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谈话: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故事《将相和》。
2.理解课题,“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他们不和。
师板书课题:将相和
3.简介故事背景
二、结合预习,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字词,全班共同学习、交流。
2.理解课文中出现的一些不常见的词语
和氏璧:璧,古代的一种玉器。
和氏璧指的是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美玉制成的璧,于是称“和氏璧”。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击缶就是敲缶。
瑟:古代弦乐器,像琴。
鼓瑟,就是弹琴。
大夫、卿: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上卿是诸侯下面的官职。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
三、快速读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分别用小标题来概括。
2.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3.读后反馈
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四、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正是他这种机智勇敢的性格和爱国思想才使和氏璧“完璧归赵”。
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蔺相如廉颇和好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