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东营——垦利雪白的芦花在微风中漫天飞舞、美丽的碱蓬一片片铺成红色的地毯,东方白鹳、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便是中国最年轻的黄河三角洲。
井架林立、黑金喷涌,这里便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
而我的家乡东营垦利则位于黄河入海口,地处胜利油田腹地,是母亲河——黄河千百万年孕育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一方沃土。
行驶在黄河三角洲宽阔的道路上,伴随着带着咸味的海风,大片的盐碱地、荒草地以及沿海滩地映入眼底,叫人感叹“造化之神奇”。
当100多年前上海和广州已经成为西方人踏入中国的窗口城市时,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生长中的湿地。
当代黄河三角洲的第一次大发展,可以追溯至1961年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发现,大量的油气技术人才和工人涌入这片当年“青天一顶、盐碱一片”的荒凉地带,开始了向地下掘金的拓荒者历程。
黄河三角洲的第二次大发展,应该算是20多年后的1983年———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正式建市。
如今的黄河三角洲,迎来了第三次大发展的机遇,正在向“世界的黄河三角洲”进发。
而我的家乡垦利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眼前映入的是CCTV“星光大道”栏目的标志性舞台。
这是2006年9月黄河口文化旅游节为垦利人留下的人文影像。
这一特有纪念意义的标志,如今似乎在昭示着今天的垦利,在黄河三角洲这片风光独特、物华天宝的丰腴之地,已经走在了自己创造的“星光大道”上。
大河口文脉:顺河流动的移民文化印迹“我来到这里,我来到这里,抖落黄沙,披开荆棘,踩一片坚实的土地……我摇着黄河走东西……”——摘自“黄河口之恋”征歌大赛作品集作品《摇着黄河走东西》在今天的垦利人看来,最为我们自豪的还是垦区红色文化。
坐落在垦利县永安镇驻地的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不但再现了革命根据地的风采,更为重要的是展示了垦区移民文化的深厚内涵。
1941年,中共清河区委及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进驻在以八大组为中心的垦区,建立了党的工作委员会和垦区垦利抗日根据地,当时著名的“八大组”就是现在的永安镇,老一辈革命家许世友、杨国夫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垦区广大军民为抗日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垦区随之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稳固后方,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
今天我们垦利人因着不同的地域背景和特色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既具有黄河口宽容、和谐、开放的文化特质,又极具时代气息的独特的垦利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兼容并蓄的黄河口移民文化印迹。
而正是这种同黄河一样有着汇千流纳百川的兼容并蓄文化底蕴,造就了今天的垦利在“加速度创新垦利”的过程中,到处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促使它迅速壮大的经济、文化和城乡建设,就像身边的黄河,滚滚而来,大气磅礴地延伸在辽阔的三角洲平原上。
大黄河气魄:开放的三角洲创新中加速“喊一声大黄河你浩荡天下走天下……黄河入海流啊黄河入海流,流向大海竞风流,世界就在我家门口。
”走在垦利城镇街头、乡村田园,放眼远眺,全新的变化,全新的冲击,全新的感受,令人心潮澎湃;环顾左右,数不清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昔日的荒滩碱洼上,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气势恢弘,一个个高科技工业项目活力四溢。
中国万达、垦利石化、胜通、东辰等企业规模迅速膨胀,成为推动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而这里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也成就了诸如力诺、帝纱、宏远等一些颇有实力的企业;当初的“垦利洼”,一个个叫得响的品牌诸如“黄河口”牌蜜桃、香瓜,黄河口镇的“万尔”牌杏,胜坨镇的“盛农”牌蔬菜,黄河口“大闸蟹”……让17万习惯了垦荒的垦利农民真正尝到高效生态农业的甜头。
正是这些变化,成为垦利立足今天、大步跨进未来的台阶。
我们垦利都会骄傲地陈述陈述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中国最年轻的土地,其实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源动力。
“垦利——黄河入海的地方,任何奇迹都可以发生,在这里,我们说黄土可以变成黄金。
”在垦利,这样的豪气并非仅仅表现在决策层身上,长期为黄河气魄影响下的普通垦利人,身上都不缺少身边黄河那般宽容、和谐、开放的胸襟和气质。
对此,德国经济学家辛格先生早在多年前实地考察后,曾感慨万端地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这一黄河口人文地理特质:“在欧洲,根本找不到这么好的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如果得以开发,这里的牛奶和蜂蜜,将像它身边的黄河一样流淌……”也许正是基于斯,垦利才有可能吸引了一大批加工制造业的巨头来这里投资兴业!才有可能让世代垦荒的垦利人将年轻的土地看得比任何时候都无比珍贵!大湿地景观:旅游文化擎起黄河口新海天“那是一个飞翔中候鸟迁徙的地方,那是一个旅途上感情依偎的海港……夕阳亲吻着波浪轻轻摇醒芦苇荡,我在入海口等你,等你在路上……”——摘自“黄河口之恋”征歌大赛作品集作品《等你在黄河口》万里黄河九曲入海,在垦利填海造陆的时间至今已长达1200多年,形成了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也因此成为联合国环境署重点保护的全球13处湿地之一。
目前,这个中国最大的三角洲仍在天天生长,造就了无限旖旎的风情。
“垦利,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上帝馈赠给人类的一颗珍珠。
”垦利人曾倾情地这样写说。
在这里,草原茂密,常有狐兔出没,天空中偶尔飞过的天鹅,和着大海的潮起潮落浅尝低吟;在这里,你会嗅到上万亩槐林吐露醉人的芬芳,你可以欣赏碧波万顷的芦苇荡;在这里,“黄龙入海”的雄壮与长河落日的静谧完美和谐……垦利——它如同一个美丽的“中国结”,系在黄河尾闾渤海之滨,摇曳多姿。
在热爱她的人笔下,垦利如此这般地被华丽修饰着,以至于让真正领略到它真容的来客发自肺腑地感觉到,这种修饰绝非矫情做作之辞,而是由衷感慨所发。
在“长堤看海”、“登亭观河”中,可以见识到“芦花飞雪”、“碱蓬红毯”,一睹“河海交汇”的壮阔。
到长在碱土里的植物柽柳,领略它们“有一寸碱土,便长一份苍劲壮美”的气势,看到它们火一般地在平原上燃烧的激情;看到以泼墨画般气势在广袤的原野上铺展开来的芦苇,漫天遍野、一望无垠,其势浩荡。
如今我们做好了垦利—黄河入海的地方”这张“大名片”。
让垦利走向中国,让垦利走向世界!旅游,这个对垦利县来说潜力巨大却多年滞后的产业,正在打响自己的品牌。
““那是一个飞翔中候鸟迁徙的地方,那是一个旅途上感情依偎的海港,当所有的梦想汇成海浪去簇拥太平洋,夕阳亲吻着波浪轻轻摇醒芦苇荡,我在入海口等你……”黑鸭子组合精心演绎的《等你在黄河口》在垦利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
三位女子的美妙合声,潜移默化的传达着“垦利——黄河入海的地方”这种概念,传达出垦利作为黄河口的醇厚、沧桑、细腻、浪漫的风情和韵味。
在建设景区的同时,专业开发公司纷纷成立,设计和开发了反映黄河口生态文化、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
罗布麻茶、槐蕾茶、苇编、蒲编等特色产品目前已经成功开发,并对黑陶、老粗布等独具黄河口民间传统特色的工艺品,虾以及虾皮、虾酱、文蛤等河海产品进行了整体包装,形成了五大系列23种产品。
在湿地生态旅游方面,垦利县本着“重在保护”的原则,重点进行苇荡泛舟、掩体观鸟等项目的建设,充分体现出亲近大自然、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重点实施了黄河入海口风景区南区10万亩湿地恢复、北区游客服务中心和鸟类救护中心主体等旅游项目,建设改造了46.5公里旅游南线道路,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
随着资源的挖掘与整合,这里将成为融自然生态、黄河文化、石油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宝地”。
大绿洲新貌:原生态土地上建设和谐家园“情切切,意浓浓,看黄河洗得月光明。
月在水里走,人在画中行,相依相伴手拉手,祥和美满情牵情……再唱河口好风景……”——摘自“黄河口之恋”征歌大赛作品集作品《黄河口小夜曲》风耕耘着碧空,城市里写满诗行,天空下的人们在诗意的城市里恬然栖息。
走进垦利县城中心的黄河广场,似乎走进了一个原生态公园。
人们在这里除了娱乐、散步、小憩,还可以观喷泉、赏胜景,让人感受到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与城市生态建设的和谐之美。
车行驶在垦利县经济开发区里大道上,视线被窗外的一座座气势恢弘的现代化厂房所吸引。
“如今这里新建项目正接二连三开工,要知道这里可是昔日的荒坡碱地啊。
城市化改造进程,让小城垦利张显出了大气魄和新活力,透露着一派欣欣向荣、千帆竞发的景象。
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财富和灵魂。
融汇河海文化精华、垦区文化精华,垦利的人文环境正日益转化为垦利的城市品牌优势,改变着小城的透视效果。
于是,总有自信的微笑在挥洒在洋溢,这是这片土地最富感染力的表情。
垦利县城所在地,名为“双河”。
俗话说好事成双,行走在垦利城区不难发现,除了“双河”外,这个县城成双的好事还真不少。
其一,县域内竟有两座机场,一座位于永安镇境内的东营民航机场,名永安机场;一座位于黄河口镇境内的小型农用机场黄河口灭蝗飞机场;其二,两个渔港,一个红光渔港,一个小岛河渔港;其三,县城附近横跨黄河的两座大桥,一座胜利大桥,一座东营大桥。
两座大桥飞架南北,正像两道彩虹,而县城又正像一面镜子夹在“双河”之间,正应了李白的两句名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沿着黄河大堤往东走几里地,就到了胜利大桥,它是中国第一座双钢箱式斜拉公路桥,也是横跨黄河最下游的一座桥。
胜利黄河大桥从侧面远望,犹如一架巨大的竖琴,矗立在碧空原野之间的竖琴,矗立在碧空原野之间,飞架于滔滔黄流之上,飘然欲举,壮丽秀美。
再往东走几里,又有一座大桥——黄河口公路大桥。
桥的建成,启动了整个小城经济的腾飞,对于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更是功不可没。
东营黄河口公路大桥,今后它的外延建设规划,将是环渤海高速和威乌高速的一部分,为一座全封闭式大桥,它南径达青岛,北通京津。
可以想得见,待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随着黄河口至北京高速全线通达,开阔而开放黄河口将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
垦利的建设者们在集中精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风貌,在保护原生态的前提下建设新家园,在短短几年时间打造出了一座具有现代城市信息的滨海新城。
近些年来,垦利舍得在规划设计上下功夫、花本钱,高起点编制了县城新区规划,实施了胜兴花园、新区民丰湖、民丰路南延等工程,新区框架初步形成。
对青垦路、胜利路进行了绿化,建成了第二水厂、惠能热电、新区热力网,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市容环境进一步完善。
胜坨、郝家、永安等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新建、改造乡村公路202.5公里,54个村庄完成了规划,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全县乡村群众吃上了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
垦利人对绿色生活爱得深沉,在他们眼里,“绿色平安”是个永不竣工的工程。
我们列开阵势,在回归自然的路上大步快跑,不断扩大着城市的“绿肺”。
垦利县结合旧城改造开展了大规模的造绿活动,投资近800万元,完成了城北绿化长廊工程和城区绿化工程,建起了全市最大的人工森林公园城北森林公园,绿化面积67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