黄丸) 阴虚消渴(配葛根、天花粉)
33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1、苦寒燥湿,长于清热燥湿,并有清热泻
火作用,主要用治湿热证和火热证。 2、湿热证
(1)湿热内蕴的湿温 (2)湿热脾胃的痞满吐利
(3)湿热大肠的泄泻、痢疾
34
(4)湿热下注的淋证、黄带 (5)湿热肝胆的黄疸、耳脓耳肿 (6)湿热流注关节红肿热痛 (7)湿热浸淫肌肤的湿疹湿疮
第八章
清热药
1
二、性能与功效: 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
燥湿、解毒及清退虚热等作用。
三、适应证: 里热证:但热不寒,或潮热(午后或
夜间),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赤, 大便干燥,舌红苔黄或苔少,脉数或细 数。
3
四、分类: 1、清热泻火药:清泻气分实热,如石膏、
知母 2、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如三黄、栀子 3、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如银花、连翘 4、清热凉血药:清解营血分热,如生地 5、清虚热药:清虚热,如青蒿、银柴胡
⑴轻者热扰胸膈,心烦懊憹不得眠 (栀子豉汤)
27
⑵重者充斥三焦,大热躁扰,神昏谵语 (配黄芩、黄柏:黄连解毒汤)
2、血热出血(配生地、赤芍) 3、湿热黄疸(配大黄:茵陈蒿汤)
湿热淋证(配金钱草、车前子) 4、痈疮肿毒,生品研末用酒或水调敷患处 5、跌打损伤,血瘀肿痛(生品研末和面粉
与蛋清调敷患处) 6、苦寒之性较强,脾胃虚寒者当禁用
天花粉:甘寒清肺润燥,苦寒消痈排脓
治热咳、燥咳;热毒疮痈
23
淡竹叶
1、清热泻火 温病肺胃气分热证 2、偏于清心热 心火亢盛 3、利尿 心热下移小肠之热淋
导赤散 4、生津 热病津伤
24
竹 叶 清心除 长于清心热 淡竹叶 烦利尿 长于利尿
25
栀子
26
栀子 一、特点: 1、为苦寒清降之品,既入气分又入血分 2、走气分善泻三焦之火,尤善清心除烦 3、走血分善凉血解毒,热证出血可用。 4、可清利湿热,导热下行。 二、 应用 1、气分实热证
4
五、应用
1、辨清里热真假
2、辨清热证虚实、表里
3、根据热在脏腑不同,适当选药
4、根据气、营、血阶段不同择药
⑴气分
选石膏、知母
⑵营分
选黄连、生地
⑶血分
选水牛角、玄参
5
5、兼挟证的不同,注意配伍 ⑴热在气分未尽,又入血分 气血双清。 ⑵里热伴胃肠积滞 清热和攻下并施。 ⑶里热伴表热 表里双解。
六、使用注意
28
夏枯草
29
夏枯草 决明子 共性:
性味归经:苦寒入肝 功用:清肝明目、兼可平肝止眩 主治:1、肝火目赤肿痛
(配菊花、青葙子) 2、肝阴不足,目珠夜痛,至夜尤甚 3、肝亢头痛眩晕
(配天麻、钩藤)
30
夏枯草 1、苦泄寒清,多用治肝火上炎的目赤 肿痛、头痛眩晕、烦躁失眠。 2、味辛散而散郁结,为治瘰疠瘿瘤良 药。用治肝郁化火、痰火郁结瘰疬瘿瘤
(配黄芩、半夏:半夏泻心汤)
45
治大肠湿热下痢里急后重 腹胀而气滞明显者
(配木香:香连丸) 烦躁身热而湿热明显者
(配葛根:葛根芩连汤) 利脓血而湿热明显者
(配大黄:芍药汤)
46
2、清胃止呕效佳 ①胃火呕吐(配芦根、生姜) ②肝火犯胃,呕吐吞酸胁痛 (配吴茱萸:左金丸)
4、生品:偏于清热泻火。 盐炙:偏于滋阴降火。
5、脾虚便溏慎用。
17
芦根
18
19
天花粉
20
21
芦根 天花粉
共性: 性味归经:甘寒主入肺胃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热病口燥烦渴和阴虚消渴
22
芦根 天花粉
甘凉生津,用治热病伤津
芦根:能清胃止呕,清肺排脓,利水通淋 治胃热呕吐、肺热咳嗽、痰瘀肺痈 和热淋涩痛
35
黄芩
36
37
黄连
38
39
黄柏
40
41
黄芩 黄连 黄柏 共性:
归经:苦寒 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湿热证及热毒证
常相须合用
42
黄芩 一、特点
1、气味较薄,善行上焦,清上焦湿热 长于泻肺热、胆热。
2、炒炭并能止血安胎 二、应用
1、肺热咳嗽(单用,清金丸) 2、湿温暑温,身热脘痞呕
8
知母
9
10
11
石膏 知母 共性: 性味归经:甘寒主入肺胃
功用:清泻肺胃火热 主治:肺胃实热(阳明气分实热)证
常相须合用
12
石膏 一、特点
1、辛甘发散,大寒清泻,能外散内清, 具清解之性,主入肺胃,为清泻肺胃气分 实热之要药。并能除烦止渴。
2、生用 内服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 外用 收敛生肌
(配白豆蔻,黄芩滑石汤)
43
3、少阳证胆热(配柴胡,小柴胡汤) 4、治热扰胎动(配苎麻根、当归) 5、血热出血和咽喉肿痛
44
黄连 一、特点
1、味厚气浓,大苦大寒,善清中焦 (肠胃)湿热,长于泻心、胃火热,
2、并能止呕除烦。 3、为治湿热火毒要药。 二、应用 1、善清胃肠湿热 治胃肠湿热,腹胀呕恶
(配海藻、昆布等)。
31
决明子(草决明) 1、苦寒清泄归肝经,又甘寒养阴,为明目
佳品。目疾无论肝火、风热或肝肾阴虚 均可应用。 2、质润归大肠,能润肠通便,用治肠燥津 枯之便秘。
32
夏枯草 决明子
善清肝火散郁结,为治瘰 疠瘿瘤良药,并能降压, 治高血压。 清肝明目 治肝火上 炎引起的 目赤肿痛
兼益肾阴,为明目佳品 并能润肠通便,平肝阳
13
二、应用: 1、肺胃气分实热证(白虎汤) 2、邪热壅肺,身热而喘(麻杏甘石汤) 2、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
(配黄连、升麻:清胃散) 4、生用须打碎先煎,用量宜大,15-60g
中焦虚寒不宜用。
14
5、煅石膏:辛味已去,变为甘寒而涩, 功能清热收湿,敛疮生肌。 治疮溃难敛、水火烫伤、湿疹搔痒等 配滑石粉、黄连粉外用 煅品石膏仅供外用
1、本类药寒凉伤阳,苦寒败胃。故脾胃虚寒 胃纳不佳,肠滑易泻者慎用。
2、中病即止,勿使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3、真寒假热格热热或泻气分实火。 2、适应证
⑴气分实热证:(四大一黄) 大热、大汗、大渴、苔黄、脉洪大
⑵五脏火热证。
7
3、火热所在脏腑不同,归经选药 清肺胃火:石膏、知母、天花粉、芦根 清心火:竹叶、淡竹叶 清肝(胆)火:夏枯草、决明子 清肾火:知母 清三焦火:栀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