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功能的定位诊断

脑功能的定位诊断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localization diagn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在临床上,根据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发现的症状与体征,并以此判断病变位置,称为定位诊断。

在CT及MRI 等诊断技术普及应用的今天,了解病变部位与症状、体征的对应关系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常用的定位诊断方法仍然沿用脑沟回解剖位置和布罗得曼(Brodmann)(图2-1-1)提出的47个脑功能区两种定位方法。

根据这些功能定位所划分出的区域都是相对的,各区之间可互相移行,界限并非截然分开的。

此外,有些脑功能区出生时即存在,如运动、感觉、视觉和听觉皮质区等均属于此类;而有些则是出生后在劳动、生活及与社会和自然的广泛联系,集中于优势半球内逐渐形成的,如语言中枢和运用中枢属于此类。

在分析病变部位时,如果由于病变直接压迫某部分神经结构,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综合征时,确定病变位置则比较容易;而当病变位于静区,如前额叶或颞叶前部,或位于脑室内,由于缺乏定位的症状和体征,以致确定病变的位置十分困难。

有些临床检查所发现的体征不能反映病变的真实部位,如外展神经瘫和双侧病理体征,由于其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常无定位意义。

又如颅后窝病变可引起脑室系统一致性扩大,而扩大的第三脑室压迫视交叉部所产生的双颞侧偏盲属于远隔症状,并非病变直接压迫所造成,如不仔细分析,亦可导致病变定位的错误。

在综合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基础上判断病变的具体位置时,一般应用一个病灶来解释,只有在单个病灶难以解释临床症状与体征时,方可考虑多发病灶存在的可能性。

总之,必须重视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定位诊断,这对进一步选择特殊检查方法和确定治疗方案均至关重要。

第一节大脑半球损害的定位诊断两侧大脑半球间的裂隙为纵裂,大脑半球与小脑间的裂隙为横裂。

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及其延长线、顶枕裂和枕前切迹(枕极前4cm)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及颞叶,大脑外侧裂的深部有岛叶。

一、额叶损害的定位额叶约占大脑表面的前1/3。

中央沟以前有中央前沟与之并行,中央前沟前面自上而下有额上沟、额下沟,将该部位额叶分为额上回、额中回及额下回,额下回又由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

额叶底面有直回和眶回。

额叶主要包括:运动区(4区)、运动前区(6区)、同向侧视中枢(8区)、前额叶(9~12区),在优势半球中,还包括运动语言中枢(44区)和书写中枢等,损害时其各自的临床表现如下。

(一)运动区损害的症状1、运动障碍多表现为不完全性瘫痪,以偏瘫多见,但也可见单瘫。

根据损害部位或范围的不同,瘫痪程度亦有所不同。

①运动区全部受损时,产生对侧半身瘫痪,或称偏瘫,即中枢性面瘫和上、下肢瘫痪。

在损害初期,多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软瘫);而后可转变为痉挛性瘫痪(硬瘫)。

偏侧身体各部位的瘫痪程度亦有不同,一般上肢较下肢严重;肢体远端较近侧端严重。

②累及运动区下部,可仅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瘫。

③累及运动区中部可表现为对侧上肢单瘫。

④累及运动区上部,如矢状窦旁或大脑镰旁脑膜瘤,以及运动区上部的胶质瘤可首先出现对侧下肢单瘫。

此外,在运动区下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可先后递次出现中枢性面瘫、上肢瘫和下肢瘫;运动区上部病变在发展过程中,则依次出现下肢瘫、上肢瘫和中枢性面瘫。

这样不仅能了解病变侵犯的范围,而且也可了解病变发起的部位。

2、局限性癫痫抽搐局限于身体的某一部分,如面、手、足或一个肢体,为时数秒至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发作时无意识障碍。

有时癫痫由身体某部分开始后,抽动逐渐按解剖学的排列顺序向外扩延,最后引起全身性大发作,称为杰克逊癫痫。

一般在大发作后,由于大脑皮质细胞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抽动的肢体常有数小时或1~2d的暂时性瘫痪,称为癫痫后瘫痪或称托德(Todd)瘫痪,不久瘫痪的肢体即可恢复。

这种暂时性瘫痪,对病变的定位诊断十分有价值。

此外,运动区病变常同时累及运动前区、感觉区和运动语言中枢等,故多同时伴有邻近区受累的症状。

(二)运动前区损害的症状运动前区(6区)为锥体外系和一部分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所在,受损时主要表现有以下症状。

①肌张力增高,肢体肌力正常,患肢做精细动作困难。

②额叶性共济失调:对侧半身虽无瘫痪,但肢体有共济失调表现。

这是由于额桥小脑束起于此区,临床上可误诊为对侧小脑半球病变。

③抓握(强握)反射和摸索现象:前者表现为以物体接触患者手时,出现物体被紧握而不放松;后者呈患者上肢在空中不自觉的摸索。

这些症状均发生于一侧肢体时,即有定位诊断意义,提示运动前区受损,但当两侧肢体均出现这些症状时,多是由于颅内压增高或额叶弥散性损害所致。

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此区受刺激时,可出现心率、血压和胃肠蠕动等节律性改变。

此区的破坏性病变,使对侧肢体出现苍白、紫绀,皮肤发凉及肿胀等。

(三)同向侧视中枢损害的症状额叶的同向侧视(凝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下行的纤维交叉到对侧支配脑桥的同名中枢。

当此中枢受刺激时,两眼向对侧同向偏斜,并有眼睑开大和瞳孔散大,同时也伴有头部向对侧扭转,这种症状常在癫痫发作时出现。

发生此中枢损害后可有暂时性两眼向患侧偏斜和对侧凝视麻痹。

(四)书写中枢损害的症状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邻近头眼转动的同向侧视中枢和中央前回的手区,因书写过程与该两区有密切联系,亦惟有识字者才于脑皮质内形成书写中枢。

此中枢受损时产生书写不能或称失写症。

(五)运动语言中枢损害的症状运动语言中枢位于优势半球额下回的后部,即三角部和盖部,又称孛卡(Broca)回(44区),受损时产生运动性失语,表现为言语肌肉的失用,患者口、唇、舌运动良好,但丧失说话能力。

在不全运动性失语时,患者可以说出简短的几个字,但十分吃力,也很慢。

(六)前额叶损害的症状前额叶位于额叶的前部,包括9~12区,又称额叶联合区。

此区为精神和智力的功能区,与精神状态、记忆力、判断力和理解力等有密切关系。

一侧前额叶损害多不产生明显的精神和智力缺欠的症状,故有人称此区为“静区”。

两侧额叶损害则出现以下症状:①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和理解力差,患者对事物的反应迟钝。

②记忆力欠缺,特别是近记忆能力障碍。

③精神和性格变化,如情绪不稳定,好打架、骂人、自夸、滑稽及幼稚,对亲属和朋友不理睬的淡漠表现等。

(七)其他症状病变侵及运动前回或双侧额叶可出现吸吮反射或啜嘴反射。

额叶病损偶可出现木僵症,患者可维持某一固定姿式且无任何疲劳征象。

此外,额叶损害还可表现为贪食、性功能亢进,额叶深部病变也偶可出现病变对侧肢体轻微震颤等。

二、顶叶损害的定位顶叶包括中央后回(1~3区),顶上小叶(5、7区),缘上回和角回(39区),损害后引起皮质性感觉障碍、失用症、阅读和计算力障碍。

(一)皮质性感觉障碍为病变累及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所致,感觉障碍的特点是浅感觉(触觉、痛觉、温度觉)障碍较轻或不明显,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压觉)和复合性感觉(实体觉、两点分辨觉)多有明显障碍。

在偏侧感觉障碍中,一般上肢较下肢重;肢体远端较近端严重,并可出现单—肢体的感觉障碍。

实体觉属于复合性感觉,若令患者闭眼,递给其钢笔、钱币、钥匙等日常习用的物体,患手辨识困难,则见于顶上小叶的损害。

(二)感觉性癫痫当感觉区皮质受刺激时,可于对侧身体的相应部位出现感觉异常。

如感觉异常呈发作性可称为感觉性癫痫。

典型的感觉性癫痫发作时,患者神志清楚,病变对侧某部的肢体或半身出现麻木、刺痛,并按一定方向扩散,如向邻近的运动区扩延时可引起运动性癫痫发作,而在运动性癫痫发作前的感觉异常,可称为感觉先兆。

(三)失用症优势半球顶叶的缘上回为运用中枢,此区受损表现为两侧肢体失用,即肢体虽无瘫痪,但不能完成日常熟悉的动作和技能。

如病变同时累及优势半球缘上回和运动区时,则产生对侧偏瘫和同侧肢体的失用。

当胼胝体前部受损害,由于经胼胝体传至右侧运动区的纤维受损,致使运用中枢不能通过右侧运动区来影响左手的运用功能,以致产生左手失用。

(四)失读症和计算力障碍优势半球的角回为阅读中枢,是出生后通过视觉建立的识字或词句的中枢,因而此中枢与视觉中枢有密切的联系,惟有识字者才可产生此中枢。

受损时,表现为看到的字和词句不能理解其意义,产生无识字能力(字盲)和失读症,计算能力亦可发生障碍。

(五)戈斯曼(Gerstmann)综合征见于顶叶下后部与颞叶交界处的病变,表现为手指不识症、左右定向障碍(令其右手指左耳时指错)、计算力障碍和书写不能等。

(六)体象障碍为体象的辨识发生障碍,多见于非优势半球的顶叶下部损害。

表现为不感觉一侧身体或某一肢体的存在,对偏瘫的肢体感觉不出或否认有偏瘫,幻想有多余的肢体存在,感觉一侧身体异常沉重或像死的肢体一样,以及忽视一侧身体的感觉、运动和视觉等。

(七)视野缺损顶叶病变可累及视放射的上部分纤维,以致产生对侧同向性下1/4(象限性)偏盲。

此外,由于一部分顶叶病变,累及的结构超出顶叶的范围,故可同时伴有额叶、顶叶或枕叶的邻近区域的症状,如同时侵犯额叶感觉与运动症状则同时出现。

三、颞叶损害的定位颞叶主要包括听中枢(41区)、优势半球的听语言中枢(42区)、嗅中枢和海马等。

损伤时有以下表现。

(一)耳鸣和幻听在听中枢病变的初期,常产生刺激症状,患者自觉有耳鸣,并可有喧嚷和嘈杂等听幻觉。

由于一侧听觉兴奋传导至两侧颞叶听中枢,故一侧听中枢损害不产生听力障碍,只有两侧颞叶听中枢均发生损害时,才产生双侧性耳聋。

(二)感觉性失语优势半球颞上回听语言中枢(42区)受损时,患者对听到的声音和语言不能理解其意义,不能重复他人的讲话,患者讲话不正确,难以被别人所理解,有人称为言语错乱(错语症)。

感觉性失语与运动性失语的区别在于,运动性失语是患者自己苦于不能说话,而感觉性失语是患者苦于听不懂别人的讲话和别人听不懂他的讲话。

(三)命名性失语当优势半球的颞叶后部(37区)发生病变时,患者讲话虽流利,但对别人所示的熟悉物体只能说出其用途,而说不出物体的名称,当告诉他物体的正确名称时,患者即点头称是,这种现象称为命名性或健忘性失语。

(四)眩晕颞上回中后部(21、22区)可能为前庭的皮质中枢,当其受损产生刺激症状时,可出现眩晕欲倒的表现。

(五)记忆障碍颞叶内侧的海马与记忆功能联系紧密,受损时主要表现为近记忆力丧失,而远记忆仍保持良好,患者智力亦正常,这与额叶病变的记忆和智力均受累不同。

(六)视野改变视野变化常为颞叶损害症状之一,位于颞叶后部病变可累及视放射的下部纤维,产生对侧同向性上1/4(象限性)偏盲。

若病变继续增大,象限缺损即可逐步变为同向偏盲,这种偏盲可是完全性的亦可是不完全性的,两侧对称或不对称(对称者多见)。

(七)幻觉包括幻视、幻听、幻嗅等。

幻觉多为癫痫发作的先兆,但有时也可单独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