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笔记:美国陪审团制度的思考及启示

课堂笔记:美国陪审团制度的思考及启示

美国陪审团制度的思考与启示摘要: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享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的、决定对嫌疑人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

作为英美法系国家司法制度中一个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组成部分,它以普通公民作为案件争议事实的裁判者的身份参与到法院的审判活动中为特征,体现了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即不将决定公民的生命或自由的权力全部交给一个法官或一组法官行使,因此被誉为“自由权利的堡垒”。

现代意义上的陪审制并不是在美国诞生,但却在美国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

纵观美国陪审团制度几百年的历史,尽管其间不乏批评和争议,但总体上在美国的运作是成功的,受到人们普遍的接受和认可。

本文试图从美国陪审团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入手,通过对其运行机制、存在价值以及不合理性的分析,展现这一制度的概况,并以此提出改革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陪审团制度运行机制存在价值不合理性人民陪审制正文:一、美国陪审团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

具有现代意义的陪审团制度发源于英国,威廉一世征服英国后,把法兰克的陪审制度引入英国。

公元1164年英王亨利二世发布克拉灵顿敕令,它的颁布意味着英国建立了见证人制度。

公元1166年英王又颁布了《大程序法令》规定在土地所有权争议案件中,被告有权选择司法决斗的裁判方式或者陪审团裁判方式。

1【1】这意味着把陪审团制度正式引入司法程序,这一制度在英国迅速得到发展。

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张,陪审团制度传入美国,并成为了主要的诉讼制度。

1635年,弗吉尼亚建立了大陪审团制度。

大陪审团主要负责刑事案件的指控与犯罪调查,并最终决定是否将案件移送法院。

1641年颁布的《马萨诸塞自由纲领》规定,民事案件当事人可以和刑事案件当事人一样选择法官审判或陪审团审判。

独立战争胜利之后,法官和陪审团的职能开始分离,陪审团主要负责案件事实的裁定,法官负责法律的适用。

随后,美国将由陪审团审判的权利写入宪法第七条修正案。

进入现代以后,美国对陪审团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是陪审团组成人员的选人问题,历史上对妇女和黑人的排斥惯例被逐步废除,他们最终获得了参加陪审团的权利。

其次,历史上陪审团的人数都是12人,而在现代,美国规定陪审团可以根据各州不同的情况由6到12人组成。

最后,在陪审团裁决原则问题上,传统的陪审团裁决必须达成一致才是有效裁决。

现在多数主义原则也开始被采用。

通过这些改革,陪审团制度在美国得到了比英国更好的发展。

据统计,在全世界每年由陪审团参加审理的案件中,美国占到了90%以上。

尽管如此,现代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发展还是遇到了诸多问题。

例如,20世纪以来,有些州已经不再使用大陪审团,到1984年为止,保留大陪审团的只有20个州。

而在小陪审团的运用上又出现了辩诉交易以及陪审团制度影响了司法系统的效率等等问题,以致于在美国的理论、实务界都有废除陪审团的呼声。

其实,陪审团制度体现了一种规则的两面性,正如美国人所言,至少陪审制的问题与它的好处一样多。

二、美国陪审团制度的运行机制。

(一)陪审团审判的权力及界限。

美国的陪审团分为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

大陪审团,又称“起诉陪审团”,角色大致相当于我国的“人民检察院”,职责是根据检控官的指控、当事人的陈述、证人的证词,以及掌握的其他证据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起诉。

2【2】大陪审团一般由6到23位随机抽取的普通公民组成。

小陪审团又称“审判陪审团”,一般由12位随机抽取的普通公民组成,职责是决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否有罪以及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否构成侵权。

如果陪审团裁定被告有罪或侵权成立,则由主审法官裁定刑罚或赔偿金额;如果陪审团裁定被告无罪或侵权不成立,那么审判宣告结束。

也就是说法官和陪审团有着严格的分工,陪审团负责对案件事实加以裁定,法官负责具体的法律适用。

我们一般所说的陪审团主要指小陪审团,这也是本文所论述的陪审团。

在美国,陪审团制度不只适用于刑事案件。

部分民事案件(主要是民事侵权案件)都有可能使用陪审团。

美国《联邦宪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一切罪案,除弹劫案外,均应由陪审团审判”;《联邦宪法》第六条修正案规定:“在一切刑事诉讼中,被告有权由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州和地区的公正陪审团予以迅速和公开的审判。

”根据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当被告人可能被处以超过6个月监禁的刑罚时有权要求陪审团审判。

如果被告的监禁期限少于或等于6个月,陪审团审判不是必需的.各州法律可以在这类案件上作出自由选择。

大多数州的宪法规定对较轻的刑事案件可以采用陪审团审理。

《联邦宪法》第七条修正案规定:“在习惯法的诉讼中,其争执价额超过二十美元.由陪审团审判的权利应受到保护。

”由此可见,在美国享有陪审团的审理是被告的一项宪法性权利,而且这项权利的行使几乎不受限制。

(二)陪审团的人选及遴选过程。

在美围,《联邦陪审员挑选及服务法案》规定,担任陪审员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是美国公民:(2)满18周岁并且居住在某一司法区域达到一定期限;(3)对英语掌握达到流利的程度;(4)具有能履行令人满意陪审团服务的身体和智力条件;(5)目前没有可能判处1年以上监禁刑的罪名而被指控:(6)没有一年以上监禁刑的犯罪记录。

条件虽然较多,但实际上很宽松。

陪审员的遴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联邦民事诉讼和大多数州的民事诉讼中,都设定了陪审员的遴选程序,而且各州的规定都不尽相同。

陪审员大多随机选出,一般根据选民登记手册、电话簿、汽车号码牌等信息,由法官的助理随机抽取出候选人名单,接下来由法官与双方律师选出陪审员与若干候补陪审员。

在正式开庭之前,法官会以书面形式向陪审员介绍诸多注意事项,旨在保障陪审员可以在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地对案件进行审判。

米勒奇法官曾说过:“我在开庭前会对他们说,我知道大家没有受过法律知识的专门训练,你们需要做的,就是依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朴素的是非标准和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作出是否有罪的判决。

”(三)陪审团参与下的庭审流程。

首先由原被告双方的律师在法官和陪审团的面前作开场陈述,之后是庭审的核心阶段—呈示证据阶段。

出示证据以及询问证人结束后,双方律师可在陪审团面前展开辩论。

通常是由原告律师发动攻势,被告律师进行相应的回答。

辩论后,2高一飞《美国法庭上的陪审团》(J)《检察风云》2005年第18期双方律师还将向法官和陪审团作终场陈述。

然后,法官会对陪审员再作出指示,并要求陪审团对庭审中的证据进行评议和对案件作出裁决。

(四)陪审团的评议和裁决。

陪审团的评议和裁决是庭审的最后一个步骤。

在对陪审团作出指示和具体要求之后,法官通常会命令陪审团退庭,并进入一个指定的评议室进行评议工作,作出裁决。

陪审团将对案件事实加以认定,并基于认定的事实作最后的裁决。

3【3】联邦民事诉讼规定,对于陪审团的裁决要求其必须是全体陪审员一致作出,同时也赋予当事人事先对陪审团裁决的效力予以约定的权利。

三、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存在价值及其不合理性。

在美国,陪审团制度运行了两百多年,自然有其存在价值。

第一、陪审团制度有利于保障公民自由。

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评价说:“实行陪审制度就可把人民本身,或至少把一部分公民提升到法官的地位,这实际上就是通过陪审制度,把领导社会的权力置于人民或一部分公民手中,使他们得以分享司法审判权。

”而陪审团与法官的分工并不相同,陪审团认定案件事实,法官根据陪审团认定的事实适用法律,他们各司其职。

法官只能对陪审团予以必要的法律指导,无权左右或诱导陪审团对案件事实的裁定。

陪审团审理案件既是公民的义务,也是公民的权利,公民可以通过权利制约权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陪审团介于公民与法官之间,是权利与权力之间的缓冲器,可以保障当事人不受法官压迫性的审判。

陪审制成为民主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排除了职业法官的独断,从而保障公民的自由,实现司法的公正。

第二、陪审团制度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增强法治精神。

一方面,陪审员在庭审前要熟悉审理程序,了解相关法律规则,以提高法律素养。

另一方面,公民参与审理和裁判,亲临庭审现场,聆听律师们的激昂陈词,直接体验庭审程序,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司法审判变得真实可感。

所以参与陪审团的案件审理无形中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扩大了司法审判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三,陪审团制度有利于提升审判公信力。

首先,从陪审人员的挑选过程来看,美国陪审团具有超越阶级的普遍性。

因为整个社会的公平标准并不是由社会精英所决定的,决定者是普通老百姓。

美国的陪审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社会大众所组成,这主要体现在陪审员的挑选过程中。

陪审员的候选人群是从法庭所在地的具有选民资格的公民中随机选择出来的,他们有着不同的种族、性别、年龄、学历和社会背景,充分体现了西方国家在司法实践中所强调的“非精英主义”,从而使陪审团能够超越各方面的偏见和限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到司法审判中来。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陪审团的组成主要是由当事人双方决定的,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流传着这样的法律谚语,即“每个人都必须服从自己选择的法官所作出的决定”。

因此,就当事人而言,陪审员作出的裁定是无须争议的,人们必须予以执行。

反过来说,陪审团的决定,无论一方当事人多么不接受,只要程序上没有什么可挑剔之处,也只能老老实实地执行,即司法审判的运作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当事人选择的产物。

公平机制有赖于随机的选择以及当事人双方都参与到对陪审团成员公正性的检验过程中,如此组成的陪审团可以说是当事人自己选择的法官群体,其裁决对当事人无疑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认同度。

由于陪审员从当事人所在社区中选出,他们与当事人属于“同样的人”,更能够代表特定社区的主流价值,因而对案件是非曲直的判断较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

3许睿郑志华姚明铭《陪审制在美国的运作》(J)《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2期其次,从裁判结果的公正性来看,美国的陪审团一般由12人组成,陪审团人数的众多性使其更不易腐败。

美国的陪审团负责事实认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比法官的独断更为稳妥。

同时陪审团分享司法权,减少了法官滥用权力,贪赃枉法的机会,遏制了司法腐败,使裁判结果更为公正。

正是因为陪审人员的普遍性以及裁判结果的公正性,使得陪审制度有利于提高审判的公信力,保证司法的权威。

第四、陪审团制度防止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与民主。

在美国的陪审制度中精心设计了法官和陪审员之间相互制约的机制,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防止法官专断,保证普通公民在事实的判断方面有独立于专业法官的权力,从而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审判中,这也标志着对国家司法权的分割。

同时,在当地社区选择陪审员也使得为本地民众所信奉的价值准则成为制约专业法官恣意妄为的砝码,确保了人民能够作为真正的审判者。

司法的权威相对于行政而言,具有特殊性,正是基于此,必须确保其公正性。

一旦出现腐败,后果不堪设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