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要点】: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 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内容】:
通过野外生存”和感觉剥夺实验”两个案例让学生理解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信息的普遍性;通过事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并要求学生能例举相应的事例。
【教学重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信息实例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操练法、演示法、讨论法、指导式探究法等。
【教学课时】:1学时。
【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情景模拟,激情导入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 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
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三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
答
案分别为: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问答进行分析,指出三组答案中没有一个理想答案。
部分学生在教师分析完答案后就在下面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钢刀、打火机、指南针。
教师再进一步提示,打火机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能源会用完;第二,会受潮。
所以,最后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初步得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
对于物质跟能量学生能理解,但是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就此理解较深,下面的实验在保证了物理与能量的同时,缺乏信息将会怎样?
循序渐进,趁热打铁,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感觉剥夺实验的前部分,由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猜测感觉剥夺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由感觉剥夺实验与原始森林生存实验,给出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
条件与基本需求。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通过启发学生讲解学习与生活中接触的信息案例,避开信息定
义的漩涡。
教师由雅典奥运会大家最关注的奖牌数导入信息的普遍性,然后把信息案例分为学
校组、医院组、交通组、天气组、表情与心理、环境卫生与家庭文化组等6组,要求学
生参加其中一个小组,进行信息案例的总结归纳,并由小组发言,充分进行信息共享。
教师
最后归纳总结: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信息经典案例中学习信息的一般特征。
按照认知规律,信息的特征按照:
价值性价值的相对性共享性可伪性的顺序进行教学。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
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
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
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
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
问题:那7个字是什
么?”
学生活动:三个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
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
教师活动:投影显示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一段情节。
许云峰到沙平书店后,见书
店多了一张床铺,问陈松林,知道书店新收了店员郑克昌,又发现郑表现异常,经常很晚才
归,当晚来电话说11点才能回店,许马上意识到郑是特务,书店已经暴露,并决定立即撤
离书店。
陈松林意识不快,但接受决定,莆志高将信将疑,不听忠告,结果被捕,最后叛变。
提问:为什么同样的信息,三个人利用的程度不一样,结局也不一样?”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分别回答。
教师活动:信息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同一个信息,不同的使用者由于其自身素质、
修养、能力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得到不同的使用效果。
推导出信息价值的相对性通过信息的价值性及其相对性教学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重提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说明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是有价值
的,而信息日新月异,甚至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同学们必须要具备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下面就进行实践,锻炼同学们运用直接观察法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请同学根据课本图1-1快速获取校运会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
学生活动:根据课本图1-1快速获取校运会信息,然后分别有三人回答问题。
然后回答教师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信息的时效性。
教师活动:通过投影演示。
把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的文件分别复制到磁盘、
优盘、移动硬盘,不同目的盘给不同的学生。
学生活动:三个学生分别打开文件,发现信息不丢失。
教师活动:总结信息的共享性。
教师活动: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事先通过A4纸打印出来的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再结合刚才讲解信息的共享性时三个学生分别使用磁盘、优盘、移动硬盘承载信息,充分说明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并且总结:信息是有价值的,并且具有时效性,但是任何信息不可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拓展训练:教师用投影显示诸葛亮空城计”,请学生思考信息还具有什么特征?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点评答案,提出信息的可伪性特征。
【课外学习与作业】:
1、P4(1);
2、P5(2);
3、查阅相应资料,请尝试理解信息的一到两种定义;
4、请查阅资料,举例说明信息的价值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可伪性特征。
【德育渗透】:
高中信息技术第一课,要实现将一批高中学生领进信息技术大门的目的。
我以为它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下尝试: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等手法,为学生展示了魅力无穷的信
息世界;二,教学过程也是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丰富了课程内涵,体现了课改精神;三,旁征博引生动、准确、丰富;四,设计者在对信息技术把握基础上的扎实的人文功底帮助课程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为这节课程的处理构筑了一个优秀
的台阶。
而这些我在教学中都有较多的尝试。
【教学总结】:
不足:关于课程后的信息技术课程,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错觉:一谈结合实际,就必定是主题活动,一谈学习主动性,就必然是任务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