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依据教材要求,认真贯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开阔高中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使之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一课以音乐与历史为主线,通过分析冼星海及其作品歌曲音乐要素的运用,提高学生理解作品风格的能力,使学生懂得音乐风格对表现音乐的思想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并体验音乐家冼星海不同音乐作品在同一时期的音乐表达的不同情感。
二、学情分析1、中专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2、热衷流行音乐,对冼星海的音乐作品缺少认识与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
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
2、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家冼星海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选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大合唱》四个乐章的作品赏析2、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1、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选择方法很重要。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利用黄河咆哮的震撼图片和音乐的陪衬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心中彭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2、说教法、中学生的欣赏能力毕竟有限,需要老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我在教学中利用人物介绍、流动画面烘托、音乐结合解说,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进行交流和沟通,使课堂始终处于看中想,想中听,听中学,学中悟的氛围之中,从而让学生在轻松自信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程序本课主要是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四个乐章,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利用黄河咆哮的震撼图片和音乐的陪衬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了解学生对《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认识,全曲你是否听过?你最熟悉哪一首?哼唱一下。
2、认定目标我将口述3个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
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
2)、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家冼星海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选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导学达标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法。
1)《黄河大合唱》作品介绍。
2)、采用听--想--观看--讨论的程序,让他们听四个乐章首歌曲的旋律片段,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及表现情绪等。
3)、然后我将介绍冼星海生平及作品。
4、拓展探究1)、课后欣赏大合唱其他乐章。
2)、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地感知、体验、理解冼星海的风格特征。
七、总结总的来说,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电脑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的音乐欣赏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节省了教师板书和传统播放音乐进带倒带的时间,教学内容紧凑丰富,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而富于吸引力。
当然这种尝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将努力改进,取得好的效果。
说课稿篇2科学探究形式是多样的,不但有实验探究,也有理论探究。
理论探究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思维,都是十分重要的。
新课改教材中有关宇宙地理知识大都属于理论探究型的教材。
因此在本次教研主题如何在科学探究中形成科学概念的指导下。
我对《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形变化》这一教材集中做了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这一课的理论探究中需要形成哪些科学概念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因为教学参考书中有明确的陈述: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当然这课中的科学概念又何止这些。
二、确定理论探究的主题活动理论探究虽说在某种程度上缺失了学生观察、动手实验活动,但却不能流失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
因此教学中应当有学生的理论探究的主题活动。
纵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火山和地震。
火山和地震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主题活动。
而第二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有怎样的主题探究活动,令我深思。
慢慢的教材中的两幅照片及文字注解走进了我的思考。
教材中第一幅照片:喜马拉雅山。
文字注解: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教材中第二幅照片:东非大裂谷。
文字注解: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拉张形成的断裂谷。
这是两个典型事例都是用来说明地球内部的运动导致地球地表地形的缓慢变化。
因此如何使这两个典型的科学事实成为学生探究主题活动摆在了我面前。
显然这两个典型的科学事实都与板块学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想到这点的时候,意识到在向学生简介大陆漂移学说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两个个主题探究活动:1、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2、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
这样整堂课也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课,教学内容也更丰润。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社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三、如何保证理论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保证理论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换句话就是指学生在理论探究学习活动中,形成了多少科学概念,形成的科学概念越多,说明理论探究学习越有效。
其二,是学习过后,掌握、运用本课的科学概念程度如何,程度越高,说明学习的有效性越强。
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掌握、运用。
(1)、利用多媒体模拟呈现、求证理论探究的内容要清新直观的呈现本课的理论探究内容。
多媒体课件不能不说是个好帮手。
因为它直观,有助学生理解,因为它形象,有助学生感知。
因此,首先自己下载了省优质课观摩活动中陈老师的课件。
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删减、增添。
比如,课件中两板块相撞隆起的视频就是自己,从地震视频中裁剪而来。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有些科学概念很直观、很形象的呈现,便于学生思维形成、概念掌握。
(2)、凭借口语创设理论探究学习的情境提供良好的课堂探究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比如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
都是在教师一定口语创设的情境下探究学习的。
有了情境,就有了探究的热情,有了探究的热情,思维就更积极,科学概念形成、掌握、运用也就更容易。
(3)、拓展探究领域,布置理论探究的`科考作业“为什么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这是一个与本课在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科学概念密切相关的科考作业。
而且学生感兴趣,布置这份作业,目的在于学生在课后的探究过程中能加深已形成的科学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解释一些现象。
说课稿篇3教学目标:1、认识本诗中“爆”“屠”“符”三个生字,知道“爆竹、屠苏、曈曈、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了解整首诗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并背诵古诗;3、了解古诗所描述的画面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感受祖国风俗美。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1、课件出示春节喜庆画面,问:这些画面一般是在什么节日里出现?生答: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节日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在过春节时有哪些习俗?生自由述说。
师交流总结:放鞭炮、贴窗花、挂灯笼等都是我国在过春节时的习俗,当然也是现代人过春节的习俗了,那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宋代,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呢?大家想知道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古诗《元日》,就知道答案了。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想法?对于王安石,你们了解什么?2、学习古诗五步骤大家还记得吗?这既是学习古诗的目标也学习古诗的方法。
3、按照这个方法学习古诗大家有信心没有?二、民主导学(一)任务一:明诗意、诵诗文1、同学们,王安石在诗中描绘了大年初一什么情景?打开书,自由读诗,边读边圈难懂或不懂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2、生自主学习。
3、检查初读:(1)出示诗,指生读,读准字音即可;(2)诗中生字加红点,再指生读,问识记方法;(3)诗读通了,也读顺了,但是诗是有节奏的,七言诗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4)读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找出韵脚,读出韵味,指名读,齐读。
(5)释疑:爆竹、岁、除、屠苏、曈曈、总、桃符(6)尝试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7)再读诗。
(二)任务二:赏诗画、悟诗情1、再读古诗,发挥想象。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过春节的哪些画面?分别出自哪句诗?2、生自主学习3、展示交流预设一:放爆竹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1)读诗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春节那天大家什么时候放鞭炮?谁来说说为什么放鞭炮?(3)感受“热闹”,读诗。
(4)感受“快乐”再读诗。
预设二:饮屠苏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1)读诗后想象:人们在喝酒时会说什么?(2)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人们饮屠苏酒时的感觉?(暖)说说你的理解。
A:品味身体之暖。
读诗。
B:品味内心之暖:年轻人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老年人想到……., 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孩子们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3)小结: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温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再读诗!预设三:瞳瞳日画面“千门万户曈曈日”(1)读诗后仿佛看到了什么?(2)哪个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觉?(曈曈)(3)古诗的词语追求精炼,这里却舍得笔墨,两个叠词的使用,是为了强调什么?(4)出示王安石的简介,想一想这句话的背后隐含了王安石什么样的情感?(5)是啊,新年的一轮暖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一切都充满着希望,正如王安石的希望一样!齐读这句。
预设四:换桃符画面“总把新桃换旧符”(1)出示插图的春联,师引导读,表达了哪方面的祝愿呢?(2)我们都知道春联的来历以及它的特点和作用,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幅春联,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适合送给谁?(3)把旧的春联换下新的春联,把美好的祝愿进行表达,让我们再看看王安石的简介。
“旧”指什么?“新”指什么?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内心的想法?为什么?读诗;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除旧布新的决心?为什么?读诗;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读后两句诗。
哪些词最能代表诗人的希望?为什么?读完整的诗。
(4)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三、检测导结1、从古至今,写春节的诗数不胜数,咱们一起来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