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课程论文
论文名称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姓名付子航
专业建筑学 2013
部别国防工程学院人防三队
日期 2015 年 11 月 11 日
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
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具有多样性;同时它们也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统一性。
【关键字】中国传统民居统一性多样性
1.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1.1中国传统民居的特征
中国传统民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它不仅外形和构造受当地气候环境的(气温、降水、风向)影响;构筑材料(木、石头、竹子、土、砖)也受当地环境的制约;当地生活的人的生活方式(家庭组织、礼仪)同样会影响建筑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习俗,不同地域的人对建筑具有不同程度的防御性要求;地形地貌也影响着民居建筑的发展。
1.2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
(1)民居布局形式多样性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近乎自由,原生态的民居错落有致,温良恭谦的质朴中透露出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
(2)民居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木构架庭院式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
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
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
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
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
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四水归堂式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
后面几间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
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
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一颗印式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
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
一般为三至四层,
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住五十多户人家。
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
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
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如客家古民居--四角围龙何子渊故居等。
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
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
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
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五种。
干阑式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
杆栏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
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1.3中国传统民居的统一性
(1)中国民居的民族特征
民居中的特征,主要是指民居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民族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要反映出与各族人民的生活
生产方式、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
民族的经验,则主要指民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如何满足生活生产需要和向自然环境斗争的经验,譬如民居结合利用地形的经验、适应气候的经验、利用当地的材料的经验以及适应环境的经验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经验。
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特别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
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
这样,就到、导致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民族特色。
(2)中国民居对朝向的讲究
凡是到过中国或是对中国古建筑物有所研究的人士,都知道中国大部分的古建筑之座向,皆是坐北朝南,也就是把正门开在南方,而不开在北方。
为什么房屋要坐北朝南呢?下面为您介绍坐北
朝南的风水秘技。
是否坐北朝南的屋宅,风水格特别好?或是这种座向的屋宅,能让您发达。
甲骨卜辞有测风的记载。
《史记·律书》云:“不周风居西北……十月也。
广莫风居北方……十一月也。
条风居东北……正月也。
明庶风居东方……二月也。
”
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中云:“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
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遮拦,否则风吹骨寒。
”这就是要避免西北风。
概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性情,方人杰地灵。
(3)强伦理性的可继承
理解住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也是最基本、最大量的类型、中国民居反映了封建法制、伦理道德的内容,又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而糟粕与精华并存,需继承掌握不同地区民居的特色。
一般民居,除了显现它的有用和美观之外,还有着一种社会伦理的性质。
就我们汉族的情形来说吧,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也有争芳(或正厅),有偏房,有前房,有后房。
有的还有附带房室,如厨房、用人房以及仓库等。
在那些正式的房间里,谁
住正房,谁住偏房谁在后房,……大都有一定的讲究,不能随意紊乱的。
有的还有一定禁忌,如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和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
外来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定的房室。
这种住宅上的安排,伦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
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安排,少数民族也有相似的情形。
谁住正房(或正堂),谁住偏房或楼房的上下,各民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按照自己民族的伦理逻辑加以安排,决不容许错乱。
总之,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布局方式的安排,清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伦理观念和准则。
中国建筑文化是礼与乐相统一的文化,是礼与乐(首先是诉诸情感的艺术与审美)的统一,是内在的令人精神意志肃整的伦理、发人深思的自然哲学与外在的令人心灵愉悦的情感形式的和谐,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