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名与字,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与礼仪风俗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中国文化特有的规则与模式。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文化内涵已被当代人逐渐忽略与遗忘,旧的礼仪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改革、遗弃旧习俗应是顺理成章的事。

传统文化中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名、字、号等称谓所传达的制度与礼仪内容、内涵则渐渐为现代人所陌生,甚至一些从事古典文学艺术研究的人也不甚了了,曾见有文章谈到古代姓名表字,或曰古人表字“了无余味,太过平常”,或曰古人“表字一般则由自己决定”云云。

正是“今人未必知古人,而有轻古人之色”。

大都昧于名与字的应有之义,或以自己的浅薄无知厚诬前贤,或以一知半解曲释本义。

试看今日书画界,可以说是名、字、号或是闭门造车乱起一通,或是附庸风雅俗不可耐。

其实,看看一个人的字、号,便可知此人文化修养的高低。

人的名、字、号甚至斋室号都应是有着一定含意、涵义,彼此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组合。

今天的人们要想为自己命字起号,应当了解其间的关系,注意雅俗、文野、清浊、高下之别,做到文通理顺,字清义弘,意趣深涵,玩味隽永。

给大熊猫和宠物起个名号还要斟酌再三,何况书家画家,怎么能说“绝无称与不称之说”呢?古人于名、字、号之间的关系,可简单地概括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斋室寄情。

名以正体姓名起源已不可考,但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古代姓与氏有别,有“正姓氏,别婚姻”之功用。

即男子称氏,以明血统;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后来氏族部落解体,奴隶制社会消灭,社会发展,姓氏合一并逐渐稳定下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从古至今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已有八千多个,《万姓统谱》收录姓氏三千五百余个。

今天常见的姓氏也有四百多个。

宋代编纂的《百家姓》只是括其大概而已。

姓氏在古代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名也是贵族阶层才有资格获取的。

后来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合称姓名。

古人取名是件庄重严肃的事,被认为名不但将要伴随人度过一生,并且还与命运有关。

婴儿出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由父亲命名并举行郑重的仪式,这个名字一般是乳名,亦即俗称的“小名”。

待到八岁入小学,再取学名,亦即所谓的“本名”,俗称“大名”。

命名时要对名字的字意、字义甚至音调的平仄都做慎重周密的考虑,使其形、音、义皆谐美,这便是“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篇六》)的原则。

具体的标准则有所谓的“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左传?桓公六年》)。

信,即根据出生时的特点、情况来命名,如明代书法家李梦阳出生时其母梦日坠怀,故以“梦阳”名之;义,即以祥瑞吉庆的字来命名,古诗句中有“因露寝兮产灵芝,象三德兮瑞应图”,明代书法家张瑞图即取其义;象,即用以物喻志的字来命名,如清代书家吴飞鹏,鹏为传说中最大的鸟,善高飞;假,即借山川花木等事物的名称来命名,如宋代大诗人、书法家苏轼,“轼”为车箱前扶手横木;类,即用家族、双亲的相关字眼来命名,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取名王献之等。

后人取名则多受社会地位、文化修养、信仰爱好、时代风气等影响,或誉美,或褒德,或喻义,或励志,或祈福,或吉祥……中国人的姓名虽十分繁杂,却总能于一个人的姓名中窥见其民族、地望、家庭、身世、文化、教养、爱好等等,可以说名字是信息量最大的汉字符号,故历来不乏专门研究名字之学问者。

元人吴澄辨仓颉名曰:“仓颉古文读如折。

”(《游通仲字说》)元人王恽曾说:“古者制名,皆存义例,有象其类而命之者,因其材而笃之者,或审其刚柔而抑扬之者,或察其气焰而取与之者,非徒观美夸大而已也。

”(《张掾史名说》)名字的变更,亦皆事出有因,亦颇庄重,多由长者为之,吴澄《跋曾翰改名说》:“乙卯进士李路、戊午进士李岳往年以予游,病其名之不雅驯,予为更今名。

”更名是为了使名字更有深意:“昔司马长卿慕蔺相如,故名相如,顾元叹慕蔡邕,故名雍。

”(《颜氏家训?风操篇六》)字以表德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结发戴冠。

《礼记》:“男子二十冠而字之。

”即成人后根据本名的涵义另立别名即字,一般是彰意明义,正名表德。

《仪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故字又称“表字”。

由此可知字是名的涵义的阐发与延伸。

清人钱大昕谓:“名之于字也,有以相承为义者,由之字路,启之字开是也;有以相反为义者,哆之字敛,黑之字晰是也。

”(《潜研堂文集》)这是说立字常用相辅相成或者相反相成两种方法。

相承为义者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字清臣,相反为义者如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字克柔。

过去人们相互交往见面或信函中多称字而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即“人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之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因此有“褒则书字,贬则书名”(《春秋?僖公二十五年》)。

直接称呼人的名是不礼貌、不友好的表现。

古代书画家落款署名若要名、字皆写上时,一般是字在前名在后,如“克柔郑燮”,或号在前名在后,如“板桥郑燮”等。

起字大都是求之于德高望重的前辈或师长:“谭适既冠,其父奉政公字之曰立之。

公之友为作字辞者凡三,复以请于余。

”(吴澄《谭适字说》)可见谭适的字是征之于其父与诸长辈、名流的。

也知取字是件谨慎严肃的事。

正如王恽所言:“古人制名与字本以假代称道,因其材而进退之,非欲求胜而滋美也。

”(《温总管字说》)元人胡祗曾解释过他的四个儿子的名与字之取义:“古人名字,不取美称,申之对鲁桓公,概可见矣。

后世率多张大夸美,略无意义,甚不足取法,胡子有子四人,各因性分之所短者而戒之,庶几勉励,强其不足,以趋于中也。

长子和柔而少执持,故名曰持,字伯持。

次子刚决暴白而少蕴藉,故名曰蕴,字仲蕴。

三子讷讷退缩而少振扬,故名曰扬,字叔扬。

季子凡庸浅小而乏宏毅,故名曰宏,字季宏。

余之命名者如此,非夸美也。

汝四人者,当知之。

”(《名字说》)其中字还包括了伯、仲、叔、季的排行。

号以明志古人的号比较复杂,今人则更无讲究了,但由于都是思维的产物,故仍是其心境心态的展现。

或与彼时有关,或与彼地有关,或与心绪有关,或与所遇有关。

大都能体现其思想、志趣、爱好、倾向等。

如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在安徽潜山时,因流连山谷寺风光而自号山谷道人,在贬谪涪州后,又号为涪翁。

明代书法家黄道周自幼坐卧石室中读书养性,故号石斋。

书画家陈洪绶在明亡后浪迹佛门,冷眼尘世,自号悔迟。

书法家傅山于明亡后着朱衣(明朝皇帝为朱姓)、居土穴,以表抗清复明之志,因号朱衣道人等。

朱耷号八大山人,题书画时“八大”二字联缀,“山人”二字联缀,类“哭之”、“笑之”,以泄其悼明睥清之意。

清代书画家高风翰五十四岁时因病残右臂,以左手作书画,遂号尚左生、丁巳残人等。

或谓“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

如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以自己一老翁,加上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字、一架琴、一局棋、一壶酒共六个一而自称“六一居士”;陆游忧世疾俗、藐视权贵而号“放翁”。

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居皖公山下,析“皖”字而号“完白山人”……元人王炎午说:“上古有名,中古有字,末世或以号行耳。

”(《戴正传斋号说》)故有些书画家一生有多个号甚至几十个号者并不鲜见。

斋室寄情斋室取名与主人的身份、居处、情趣、学识、性格、好恶、穷通、心态、阅历等关系密切。

如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收藏有晋代法帖多种又甚为钟爱,因而名其室曰宝晋斋。

而元代的书画家李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连居室内的摆设都要紧随晋代士人的标准,行走坐卧也崇尚晋人风习,因此将书斋命名为“拟晋山房”。

清代收藏家、书法篆刻家陈介祺藏有战国至魏晋古玺印一万枚,故颜其居为“万印楼”。

张伯驹以重金购藏西晋陆机《平复帖》,保护了国宝以免流失境外,特称其居为平复堂。

苏局仙以水清石坚自励,斋名为水石居……斋室命名有着座右铭般的警示功能,胡祗《客斋记》中说:“堂斋亭轩之命名,几杖盘盂之有铭,非所以张虚誉而取口称,实欲朝夕面对,抑有余而强不足,无斯须而不自戒饬警惧也。

”斋室名宜优雅含蓄,忌俗、忌重。

如清代以“听雨”颜其斋室的名家有二十多个,以“居易”命名斋室的名家亦有二十多个。

今人动则“醉墨”、“墨痴”、“墨人”……多不胜数,既俗又重,亦当避开。

同样道理,字、号亦应避俗、避重,君不见《古今人物别名索引》中,“文肃”条下列出的竟有54人之多,今天的书画家、书画爱好者在字、号、斋命名时尤应慎重在公私交往过程中,笔者的称谓常常被朋友误会的现象,所以,就毛遂自荐的给朋友解释一下,如有不妥之处,请斧正。

就文化而言,作为基础的中国姓氏文化,目前几乎已经失去了文化。

中国人只能有姓与名,不能有字与号。

结果,中国人的姓名完全成为没有文化的纯粹符号,中国人的重名现象严重,中国人的姓名可谓有其形而无其神。

中国传统姓名由三大元素构成首先我们来看看存在了至少三千年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姓氏文化。

从制度文化看,中国传统姓名由三大元素构成:姓,名,字号。

这三大要素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体现了不同社会成员(家庭成员)的权利。

姓是祖宗规定的,是继承的,或神授,或王授,或某种组织确定,它界定了不同家庭或不同家族之间的社会关系;名是长辈确定的,或来自父亲母亲,或来自由父母授权的叔叔舅舅、大师等,它是在界定了不同家庭或不同家族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家庭或家族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字是姓名人在成人后确定的,在基于血缘的姓与名背景之下更加体现姓名人的社会特性,更加突出表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和人生哲学,同时还体现一种文化艺术修养。

因为姓与名都是来自他人的,只有字号是自己的。

有时,为了更加个性化,字号可以分为字与号。

历史上,有不少名人他们的姓与名大家也许早已遗忘,但他们的字号却永垂史册。

比如: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孙文,字逸仙,号中山;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等等。

显然,这些名人的字号或字与号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几乎一个字号就是一篇论文。

见到这样的字号,让人感慨、让人感悟。

没有这样的字号,姓名还有多少文化含量呢?重名现象严重带来管理问题今天的中国,由于缺少字号使姓氏文化制度残缺而导致重名现象严重,既给政府与社会的管理带来严重问题,也对个人社交活动有所不便与阻碍。

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2007年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我国的王姓有9300万人,为中国第一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第二大姓是李,有920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前100个姓氏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高达84.7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