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 案例7 • 县公安局民警张某在处理治安案件中将李某打 成重伤。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 • A.张某对李某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 • B.县公安局对李某承担人身损害的民事赔偿责 任 • C.县公安局对李某承担人身伤害的国家赔偿义 务 • D.李某可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诉讼寻求人身 损害赔偿 • 【答案】 C
自然权利,出自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法理论,构成了古 典自然法学说的要义。 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政府论》中对“自然权利”作了 个人界定:“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 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 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 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 产。” 美国《独立宣言》对“自然权利”作了这样解释: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有从他们‘造物主’那边赋予 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 追求幸福的权利”。自然权利在资产阶级语境中是指人 的生存平等权、生命权、自由权、幸福权以及财产所有 权,它是最基本权利。
– 1、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是指因《行政诉讼法》等相 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在人民法院、行政诉讼 原告与被告、行政诉讼第三人及其他诉讼参与 人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

2、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与内容 主体:行政诉讼权利和行政诉讼义务的承 担者,也是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最基本的 要素 法院 诉讼参加人 其他诉讼参加人 客体: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诉讼权利和 诉讼义务指向的对象——具体行政行为 内容:是指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 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
• 三、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p7-8 – 1、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 2、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 3、监督和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 作者观点:p10 – 保证 – 保障 – 监督
• 四、行政诉讼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p10 • 1、与行政法的关系
• 行政法包括行政实体法与行政程序法 • 二者相互依存,就像列车与轨道的关系,行政程序法保障 行政实体法按正确的方向运行,但由于二者都由行政部门自主 掌握实施,没有监督,从而有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所以必须 有其他手段监督,其他手段中,由于司法的被动性,中立性, 司法就成了行政监督的必然选择,这就产了立行政诉讼法。 • 由此,行政诉讼法与行政法就成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目的是为了保障行政法的正确实施。
• 此案属于排斥关系 • 刑诉和行诉不能并存时,当事人不得同时提 起。 • 比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 伤亡已构成犯罪,受害人或其亲属提起刑事附 带民事赔偿诉讼的,法院对民事赔偿诉讼请求 不予受理。但应当告知其可以依据国家赔偿法 的有关规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最高人 民法院关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致人伤 亡构成犯罪的赔偿诉讼程序问题的批复》)。
• 2、与民事法律关系(p16教程例5) • 行政诉讼法与民事诉讼不存在监督关系,也 没有相互依赖的问题,但可能存在谁优先的 问题,有时候由于民事案件的解决依赖于行 政诉讼的结果,这时行政诉讼可以附带民事 诉讼。 • 3、与刑事诉讼法关系(p15教程例4) • 二者是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关系。
• 五、行政诉讼法律关系p12
丁某不服,以上杭县公安局越权介入经济收纷案 件为由,向晋江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对 丁某提起的诉讼是否属于行政诉讼 ? 案例2 • 田永诉北科大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三项条件(《行政诉
讼法解释》第61条): a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裁决 b对该行政裁决审查后发现其违法 c民事争议当事人要求一并解决 但即使存在当事人的要求,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 也可以不一并审理,而作为独立的民事案件由民 庭审理。
• 【答案】 A、D • 乡政府的行为虽然引发了民事争议,但该批准建 房行为属于行政许可,因而本案属于行政争议, 可以受理。本题中乡政府的批准建房行为并非 “行政裁决”,故不存在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 法院只能分开解决民事纠纷。 • (2)先后关系 • 如果行政案件审判须以相关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 为依据,而相关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应中止行 政诉讼[《行政诉讼法解释》第51条第l款第(6)项]。 反之亦然

• • •
案例4 甲企业控告乙企业侵犯其某专利权后,市专利管理 机关对乙企业罚款2万元。乙企业不服市专利管理机关 的罚款决定提起行政诉讼。在该行政诉讼过程中,乙企 业以甲企业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确认该专利权属 于乙企业所有,其理由是该专利是乙企业委托甲企业开 发的,乙企业作为委托人依法享有专利权。在此情形下, 该行政诉讼应当如何处理? 【答案】 行诉应中止审理,待该民事案件审理完结后 恢复诉讼。 (3)排斥关系 针对同一争议,行政机关已经作出处理或法院已经作出 行政裁判的,当事人不得再提起民诉。 案例5 甲、乙两村因某一土地所有权发生争议,县人 民政府将该土地确定为甲村所有。乙村不服向法院提起 行政诉讼,法院终审判决维持县政府的决定。但乙村仍
• C.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发现县公安局民警在治安管理处 罚中对成某刑讯并可能构成犯罪的,应当将有关刑讯材 料移送检察院处理 • D.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发现县公安局民警在治安管理处 罚中对成某刑讯的,应当裁定中止诉讼 • 【答案】 A、B、C 此案属于移送关系与先后关系并存 审理行政案件中,发现本案涉及犯罪,需要追究刑事 责任的,若刑事案件事实与行政案件事实之间没有法律 上的关联性,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检察机关 (《行政诉讼法》第56条)。 如果行政案件审判须以相关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 依据,而相关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应中止行诉[《行 诉解释》第51条第l款第(6)项]。反之.亦然。
第二章 行政诉讼的历史发展p20
一、 行政诉讼制度的产生、发展的基础条件 1、市场经济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 2、民主政治是其产生的前提条件 3、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 是民主政治的理论基 础 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源于拉丁文 jus nafural,中文习惯译为天赋人权,指自然界生物 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 自然权利是天赋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 是理论上存在的权利。在当今时代,更为人偏爱的 术语是较为片面的“人权”概念。
• 二、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与体系 – 1、行政诉讼法的概念p3-4 • 广义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当事人和 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行政诉讼活动,及其在诉 讼活动中相互关系的一整套法律规范 • 狭义的行政诉讼法:指对行政诉讼活动作出专 门的、完整的规定的法律形式的行政诉讼法法 典,即:《行政诉讼法》 – 2、行政诉讼法的体系
• 推荐阅读材料 • 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法案例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3版),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7。 • 姜明安著:《行政诉讼法》(第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 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 胡建淼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8。 •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7。 • 林莉红著:《行政诉讼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 张树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 规定>释评》,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 高家伟著:《行政诉讼证据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工商出 版社,1998。
3、特征: • 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与义务具有不对等性 • 客体具有特定性与法定性
• 准确定性行政争议是顺利进入行政诉讼的 前提 • 城管与小贩的争议是行政争议吗?
判断行政争议的标准
• 1、争议双方必有一方是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 2、是公权主体在行使公权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 3、该公务行为不论是否合法,只要相对人对此提出异议
案例1
福建省晋江市达华纸箱有限公司是经国家工商部门登记 注册的独立法人,注册资金为100万人民币。期间达华 公司曾给付润发公司部分货款 。后双方产生纠纷,润 发公司多次向达华公司催讨货款未果。1999年7月,润 发公司以达华公司负责业务的丁某有诈骗行为为由,向 上杭县公安局报案。上杭县公安局接到报案后,以涉嫌 诈骗立案,于7月21日对丁某进行刑事拘留。拘留期间 丁某的家人交纳13万元人民币后,上杭县公安局于一星 期后对丁某决定转为取保候审
行政诉讼法



主讲 蒋问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第三章
行政诉讼制度的历史发展
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受案范围
管辖 诉讼参加人 证据 行政诉讼的期间、送达和费用

第九章
对妨碍行政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十章
第十一章
起诉和受理
第一审程序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
判决、裁定和决定
【答案】 不可提起民诉,甲村可以直接申请法院 强制执行。 (4)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的关系案例 案例6 成某将李某打伤,县公安局据此对成某拘留l5 天。成某不服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将拘留15日 改为罚款200元。李某不服复议决定提起行政诉 讼。对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 • A.人民法院经过审查,认为成某将李某打成重 伤可能构成犯罪的,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 机关处理 • B.人民法院经过审查,认为成某将李某打成重 伤可能构成犯罪的,应当裁定中止诉讼
“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社会契约论是对国家神权论的否定。社会契约论假定,国家之前 是人类的无政府的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这种自然状态是一种人 和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卢梭相信,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 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力来 自被统治者的认可。 卢梭声称,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公意) 所控制的。 社会契约论的主要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 威,”这种政治权威在自然状态中并不存在,所以需要一个社会 契约。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 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 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卢梭认为这是与 “人生而自由”的观点相一致的。人们在签订社会契约后并未改 变其自由的本质,而是将原有的自然属性的自由转化为了社会属 性的自由。何谓自由?卢梭认为“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 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人民应该在政府中承担活跃的角色。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 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社会契约就 遭到破坏;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包括 用起义的手段推翻违反契约的统治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