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制依据
(1)招标文件提供的资料;
(2)施工现场踏勘资料;
(3)国家现行的法令、法规,地区行业颁发的安全、消防、环保、文物、灾害管理等管理规定;
(4)施工技术标准及验收规范;
本隧道主要由泥岩和砂岩组成的山体工程,断裂带围岩破碎,施工时可能遇到地下水,需及时进行处理,以确保工程的安全。
按“以堵为主,限量排放,堵排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防治水措施,加强对地下水处理的管理。
隧道开挖中按“预报在先、先探后掘、多道防线、层层把关”的原则,根据地质超前预报的结果,立足超前预注浆封堵。
隧道开挖后,针对坍塌及渗漏水情况,进行径向注浆,封堵渗漏水。
隧道防排水应采取“防、排、堵、截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隧道防排水可按照洞内与洞外防排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地面水截流经排水沟引至施工场外。
1、隧址区水文地质特点
1)地表水
隧洞沿线地表水系不发育。
在隧址区进口钻孔ZK1 孔左侧80m 左右及出口钻孔ZK2 右侧方向150m 处山脚下,分别有小股泉水流出,泉水水质清澈甘甜,单泉涌水量在60~80m3/d。
该地表水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丰水期流量较大,枯水期流量较小,甚至断流。
2)地下水
2011 年12 月详勘期间,隧址区地下水埋深为 1.80~5.00m,稳定地下水位高程1383.55~1490.42m。
地下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
隧道洞口和斜坡地带为残坡积等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降雨后,土体饱水(包气带水),天晴即干。
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主要由大气降水等沿基岩裂隙入渗补给,地下水静止埋深多位于该隧道顶板以上,隧道埋深较大,静水压力大,隧道开挖时,地下水出水形态以渗水或用水为主。
局部通过岩体破碎带或节理贯通段可能会出现涌水,通过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带时极易发生突水、突泥现象。
3)隧道涌水量估算及灾害等级
拟建隧道开挖施工中正常涌水量约为2864.5m3/d,最大涌水量约为9313.1m3/d。
应
做好超前探测和超前支护措施。
4)水的腐蚀性
隧址区环境类别为Ⅱ类,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5)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本隧道附近的地表水和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对隧道影响不大,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的连通性较差,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
隧道分布区的含水岩组主要为泥岩和砂岩,属弱~微透水层。
隧道穿越分布区岩性主要由泥岩和砂岩组成,洞身处高程均位于隧道出口附近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且周边地表水较为丰富,有利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故隧道分布区的水量较为丰富,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
2、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水土流失主要体现在夏季多雨时期。
为此,我项目部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水土保持方案,列出了现场施工控制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成立了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并且严格按照此方案实施施工,确保保护当地耕地、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土地资源的永久利用,达到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目的。
2.1水土保持组织机构
为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现场施工的水土保持工作,确保隧道施工不发生水土流失、破坏环境等事件,特成立水土保持领导小组。
本小组对现场的水土保持工作负责,积极宣传国家相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并督促现场施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现场的水保工程施工。
其机构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项目部对水土保持小组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头,随时配合水土保持监理及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对施工现场及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洞外防排水
1)洞外水不得通过隧道引排,洞口洞外侧开挖面做成不小于2%的反坡排水。
2)挡墙中下部(距地面约1~2m左右)需设置100mm×150mm(宽×高)的泄水孔,一般间隔约2.0m 交错布置,泄水孔入口端需设碎石反滤层。
3)洞口仰坡外设截水沟一道,洞门端墙上方设天沟,端墙两侧边坡顶设边沟。
2.3、洞内防排水
1)隧道内设置单侧水沟,隧道内底板横向坡度为2%。
2)Ⅴ级围岩及软弱破碎富水地段隧道边墙背后(初支与岩壁间)设置Φ50软式排水管,沿隧道纵向间距约5m。
喷射混凝土前,软式透水管要求固定在基岩面上。
3)富水地段必要时可采取注浆堵水措施。
4)二次衬砌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低于P6。
出现集中出水点时,应集中引排。
5)二次衬砌施工缝和变形缝应进行防水处理。
2.4、施工防排水措施
1)衬砌混凝土应按防水混凝土要求施工,施工缝、变形缝的防水处理必须满足质量要求。
2)排水盲管安装前应对岩面进行平整,排水管和水沟应在衬砌施工前完成,基底应清理干净,确保排水顺畅。
3)Ⅴ级及特殊围岩地段,其掘进施工应结合超前探孔及物探措施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尤其是遇到断层破碎带、软弱富水地段以及其它地质异常地段应加强超前地质预报措施。
实施超前地质预报时,应结合物探、探孔地质分析以及实际出水情况,相应采取“排”、“堵”结合以及注浆预加固措施防止涌突水和塌方等灾害。
对于裂隙水主要采用以排为主;对于涌流状出水,应及时注浆封堵,注浆压力宜为0.5 MPa~2MPa,浆液采用水泥浆。
对探孔出水段除注浆堵水外,钻爆法施工开挖时还应采取短进尺、少药量、多炮眼掘进,减少爆破对隧道围岩的扰动。
4)注浆施工工艺
图1 注浆施工工艺工艺流程图
5)拟采用的注浆参数
a.凝胶时间:1~3min,可根据地层情况进行调整。
b.扩散半径:0.5m。
c.注浆终压:0.3~0.5MPa
d.单孔注浆量:根据地层条件进行现场注水试验,评定地层裂隙情况,并依此确定单孔注浆量。
2.5、防止冲刷
1)采取设置完善排水系统,并且用片石和混凝土硬化施工现场等有效措施,防止施工场地所用的土地或临时使用的土地地表在雨季被受到冲刷。
2)开挖或填筑的土质边坡及时采取挡墙、框格护坡等防护措施,防止雨季到来之时水流对坡面的冲刷而影响排水系统,减少对四周水域的污染。
防止造成不必要的塌方、滑坡甚至引发泥石流等的产生。
2.6、保护绿色植被
1)保护道路两旁的树木,即使处在用地范围内有可能时也尽量保护。
2)施工期间,工程破坏植被应严格控制,除了不可避免的工程占地、砍伐外,不再发生其他形式的人为破坏。
3)工程竣工后,先回填冲沟,将现场重新进行开挖,恢复回填区、冲沟原地形地貌,并对由于回填造成植被破坏形成的裸露地表进行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