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终于与老师们见面,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后续教材也将陆续推广使用。
这套部编教材,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特别是吸收语文课程改(也包括教科书编写)的经验,大胆创新,努力成为高质量、有特色、广大师生满意的新教材。
而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需要老师们增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意识。
一、国家意识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要为社会主流集团培养合格的人才,必然会用社会主流价值去教育学生、去影响学生。
教育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还应体现育人的过程,要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信仰的培养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里,体现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
几乎在任何一个国家,母语教育都在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国家的学校教育,首先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制约,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凭借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因此,部编教材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基本思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发挥语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
第二,革命传统教育。
突出革命传统教育容,讴歌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赞颂革命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
如选编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为人民服务》等课文。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扩大体裁的覆盖面,提高题材的多样性,浸润渗透,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除了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有积极意义的容。
第四,民族团结教育。
体现民族平等、团结。
例如,一年级上册入学教育安排了一幅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画,选编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等课文。
第五,海洋与国家主权意识教育。
例如,编排低年级识字课:“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
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各民族,齐奋发,争朝夕,兴中华。
”选编了描写我国边疆风情、海峡风貌的课文,如《日月潭》《葡萄沟》《富饶的西沙群岛》《无名岛》。
第六,法制教育。
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国家意志的六个方面体现在全套教材之中,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最终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二、目标意识本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基本特点和属性,这一理念是正确的。
然而,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按照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容,教材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不够清晰,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不太重视语文知识传授与语文能力培养;语文学习中语言积累、语感培养以及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等受到了削弱;在阅读和表达实践中,偏重感悟,语言文字的体验与运用特性往往被忽视。
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去知识、去技能、去训练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中表为目标虚化,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
语文课堂离语文的本质特性越来越远,语文界对“语文课要回归本位”的呼声越来越高。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是语文教学改革方向上的一次调控。
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提到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让学生动笔去写,以为动笔写一写是运用,阅读理解不运用;有的学校升展课外读书活动,也提出让学生写读后感、写读书笔记等要求,影响到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应该少一点功利,多一点自主与自乐,带有功利性的阅读是无趣的。
(一)明确一个核心概念:语文要素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编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读写训练项目作为语文训练的主线。
部编教材为凸现语文素养,明晰教学目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
以语文训练要素作为主线、明线,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着单元的训练要素出题,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增强了。
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读写训练项目”同中有异。
这就需要老师们明确新教材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要素,了解其涵与功能。
从部编教材单元的功能来看,有识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单元。
在阅读单元中编排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四个阅读策略单元。
阅读策略单元、小型综合性学习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单元穿插安排,使教材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以阅读方法与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容,是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突破。
在第二、三学段,每册编排了一个自成体系的习作单元。
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编排独立的习作单元容,是部编教材的一大创新之处。
除了在阅读单元有序地安排学生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还加强了应用文的练习,如信、演讲稿、建议书;同时还编排了材料作文,如看图作文、续写、缩写、读后感。
从三年级开始,按照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体系,有计划地安排了八个自成体系的习作单元,目的是加强习作教学分量,以期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
(二)训练目标的序列、梯度与螺旋上升明晰训练目标,体现训练的序列与梯度,既是继承,也是部编教材的一大特点。
全套教材统筹规划语文要素,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一般从阅读与习作的方法、能力或习惯方面各安排一个训练要素,每册有两个重点训练要素。
从第二学段开始,每个单元编排了导语,图文契合,在精美的画面下,用一两句话点明单元主题,直接点明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求和方法,使学习目标更加清晰。
阅读和表达训练要素交叉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比如,口语交际按照功能与话题两条主线,从倾听、表达和应对三个维度组织口语交际容,每一个维度在不同年段都有所侧重。
同时体现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如学了前面的语素(包括本册前面的单元和学过的册次),在以后的语文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升。
教材将单元导语、课后思考练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作为一个训练的整体。
整体性是这套教材的又一大特点,体现在单元之间的整体性、年段的整体性和全套教材的整体性。
(三)语文活动设计体现学与用相结合全套教材强化生活意识、活动意识,学语文与用语文贯穿全套教材之中。
根据不同年段的特点,对课后思考练习题进行活动化设计。
《我的发现》《展示台》《交流平台》《快乐读书吧》等栏目设置,增加联系学生自身的语文积累与生活经验、展示学习过程的语文活动。
《口语交际》《习作》的安排也尽量结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的话题,使他们敢说话、想说话,有话可说、有容可写,学与用相结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语文也是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语文能力。
比如,看火车票识字、看公园导游图识字;元旦节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除了配上好看的图画,还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吸引更多的同学来参加元旦联欢会。
总而言之,部编教材围绕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从方法、能力和习惯三个维度安排语文要素,增强了目标的指向性、训练的操作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解、把握教材时突破人文主题的桎梏,增强目标意识和语文要素意识。
三、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淡薄,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语文课程设计的理念上,存在弱化训练、淡化文体的现象,从而造成不管是什么文体,小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按照记叙文的方法进行教学,容的真实与虚构往往分不清,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
如有些教师的教学对小小说《桥》与记实作品《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主人公或者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中火的来源就存在着虚与实混乱问题。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特点与语言特色,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
比如,小说的教学要抓住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发展,只要把这三个要素抓住了,小说的教学目标也就清晰了。
最近几年淡化文体的现象有所转变,从各地研究课中可以看出教师开始有了文体意识。
部编教材比较重视文体意识。
学界对于小学阶段文学作品的学习历来存有争议,一是要不要学习文学作品,二是学到什么程度。
文学教育很重要,而且除了语文学科以外,基础教育阶段其他学科是不可能担负起文学教育任务的。
在小学阶段,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文学启蒙教育,所以不学点文学是行不通的,但是文学教育应该处于从属地位。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在以应用文、记叙文等实用文为主体的基础上,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
从单元的组元方式来看,以文学体裁编排的单元占有一定的比例,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现代诗歌等。
还有以文坛巨匠鲁迅组织单元、以作家作品组织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和外国文学名著组织单元等。
现代诗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虽然人教版实验教材中已经选编过现代诗,但都是零散安排的。
而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很多教师不太了解诗歌的特点,不会教现代诗歌,容易把诗歌当成散文来教。
为了加深学生对现代诗的认识,提升学生对这种文学样式的审美意识,四年级下册教材尝试编排了一个现代诗单元,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基本特点,掌握一些读现代诗的方法。
而现代诗的教学首要的是读的训练,读诗重在反复诵读,在读中仔细体味新鲜而生动的诗句,并试着想象诗歌表达的意境。
教师要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
儿童天生就是小诗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写一写现代诗,试着做一个小“诗人”。
由此,教好这套教材,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四、读书意识与现行人教版实验教材相比,部编教材的总篇数减少了,如三至六年级的课文由原来每册三十几篇减少到二十几篇,但是阅读量增加了。
阅读量多在哪里呢?多在课外阅读安排上。
1941年叶圣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文中谈到: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说不上反复历练的。
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虽然叶老是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要求,并未提及小学,但对指导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仍然有借鉴价值。
读什么书好、怎么读好书,一直困扰着教师、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