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说明:各部分的字体、字号、行间距、页眉、页脚和标点严格按照本文)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尽如人意。
受应试教育惯性的作用,很多学校、家长们仍是围绕分数转,唯分数论,唯课本论,对于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仍然重视不够,普及不够,导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一定程度上弱化。
据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对某小学作的一份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表明,小学生的文化品味有着明显西洋化倾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流行文化、外来文化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有着明显的“去中国化”。
各位可以想一下,你们的孩子或者是你们教的孩子还有不知道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牛仔裤、耐克鞋吗?好像没有。
西方的精英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当中,像幽灵一样游走。
我们的孩子是那样熟悉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却不知道粽子是为了纪念谁,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是那样熟悉NBA,却不知道五禽戏、太极拳;是那样熟悉外国的摇滚、迪斯科,却不知道中国的民乐,戏曲,不知道琵琶究竟是弹的还是拉的,不知道京剧的名段名角;是那样熟悉英文,却把汉字写得东倒西歪,汉语的名著经典常常一问三不知,最多只是知道个名字。
的王财贵教授在一篇演讲中曾讲过一个例子:一位美国学生问他的中国同学,你们中国的《老子》、《易经》、《礼记》讲些什么?《诗经》美在哪里?什么叫《春秋》、《左传》?关公为什么要看《春秋》?《离骚》文学价值很高,那个作者为什么要去跳河?宋明理学家为什么要辩论?……很可惜,这位留学生回答最多的答案就是:“I am sorry,我没有读过。
”“不知道。
”留学生尚且如此,那一般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就可想而知了。
许多孩子因为没有站在五千年文化的根基上,往往成了“文化的侏儒”(王财贵)、“半个人”(梁思成)。
如果漠视传统的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得不到有效的扭转,也许若干年后,我们的民族文化将会淹没在一片外来文化之中。
所以,很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到了濒临拯救的边缘。
2.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复兴。
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比翼齐飞,才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当今世界,民族林立,如果说现代文明是各民族的共性(当然水平有高低),那传统文明就是使这个民族成为一个民族的个性之所在。
抛弃了传统,全盘他人,那我们中华民族就不再是严格意义上中华民族了,甚至会“画虎不成反类犬”,成为一个四不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生存数字化、文化多元化浪潮汹涌发展的当今世界,如果我们不“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那么我们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有成为文化上的流浪民族的危险。
早在1995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朴初、叶至善、冰心、禺、启功、志公、夏衍、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常委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
——“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的连续性,形式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
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这九位文化老人“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在有生之年重所弦歌,到古典学校中去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任何一个民族的全面复兴都必须有精神文明和道德素质的重大提高,都必须借助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借此触摸一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沉积淀,深入古代圣贤的心灵世界,破译中华民族崛起的密码,寻回中华民族的深层智慧。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承接文化,开启生命,寻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之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迎接新的“轴心时代”的到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座富矿,是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
比如,通过阅读传统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智力,涵养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学习古人舍生取义的民族节气、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天下为公”的责任理念、“无为而无不为”的高超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雅量、“高山流水”般的真挚友谊、“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让学生学习传统体育,比如武术操,可以健康学生体魄,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学习传统绘画、民乐,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基。
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千年传统文化,滋养当代学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传统根基,现代视野,造就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目前国外研究现状世界各国对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扬、教育都不遗余力。
主要做法有:一是思想重视。
很多国家,在面临“古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建设”如何协调统一的问题时,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全面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在文化层面上,则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的道路,比如日本、国、意大利等,尤其是意大利,政府设立了“文化遗产及文化活动部”,通过统一管理,全力繁衍优秀传统文化的在生命,提高全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文化素质。
二是营造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例如,日本的小学里面都有一个雕像——孩子背着一捆柴,手里拿着中国的《大学》。
再比如,在西欧的很多国家,都保存着相当完好的古建筑,或是建有各类展示民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三是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比如,日本,茶道、花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女孩子的必修课。
他们对书法、围棋的教育、普及、研究,也做得卓有成效。
即使是像美国这样的现代化国家,他们也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比如,针对青少年道德品质每况愈下的状况,他们提出了“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维护良好道德准则”的德育理念,很多学校通过开设少则每周2-3节课,多则4-5节课的优秀传统文化课,以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印度、德国、奥地利、俄罗斯的学校,也都开有优秀传统文化课。
四是各学科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这些国家的成功实践,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但是,别国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中国的国情,特别是中国农村的实际,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之路,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在中国,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段弯路之后,近年来,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与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一是很多著名学者“登高一呼”,营造舆论氛围:比如,前面提到的朴初等人的政协提案;二是很多学校、很多有志于振兴民族文化的有识之士,纷纷通过开设现代书塾、诵读班、兴趣班、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形式,进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三是各学科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但是,总体而言,形式较为单一,围较为狭小,容相对狭窄,似乎更多集中在文学、德育方面,对于传统艺术的教育普及,涉及较少。
同时,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也略显滞后。
此外,无论国还是国外,在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都存在着各自为战,不成系统,缺少合力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高社会、家长、学校对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成了当务之急。
三、课题研究价值1.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国人的根。
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加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中国,各种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大,直接导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每况愈下。
因此,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复兴的需要,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3.通过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四、课题的界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是狭义上的“文化”,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传统文化”,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而民族文化的“昨天”,即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
本课题中的“传统文化”,特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当代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中符合并反映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状况及其发展要求、符合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意愿、符合并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利于提升人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部分,即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
“素养”,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本课题把“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定位在:根据小学生个性、兴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如德育中的传统美德教育;智育中的经典诵读、珠心算等;美育中的民乐、书法、国画、剪纸雕刻、优秀传统艺术欣赏等;体育中的棋艺、武术等,劳动中的传统农业史、农具发明史、勤劳传统教育等),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渐染,对自身道德规、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并化为个人素养。
“提高农村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立足于“农村小学”,着眼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定位在“提高”,寻求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和解决方法,以期达成提高农村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同时,很多学科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