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橘络的功效和作用

橘络的功效和作用

橘络的功效和作用
【药性】甘;苦;平。

【归经】肝;脾经。

【功效】通络;理气;化痰。

【功效分类】通经药;理气药。

【主治】经络气滞;久咳胸痛;痰中带血;伤酒口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4.5g。

【各家论述】
1.《本草崇原》: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汤饮甚效,以其能行胸中之饮,而行于皮肤也。

2.《纲目拾遗》:金御乘云,橘丝专能宣通经络滞气,予屡用以治卫气逆于肺之脉胀甚有效。

3.《本草便读》:橘络,甘寒入络,无甚功用,或可清络中之余热耳。

4.《日华子本草》:治渴及吐酒,炒煎汤饮甚验。

5.《纲目拾遗》:通经络滞气、脉胀,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6.《本草求原》:通经络,舒气,化痰,燥胃去秽,和血脉。

7.《四川中药志》:化痰通络。

治肺劳咳痰、咳血及湿热客于经隧等症。

麦芽的作用功效
【异名】大麦蘖(《药性论》),麦蘖(《日华子本草》),大麦毛(《滇南本草》),大麦芽(《本草汇言》)。

【来源】为发芽的大麦颖果。

植物形态详"大麦"条。

【制法】将大麦以水浸透,捞出置筐内,上盖蒲包,经常洒水,待芽长达3~5毫米时,取出晒干。

【药材】果实呈梭形,长8~12毫米.直径2.5~3.5毫米。

上端有长约3毫米的黄棕色幼芽,下端有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长
0.2~2.0厘米,少数无须根。

表面黄色或淡黄棕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腹面为内稃包围,有腹沟1条。

剥除内外稃后,即为果皮。

果皮淡黄色,膜质,种皮薄与果皮难分离,背面基部有长椭圆形的胚,淡黄白色,长3~5毫米,腹面中央有褐色纵沟1条。

胚乳很大,乳白色,粉质。

气无,味微甜。

以色黄粒大,饱满,芽完整者为佳。

各地均产。

【化学成分】麦芽含淀粉酶、转化糖酶、维生素B、脂肪、磷脂、糊精、麦芽糖、葡萄糖等。

【药理作用】麦芽因含消化酶及维生素B,有助消化作用。

【炮制】炒麦芽:取麦芽置锅内微炒至黄色,取出放凉。

焦麦芽:同上法炒至焦黄色盾,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甘,微温。

①《药性论》:"味甘,无毒。

"
②《汤液本草》:"气温,味甘咸,无毒。

"
③《本草再新》:"味甘,性平,无毒。

"
【归经】入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
②《本草汇言》:"入足太阴、阳明,手阳明经。

"
【功用主治】消食,和中,下气。

治食积不消,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乳胀不消。

①《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
②《千金·食治》:"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捣作麨,止泄利,和清酢浆服之,日三夜一服。

"
③《日华子本草》:"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癥结,能催生落胎。

"
④《医学启源》:"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

"
⑤《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膈,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宜忌】①《食性本草》:"久食消肾,不可多食。

"
②《汤液本草》:"豆蔻、缩砂、木瓜、芍药、五昧子、乌梅为之使。

"
③《本草经琉》:"无积滞,脾胃虚者不宜甩。

'
④《本草正》:"妇有胎妊者不宜多服。

"
⑤《药品化义》:"凡痰火哮喘及孕妇,切不可用。

"
【选方】①快膈进食:麦芽四两,神曲二两,白术、橘皮各一两。

为末,蒸饼丸梧子大。

每人参汤下三、五十丸。

(《纲目》)
②治产后腹中鼓胀,不通转,气急,坐卧不安:麦蘖一合,末,和
酒服食,良久通转。

(《兵部手集方》)
③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
大麦蘖一升,椒一两(并熬),干姜三两。

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

(《补缺肘后方》)
④治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无子当消者:麦蘖二两,炒,研细末。

清汤调下,作四服。

(《丹溪心法》)
【临床应用】治疗急慢性肝炎
取大麦低温发芽的幼根(长约0.5厘米左右),干燥后磨粉制成糖浆
内服,每次10毫升(内含麦芽粉15克),每日3次,饭后服。

另适
当加用酵母或复合维生素B片。

一般以30天为一疗程,连服至治愈后再服一个疗程。

治疗161例,有效108例,无效53例,有效率为67.1%。

其中急性肝炎56例,有效48例;慢性肝炎105例,有效
60例。

服药后肝痛、厌食、疲倦、低温等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尤其对消除厌食更显著。

有效病例的肝脏肿大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转氨酶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服药后少数病人有口干、口苦、
烦躁、腹泻等副作用。

远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