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69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家“孝”的内涵喜俊霞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是人类对父母生育、养育和教育之恩的感怀之情的自然流露,是天地间最可贵的情感之一.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儒家视“孝"为“仁"之根本.孝是对子女晚辈而言的,它主要包括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和赡养父母等。
孝的基本意义就是敬老爱老,事亲善行,“善父母为孝”,它是基于亲子之间天然深厚的爱敬。
我们要以恭敬的态度、愉快的心情来奉养父母,使其在日常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保障和满足.《诗经》中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父母生我养我多么不容易,而想要报答他们的恩德,这种恩德就像天一样浩瀚无际、广大无边。
儒家的经典《礼记·曲礼上》中又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意思是说作为儿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按照礼的要求来行孝道,对父母要谦恭尊敬、彬彬有礼,无论严寒酷暑都要让父母生活得舒服安心,心情舒畅等等。
要永远保持愉悦,关键是对父母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切的、深情的敬爱。
《论语·为政》记载:“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就是说,人的表情是内心情感的表露,人们难做的事情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发自内心、由内而外地表达出敬爱之情。
我们不应该把奉养父母看作是累赘;相反,要发自肺腑地深爱、孝敬自己的父母,并为此感到无比欣慰和莫大享受.作为子女,我们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不要让父母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意思即我们身体的毛发和肌肤,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不能随意损伤毁坏它,这才是行孝的开端。
我们应该注意,在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中,并非一味地要分分秒秒珍惜自己的生命、在必要特殊的情况下,而是鼓励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儒家认为愚孝并不是真正的孝,而谏争是孝的表现。
意思是说当父母有过错时,子女就不能和以前一样无原则地言听计从,而是要善于劝导父母,这样才能使父母醒悟过来,以至于不误入歧途,陷于不义,遭受伤害。
孔子“事父母几谏”说的就是对父母的过错应当进行委婉的批评。
同时,儿女在进谏时,要特别注意耐心劝导,言语真切委婉,不可操之过急,如果父母听不进去,也不要抱怨,更不能勃然大怒,甚至拳脚相加.子承父业,成就前辈未竞的事业。
这就要求儿女要敢于继承父母的遗志,完成并发扬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周武王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司马迁继父志而成就《史记》等,这都是流芳千古的典型。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典型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总之,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相传的美德,它在中华民族精神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深知,行孝不是作秀,更不是一句口号,我们必须要以身作则、付诸行动。
(选自《首都师范大学学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儒家“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的基础是“孝”,其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B.我们要以恭敬的态度、愉快的心情来孝顺父母,保障和满足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C.我们侍奉父母要永远保持愉悦的心情,对父母的孝心要有发自内心的和真切的敬爱,毫无造作.D.我们要有健康的体魄,爱惜自己的生命,须避免有“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苦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孝是敬老爱老,事亲善行,涉及子女晚辈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奉养、尊敬和赡养父母的行为。
B.《论语·为政》谈论对待父母的态度,最难能可贵的是和颜悦色、由心而生,绝非勉强所能为。
C。
《孝经·开宗明义章》谈论我们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须珍惜和爱护它,这是行孝的开始。
D.我们劝导父母,须言语真切委婉,避免操之过急。
抱怨、勃然大怒甚至拳脚相加等行为不可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需要报答父母生我养我的恩德,而对父母须谦虚尊重、彬彬有礼,力求父母舒服安心,心情舒畅.B.儒家认为愚孝不是真正的孝,当父母有过错时,为了避免给父母心灵留下沉重的阴影,须耐心劝导。
C.儿女要敢于继承父辈的遗志,完成并发扬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因为周武王和司马迁都继承父业.D。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继承和发扬孝道,不是作秀和空喊口号,需要我们以身作则、付诸行动.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李德裕,字文饶。
少力于学,既冠,卓荦有大节.不喜与诸生试有司,以荫补校书郎,河东张弘靖辟为掌书记。
府罢,召拜监察御史。
时亳州浮屠诡言水可愈疾,号曰“圣水”,转相流闻,南方之人,率十户僦一人使往汲.而水斗三十千,取者益它汲,转鬻于道,互相欺术,往者日数十百人。
德裕严勒津逻捕绝之.逾年,徙剑南西川。
蜀人多鬻女为人妾,德裕为著科约:凡十三而上,执三年劳;下者,五岁;及期则归之父母。
毁属下浮屠私庐数千,以地予农.蜀先主祠旁有猱村,其民剔发若浮屠者,畜妻子自如,德裕下令禁止。
蜀风大变。
帝尝疑杨嗣复、李珏顾望不忠,遣使杀之。
德裕知帝性刚而果于断,即率三宰相见延英,呜咽流涕曰:“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帝不许,德裕伏不起。
帝曰:“为公等赦之。
”德裕降拜升坐.帝曰:“如令谏官论争,虽千疏,我不赦。
"德裕重拜.因追还使者,嗣复等乃免.寻册拜司空。
又尝谓:“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乃请罢郡县吏凡二千余员.衣冠去者皆怨.时天下已平,数上疏乞骸骨,皆不许。
当国凡六年,方用兵时,决策制胜,它相无与,故威名独重于时。
德裕性孤峭,明辨有风采,善为文章。
虽至大位,犹不去书,其谋议援古为质,常以经纶天下自为。
武宗知而能任之,言从计行,是时王室几中兴。
(节选自《新唐书·李德裕传》)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取者益它汲益:添加B.德裕严勒津逻捕绝之勒:逼迫C。
德裕为著科约著:明确规定D.执三年劳执:从事,做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B。
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C.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D。
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德裕有个性,为官不为谣言所惑。
他成年后,不参加科举考试,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补官;在对待“圣水”可以治病一事上,他予以严禁。
B.李德裕为官注重改变不良习俗。
蜀地人大多卖女儿给人家做妾,他制定法令加以改变;佛寺大量占有土地,他将佛寺占有的土地归还给农民。
C.李德裕敢于直言劝谏,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皇上怀疑杨嗣复、李珏对自己不忠,在李德裕的含泪劝谏下,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赦免了二人.D。
李德裕为国力的恢复做出了贡献.他为了“省吏",请求罢免了很多郡县的官吏;他任宰相共六年,用兵之时作出决策,其他宰相都没有参与。
7.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民剔发若浮屠者,畜妻子自如,德裕下令禁止。
(2)当国凡六年,方用兵时,决策制胜,它相无与,故威名独重于时。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村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注】①塘:堤岸。
②陂(bēi):池塘。
8.本诗中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9.本诗前两句的写景极有特色,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自己于庭院中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好生惬意的两句是“,”。
(2)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互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情此景正应了王勃《腾王阁序》中的两句“,”。
(3)李密早年遭遇不幸,他在《陈情表》中从内外两个方面描述自己门庭衰落,孤苦无依的处境的诗句是“,”.选考题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做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法】莫泊桑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
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
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
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
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
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
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
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瓦尔特·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竞忘了赶快逃命。
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
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他像一枝箭,穿过一层厚厚的藤叶与尖利的荆棘,沉沉地跌坐在一堆石子上,脸与双手都被荆棘划破了.靠头顶上缠绕的藤枝当掩护,他尽可能地快爬,想离开战场远一些。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
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
”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
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
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