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一:同伴之间互教互学,积极评价。
谁都不否认儿童有学习的天性。
做妈妈的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孩子经常模仿周围人的动作、语言,特别是当孩子和同伴在一起时,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是惊人的。
他们很快便能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语气、手势、甚至一些复杂的游戏等等。
1、人人教我,我教人人。
孩子们入学的第一次语文课,我就告诉孩子们:我们班的每个孩子都是一(10)班集体中的一员,每个孩子都有教其他孩子拼音、识字、算术、英语的职责和义务。
为了打消学前知识储备不足或生性胆小孩子的疑虑,也为了提高孩子们相互教学的兴趣,我早早地就将他们的名字写得大大的,工工整整地粘贴在他们课桌的左上角,并用他们的名字做了四十一张小卡片,以便游戏时用。
第一次识字课,我们班上的就是游戏识字“认名字”。
孩子在一起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很多孩子之间已经比较熟悉,能叫得出名字了。
游戏一开始就请孩子们分别说说自己的在班级认识朋友的名字,并将名字和人对上号;然后让孩子们同桌相互教认自己的名字;接着在四人小组内相互教认自己的名字;四人小组内都学会认名字后,可以自由选择好朋友相互教认名字。
孩子们之间相互比赛,看看谁记住的名字多,还要看看谁教会别人认自己的名字多,我会用名字卡片来检测,每教会一个同学认自己的名字就可以得到一张贴纸;每学会认一个名字也能得到一张贴纸。
这种活动,大大提高了孩子互相教学的兴趣和信心,即使学前基础再差的孩子,他也会认自己的名字,也能教会别人认自己的名字。
除此以外,我在课堂上还开发了很多适合孩子们互教互学的小游戏,如:“你一句,我一句,课文朗读对对碰。
”就是让孩子们找到自己喜欢的同伴,一起做游戏一样,你教我一句,我教你一句,两人一起学习朗读课文;“语文书叠起来,你指我认看谁棒”则是同桌相互检查、学习识字;而“古诗对答”、“课文接龙”则同伴之间相互学习背诵研讨、背诵课文最好的方法。
,2、人人都是“大”学生,个个都是小老师。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鼓励孩子们都能在从不同的“角色”里学有所获。
每个孩子都具有“亦生亦师”双重角色。
如果在某个环节上,你做“小老师”了,那就要求你在“教”别人的同时更好地巩固自己的“学”;而“大学生”则要用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已,虚心向小老师学习,养成注意倾听的好习惯。
认真教和认真学的“小老师”和“大学生”都会得到教师的奖励。
不仅如此,我还将这种互教互学的模式延伸至课堂以外、延伸至学科以外。
如,某某同学在课间游戏时教会了某某同学跳绳;某某同学在宿舍教会了某某同学放蚊帐;某某同学教会了某某同学数学题、英语单词等等,教的“小老师”和学会跳绳的“大学生”一样得到贴纸奖励。
让“互教互学”成为孩子们的生活习惯。
策略二:同桌之间师徒互补,相互制约。
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入学时,就已经拥有了约三千个词汇。
在中国,不少新一代年轻的父母们更是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不少孩子在入学前,已有着一定的识字能力,有的孩子甚至还提早进入到了阅读。
这些孩子就是优秀的教育资源。
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一部分“优生资源”很快就凸显出来,同样,一部分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也出现了。
这时候,我但有意识地让这两类孩子成为同桌,促进他们结成学习上的“师徒”关系。
这既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优生资源,避免他们因接受能力强而对学习上简单重复的厌倦;同时也可帮助暂时落后的孩子尽快赶上来。
除此之外,还可将大量的中等生根据性格差异、能力差异结成互教互学伙伴关系,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在优生与落后生、中等生与中等生结成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我还将他们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小组内部构成与交流如下图:
优等生------落后生
中等生------中等生
优等生------中等生
中等生------落后生
策略三:小组之间相互竞争,促进发展。
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它是产生竞争行动的前提。
六七岁的孩子早已具有竞争意识,他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会你追我赶,相互竞争。
为了增加同伴互肋学习的趣味性,在常规学中,我会不失时机给孩子引进一些竞争机制。
如,学习伙伴之间的竞争,这里不仅有处于同一平台的中等生与中等生个休之间的竞争,也有这一对“师徒”学习伙伴与另一对“师徒”学习伙伴之间的竞争,还有这个四人小组与另一组四人小组之间的竞争等等。
劳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为孩子营造竞争的氛围,孩子们在竞争中相互评价,在评价中看到同伴或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便会更明确地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因为孩子不仅会从同伴身上获得很多感情支持,而且能在各种竞争中进行各种经验的交流和尝试,并通过竞争对手的看法来调整自己。
我在识字课堂上鼓励孩子们竞争的游戏同样很多,如,寻找“金话筒”,孩子们个体与个体之间朗读展示竞争;同样是朗读展示,而“买音箱”游戏则注重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
“小老
师教学时间”后的“识字小能手”PK,则是一对“师徒”与另一对“师徒”互教互学成果大比拼。
策略四:班级之内树立榜样,潜移默化。
孩子天生是感性的,也是“向善”的。
孩子是在不断的学习生活中,同伴间的榜样作用是很重要的。
与其给孩子们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不如给他们一些就在身边的活生生的榜样,因为道理和规则对孩子来说是一些不可捉摸的东西,而身边的同龄人则有着相似的情感和经历,有更多交流的话题。
当他们发现伙伴身上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和能力,便会有意模仿和赶超,这样有利于他们相互促进。
1、识字大王值周制
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识字,早阅读,我们班的班长采用的是“识字大王----班长值周制”。
每周,让那些平时识字兴趣浓,识字量大的孩子做值周班长,一周之内,课前三分钟由他组织,课堂教学的“小老师”由他担任。
担任小班长是所有孩子心愿,而让每周的识字大王担任小班长,孩子们就有了明确的学习榜样。
2、故事大王上讲台
我们都知道识字教学既不能只依靠课堂那么几十分钟,也不能单独依靠课本上那么几篇短文,识字是需要大量阅读配合起来才能达到不断地复习巩固效果的。
从孩子们上识字课第一天开始,每上一篇课文,我便给孩子们读两篇配套《同步阅读》故事,让孩子跟踪着小手指字,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他们开始跃跃欲试了,想自己朗读故事,于是,我便开始有意识培养自己班级的故事大王,让识字能力强,朗读大刞大方的孩子代替教师上讲台给同学们读故事。
每天能上讲台给同伴读故事,又成了最让孩子们最羡慕的对像。
在“识字大王”和“故事大王”的带动下,潜移默化之中,孩子们的识字兴趣更浓了,也渐渐开始喜欢阅读了。
孩子们同伴间的教育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可根据每个年龄段,每个学期不同的发展状况,积极挖掘各种同伴间的资源,充分发挥其为“生本”识字、“生本”教学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