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含期中期末试题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以下是某省部分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C)A.竹编B.剪纸C.米酒D.木雕2.下列各种物质中,颜色、状态都相同的是(A)A.空气和天然气B.铁和铜C.水和植物油D.酒精和食盐3.你在家中帮家长洗碗或玻璃杯时,确定碗或杯洗干净的标准是(C)A.碗或玻璃杯内壁看不到污物,呈无色透明状B.冲洗时倒出的水是无色透明的C.碗或玻璃杯内壁的水既不成股流下,也不聚成水滴D.上述中的任意一种标准均表示碗或玻璃杯已经洗干净4.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A.向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粉末B.给试管加热C.滴加液体D.加入块状固体5.我们观察到蜡烛有以下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D)A.蜡烛是白色的圆柱体形B.切一块石蜡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C.蜡烛质地较柔软D.点燃烛芯,蜡烛可以燃烧6.化学实验室中的药品是按(A)来存放的。

A.类别B.颜色C.状态D.气味7.如下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

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A )A.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中压入空气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8.取3 mL的液体,然后加热,需要的仪器有(B)①试管;②烧杯;③试管夹;④酒精灯;⑤蒸发皿;⑥铁架台(带铁圈);⑦石棉网;⑧滴管;⑨量筒A.①③④⑦⑨B.①③④⑧⑨C.②④⑥⑧⑨D.④⑤⑥⑦⑧⑨9.进行化学实验时,下列应急措施正确的是(C)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足时,可以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B.万一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揉揉眼睛缓解一下C.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D.找不到灯帽时,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火焰10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40分)11.“化学—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未来”。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3)用毛笔蘸取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在竹片上画花,然后把竹片放在小火上烘干,再用水洗净,在竹片上就得到黑色或褐色的花样,一幅精美的竹片画就制成了。

稀硫酸在烘干的过程中成为浓硫酸,浓硫酸使富含纤维素的竹片呈现黑色或褐色,在这个过程中竹片发生了化学变化(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12.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所创作下的古代诗词不仅优美而且在其中蕴含有化学知识。

(1)“玉不琢不成器”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说明钻石具有的性质是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下列关于“泪”的说法正确的是BC 。

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B.“泪”说明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13.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必须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请仔细思考,完成下面的题目。

(1)现有①湿衣服晾干;②铁锅生锈;③轮胎爆炸;④镁条燃烧;⑤衣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⑥食物变质;⑦电灯发光;⑧冬瓜腐烂八种变化,请你判断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①③⑤⑦,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④⑥⑧。

请你说明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选择序号填空。

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粮食能酿酒④;酒精易挥发③;汽油燃烧②;沥青凝固①。

(3)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分别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①液态氢气作火箭燃料化学性质;②用金刚石切割玻璃物理性质;③稀有气体可作电光源,是利用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④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化学性质。

14.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A B C(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胶头滴管;b酒精灯。

(2)上述四个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 B (填字母序号)。

(3)选择上图错误操作中的一个,写出可能导致的后果D引起失火;正确操作应是用灯帽盖灭。

15.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品与我们化学实验中的仪器作用相似。

请写出下列生活用品相对应的实验仪器名称:16.如图所示,把下列实验仪器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①试管②集气瓶③量筒④烧杯⑤滴管⑥水槽(1)吸取或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⑤。

(填标号,下同)(2)能用来加热的仪器是①④。

(3)量取8 mL的水,需要用③⑤。

(4)把糖溶解到一定量的水中时,需要用④。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30分)17.小明通过学习“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最近对蜡烛燃烧、酒精灯燃烧、家庭使用的液化气燃烧等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系列实验。

(1)首先他发现三种物质的状态不同,蜡烛是固体,酒精是液体,液化气是气体(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2)点燃液化气,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①③⑤(填序号)。

①发出蓝色火焰;②燃烧后产生有刺激性气味;③发光、放热;④产生浓烟;⑤火焰分层(3)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液化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在最外层呈圆弧状黑斑,说明液化气燃烧的火焰也是(填“是”或“不是”)分层的,外焰温度最高,平时用水壶在液化气灶上烧开水应用液化气的外焰加热。

(4)为了探究液化气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他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液化气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说明液化气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水和二氧化碳。

(5)小明发现家用液化气燃烧有时在锅底会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碳粒,产生的原因是液化气不完全燃烧所致。

18.小华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还要回答实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做出猜测】你的猜测是:用外焰加热。

【活动过程与记录】取三支试管,各加入5 mL水。

①将其中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 cm处加热;②将另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③将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

记。

【问题与讨论】①上述实验三支试管中,各加入5 mL水,即要求所取水的量相同,若不相同行吗?为什么?不行,对比实验必须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

②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你认为还可以有其他方法吗?若有,请简要叙述操作过程、现象及结论:把一根火柴梗放在酒精灯的灯焰中,约2 s后取出,观察到与外焰接触的火柴梗已烧焦,而焰心处还完好无损,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第二单元测试题(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1.下列方法能鉴别氧气和空气的是(D)A.闻气味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C.观察颜色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2.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B)①磷+氧气五氧化二磷②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③硫+氧气二氧化硫④氢气+氧气水⑤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3.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不对应的是(C)A.氮气的性质稳定--用作保护气B.铁能与氧气和水发生缓慢氧化--用于食品保鲜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于急救病人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制作霓虹灯4.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如下图所示为空气成分示意图,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X、Y、M均为纯净物B.X约占空气质量的78%C.硫在Y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D.灯泡和食品包装中均可充入X作为保护气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一定要过量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收集气体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放少量水可吸收二氧化硫D.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不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熄灭马上打开止水夹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才能收集D.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7.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B)A B C D8.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A.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为了不浪费氧气,立即收集B.加热时,先预热,再对着试管中药品部位集中加热C.固定试管时,试管口稍向下倾斜D.固定试管时,铁夹夹在离试管口1/3处9.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需要收集一瓶大约四分之一的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B)A.集气瓶中B.集气瓶中C.导管伸入到集D.导管伸入到灌1/4的水灌3/4的水气瓶体积的1/4处集气瓶体积的3/4处10.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制取气体的是(C)(1)用硫酸铜固体和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2)二氧化锰固体和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3)二氧化锰固体和氯酸钾溶液制取氧气(4)红砖小颗粒和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A.仅(1)(2)B.仅(3)(4)C.仅(1)(2)(4)D.仅(1)(3)(4)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30分)11.学完这一单元,你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哪些认识?(1)分析总结硫粉、木炭、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可以看出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某些在空气里不能燃烧的物质却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这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分析总结“课题2 氧气”中几种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可以发现几个共同的特点:①反应物都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我们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②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3)氧气的活泼性并不总是表现为“轰轰烈烈”,有时也表现在“潜移默化”中。

有些氧化反应并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并发光、放热,而是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动植物的呼吸、铁生锈、食物的腐烂、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12.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分类、总结是我们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如下图展示的生活中的两种物质的用途图示,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自拟分类标准,对以下图示进行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