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

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

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The Knowledge on Vibratory 、Core and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 gDONG De?long?1,WANG Wei?xing?2,LIANG Jian?ping?1(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 gqing 400715,China;? 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in order to get clear knowledge and external evaluation on the vibrato ry, core and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s, avoid unilateralism and dogmatism inthe training, the paper made an analysis and compare about those strength train ings. The result shows: 1)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is more accurately rep r esented as general strength training notion, vibratory and core strength trainin gs can be viewed as a component of functional strength; 2) core strength is dif ferent with core area strength, the core strength we called should be correctedas strength in the core areas of the body;3) vibratory and core strength traini ngs have different emphasizes, but those strength trainings have common purpose, so they cannot be completely isolated.近年来, 振动力量、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逐渐成为新兴的力量训练方式, 也随之成为国内外众多教练员和专家研究的热点。

然而, 伴随着这些新兴力量训练的发展和应用, 在训练界和学术界也引发了许多的困惑, 人们对这三种力量训练的认识还是非常模糊, 如在振动力量训练条件的使用上, 未能明确振动力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就往往容易造成训练实践中的教条化思想。

再如,关于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的界定, 在学术界也存在非常大的争议, 造成对这一问题进行后续研究的困难。

为此, 本研究结合在训练中的实际应用,分别对这三种力量训练进行客观的阐释和比较, 在明确三种力量训练机理的基础上,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学术的角度给予准确的定位, 另一方面为训练实践提供指导,既要避免在训练中的教条化, 又要提出这些力量训练的有益之处, 使其在现代高水平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得到科学使用。

1振动力量训练1.1提出与界定振动训练也称之为周期性机械振荡训练, 就是在振动练习器上进行的相关力量练习, 可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

为了能够对这一训练模式进行系统研究, 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 表1), 结果显示, 这一技术真正应用于运动训练可以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如T orrey(1985)发现振动训练的效果通过运动员的训练可以立即见效[1] 。

并且自此以后, 国外学者开始将振动刺激应用于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对这一训练模式的引进主要是在2000 年以后, 危小焰(2004) 设计并开发了振动训练仪用于人体振动性力量训练, 极大地促进了这一训练模式在国内的广泛开展[2] 。

1.2训练中的主要作用1.2.1重点提高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研究证实, 振动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力量训练手段, 尤其是对运动员爆发力和最大力量的影响(图1) 。

不少国内外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Rittweger(2000) 等研究结果表明[11], 全身振动力量训练可有效地提高受试者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

我国学者危小焰(2004) 利用自己设计的下肢力量训练的振动台, 尝试性地对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 通过对比参照组发现, 振动力量训练可以较快地增长肌肉的最大力量。

为此, 投稿日期:2009-12-22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6BAK37B03)。

表1 振动力量训练研究相关文献研究者研究结果研究时间Bishop[3] 可以广泛应用于神经生理学和物理治疗中1974Samuelson et al.[4] 振动训练减少了持续收缩的时间1989Armstrong et al.[5] 振动训练大大的提高了运动员的握力1987Issurin[6] 振动频率为40-50 赫兹是主动收缩最理想的组合1994Issurin[7] 有规律的振动刺激会使爆发力剧增1999Liebermarm[8] 振动训练可以大大提高运动员的等动力量1997Cochrane[9] 快频率的振动训练增加了向心收缩的力量2008Rhonda[10]可以快速,成部分地活化、募集肌纤维参与运动2008 图 1 振动力量训练对不同力量的影响 1.2.2 同时发展伸- 屈肌群力量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局部肌肉的振动训练效果方面, 如膝关节振动训练。

James(2 009) 通过使用不同持续时间(2 min,4 min 和 6 min) 的振动训练, 研究了它对膝关节伸肌力量的影响[12], 结果表明,2 min 的振动训练能够有效的刺激膝关节伸肌力量的增长;Ruit er(2003) 对膝关节的伸-屈肌群进行了研究[13], 研究认为, 通过全身性振动训练, 膝关节表面肌电信号明显增强, 并且膝关节的柔韧性也明显提高。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 基本上能够证实, 振动力量训练对人体不同关节的伸-屈肌群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性, 其差异主要取决于实验方案的设计, 如振动时间、频率选择等等。

1.2.3 提高肌肉灵活性Mester(2006) 指出[14], 振动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力量训练方法,不仅能够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 而且对运动员的灵活性有重要意义。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振动刺激训练可以明显改善人们的平衡和姿态控制能力, 通过振动训练,身体机能得到提高, 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

同时, 通过振动训练, 能够提高毛细血管的开放程度, 大大改善身体代谢水平。

为此, 笔者认为,振动训练对肌肉的灵活性有着一定的作用, 但需要把握对振动频率的使用。

1.3重点考虑的训练要素振动训练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对振动条件的选择, 如振动频率、振动时间及振幅等的设定。

笔者对目前关于振动力量训练中常采用的振动参数进行了统计( 表2), 结果显示, 振动力量训练在参数的设定研究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或者说不同的设定对肌肉训练的力量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性,即存在交互性作用。

其中, 还有许多不一致性的结论,如关于振动力量训练对力量耐力的训练效果研究, 尤其是关于快速力量耐力的发展, 还没有形成较为一致性的结论,但诸多的研究已表明, 不同的振动设定条件其达到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表 2 振动力量训练常采用的设定参数姓名年代振幅(mm)时间频率Hz局部/全身结果样本量Nazarov[15] 1987430 s 20 〜25局部等张力量提高40Kuksa[16] 19908〜12 10〜12 min40局部输出功率提高12lssuri n[17] 1996320 〜60 s44局部最大力量提高1Griffin[18] 200132 s110 局部力量耐力无变化7James[12] 200942,4,6 min26 局部 2 min 的持续效果好12Bosco[19] 2000460 s 5-24 全身显著增加最大力量14Rittweger[11] 20004 耗竭性26 全身最大力量降低37危小焰[2] 20042 〜610〜60 s10-28全身肌肉力量得到发展 62核心力量训练2.1提出与界定20 世纪90 年代初,一些欧美学者开始认识到躯干肌的重要作用,将这个以往主要用于健身和康复的力量训练方法扩展到竞技体育领域, 得到了广大业内人士和教练员的关注, 并且在许多运动队中得以推广和使用。

但人们对“核心力量”的理解出现了诸多不一致的现象, 其中最主要的争执之一就是对“核心” 与“核心区”的理解和界定。

当前人们所提到的“核心力量” 通常指的是人体核心区域的力量, 但“核心力量”的称谓并不具备这一特指功能。

因为,人体运动依据项目的不同, 其核心部位会有所差异, 也就是说, 核心力量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

为此, 笔者认为, 核心力量训练应称之为“核心区域力量训练” (以下称核心区力量), 所有与该区域有联系的肌肉群均可以视为核心区肌肉, 对这些肌肉的力量训练就可以视为是人体核心区域的力量训练, 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训练指向。

2.2训练中的主要作用2.2.1稳定身体姿势在一系列的动作过程中,核心区域既是发力的源点, 又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和桥梁作用, 该环节的稳定与否, 不但影响四肢动作用力的支点是否牢固, 还控制着动作表现和身体姿态的稳定性。

尽管骨盆、髋关节和躯干部位的肌肉不像四肢肌肉那样, 直接完成人体的运动, 但它们的稳定性可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创建支点, 提高四肢肌肉的收缩力量。

由于传统的抗阻训练往往偏重于对人体大肌肉群的力量训练,而人体的深层肌群, 尤其是深层小肌群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那么势必造成这些肌肉力量的训练不足,对人体的动作稳定性造成极大影响, 这也是以往我国力量训练的严重弊端, 核心区力量训练正是弥补这一不足的有效手段。

2.2.2提高身体控制力和平衡性根据物理学关于转动力矩在封闭的个体中保持恒定的原理, 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 下肢产生一个向前的转动力矩, 其它部位必然产生一个相反的转动力矩, 这样才能达到平衡。

由于体育运动中的大多数动作均需要上下肢体的合理配合, 所以强有力的核心区肌群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许多划船运动员在平衡的测功仪上表现出非常高的技术水准和力量水平, 但在实际比赛中, 船体运行的速度并不快, 原因之一是作用于浆叶上的力量并未形成对船体的向前推动力,而是为了控制船体的平衡, 在划桨的技术成分上有部分力量则成了“平衡浆” 的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