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案教学计划一、学期目标为了更好地做好本学期的工作,对教学做了一定安排。
在本学期,通过本科目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实施措施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要使品德课取得良好地教学效果。
四、教学措施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五、课时计划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1、血泪国耻教材分析:“屈辱的开端”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的第一个学习主题“血泪国耻”的内容,此内容包含两个主题活动“屈辱的开端”和“火烧圆明园”。
两个主题活动都是引领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以此为契机,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2、继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出示林则徐图片,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了解他吗?2、出示销烟池图片导入:看,这就是林则徐曾经销烟的地方,他是禁烟的爱国大臣,那么为什么要禁烟呢?鸦片战争是怎么回事呢?【设计意图】:从学生耳濡目染的林则徐入手,了解虎门销烟的壮举树立伟人形象。
然后,从疑问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便确立以学定教的思想。
(二)了解鸦片战争1、学生展示搜集的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
2、引导学生读课本中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
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从这些资料中能看出什么?(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掠走大量银元,而且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与日俱增……)【设计意图】: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知识时,应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话说,想说话。
(三)了解鸦片危害1、引言:鸦片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英印政府、东印度公司和鸦片贩子带来了惊人的暴利,他们从中发了大财,然而对于中国、中国国民又是怎样的呢?2、学生根据日常及媒体所见所闻,借助多媒体,通过多种形式交流鸦片的危害。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学生懂得的知识为诱因,激趣导行,懂得吸实鸦片的危害,为学生创设心灵自省的情境。
(四)穿越时空,透视社会现实1、引言: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引起了广大人民重视,他们纷纷起来反抗。
2 、出示天安门广场上的第一座巨型浮雕,再现“六﹒三”销烟壮观场面。
3、学生交流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例三元里抗英斗争、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等。
4、了解斗争结果和《南京条约》的内容,想象中国社会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正(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反(清政府的妥协退让)两方面事例,使学生有明确的道德认识。
(五)情境对话,拓展延伸1、设计三个层次对话:假如你是清朝国民,你会怎样?假如你是清朝官员,你会怎样?假如你是清朝皇帝,你会怎样?2、回到现实,现在我们小学生该怎样做?【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对话,有的放矢指导学生的行为,强调小学生该怎样做,又让学生把抽象的想法落实到生活实际中,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强调的对现实生活回归的理念。
2.悲壮的抗争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共分两个部分“寻访刘公岛”和“刘公岛上的沉思”主要介绍了黄海战和甲午战两次战斗。
反映了广大官兵同仇敌气,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和爱国壮举。
学习目标:1.培养爱国情感,珍视祖国的历史。
2.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索和解决问题。
3.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4.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
教学准备:1.收集在近代,刘公岛上发生的事情。
2.电影《甲午风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寻访刘公岛一、导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剑与火、血和泪、苦难和抗争的交响曲。
在这一历史时期里,面对列强的疯狂侵略,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为维护国家主权、求得民族独立而不断抗争,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公岛了解黄海大战和甲午海战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二、活动内容活动一1.自读黄海大战的资料,了解爱国将领丁汝昌。
四人一组结合文中的文字和图片,每组选一名代表将整理好的资料和图片在班上交流和展示。
2.学生了解甲午战争是怎么回事,了解爱国将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活动二:1.观察14页上的三张图片,结合三张图片学生可展示自己的图片。
2.阅读《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思考:马关条约说明了什么?活动三:1.观看影片〈〈甲午风云〉〉2.写出自己的感想。
第二课时刘公岛上的深思一、导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呢?今天我们带着问题来整理并分析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二、活动内容:活动一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将资料的内容归结成几个方面,从多个方面来分析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2、思考:在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制度的落后。
除此之外,你认为还会有什么原因?3、请写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二结合资料和17页中的三幅图片填一填:1840——1919中国遭受的外国侵略。
活动三从鸦片战争起,中国各阶层民众就开始了反侵略的斗争,但中国政府几乎每战必败,败必签约。
你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请写一写自己的结论。
活动四1.请会唱歌曲〈〈Ma——cau澳门〉〉的小朋友唱一唱。
2.练习朗诵诗歌《台湾》》和《香港》。
3、探求救国之路教材分析:本节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个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辛亥革命的经过,深刻认知辛亥革命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朝统治所进行的艰苦斗争,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神。
教学目标:1、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2、学习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解决问题。
3、培养热爱祖国和爱戴革命先辈的精神。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清朝末年,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
中华民族已经处在危险境地,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积极行动起来,探求救国之路。
你知道哪些故事?引出:“戊戌变法”。
二、探究研读(一)、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经过。
1、小组交流: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
2、全班交流:选派代表交流资料,及时补充、评价。
3、总结:教师出示准备的资料,明确戊戌变法的背景和经过。
(二)、认识戊戌六君子。
1、讲一讲:从搜集的资料中任选一人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2、说一说:听了他们的故事,你想说些什么?(三)探求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小组讨论:根据手中的资料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全班交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3、达成共识:总结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写一写:用自己的话写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总结1、你知道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2、你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第二课时一、录象导入教师播放《武昌起义》片段,让学生谈感受,引出辛亥革命。
二、探究研讨(一)、了解武昌起义。
1、小组交流:组内交流搜集的武昌起义的资料。
2、全班交流:选派代表交流,及时补充、评价。
3、谈感受、找英雄。
引出孙中山。
(二)认识孙中山。
1、教师出示孙中山的资料:谈感受。
2、学生补充孙中山的资料:谈打算。
(三)、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1、认识袁世凯学生交流搜集的袁世凯的资料,了解袁世凯充当的角色。
2、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补充资料,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3、写一写:写出对辛亥革命的正确认识。
三、朗读感悟读一读《百年沧桑话巨变》,交流感受,设下悬念。
四、总结1、学习资料的运用方法的总结。
2、知识点的总结。
3、行动的指导总结。
五、拓展延伸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来到嘉兴南湖教材分析:本课包括:“南湖游船”“光辉的历程”两部分内容。
主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深入感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历史,热爱中国共产党2、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能力: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