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技术指导书

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技术指导书

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技术指导书前言为降低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风险、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根据《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9号)、《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69号)和相关标准规范要求,针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特性、事故危害严重以及安全管理工作上的技术疑点、防护难点等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多次座谈讨论,并广泛征求基层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企业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形成本指导书。

指导书旨在为基层安全监管部门开展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和冶金等行业企业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的提供技术指引。

本指导书共分7章和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础管理、作业方案、作业安全、发包监管、应急管理等方面作出相关技术规定。

目录1 总则 (3)2 术语 (4)3 基础管理 (8)3.1 安全生产责任制……………………………()3.2 管理制度……………………………………()3.3 培训教育……………………………………()3.4 管理台账……………………………………()3.5 风险管理……………………………………()4 作业方案…………………………………………()4.1方案编制要求…………………………………()4.2作业方案审批…………………………………()5 作业安全…………………………………………()5.1作业前危险告知………………………………()5.2作业管控措施………………………………()6 发包监管…………………………………………()7 应急管理…………………………………………()7.1应急准备………………………………………()7.2应急预案及演练………………………………()7.3应急救援………………………………………()1 总则1.0.1 为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有关技术要求,在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中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指导书。

1.0.2 本指导书适用于安全监管部门对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监管和冶金等行业企业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安全管理的技术指引。

1.0.3 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除应执行本指导书外,应执行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与定义2.1有限空间有限空间也叫受限空间、密闭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2.2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作业活动包括施工、维修、保养、清理等。

2.3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分类按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等七个行业进行分类,涵盖七个行业的有限空间及通用有限空间。

2.4有限空间急救现场“三先三后”原则对窒息或心跳呼吸骤停的伤员,先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脏复苏后再搬运;对出血伤员,先止血、后搬运;对骨折的伤员,先固定、再搬运。

2.5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参考目录注:1.本参考目录未能涵盖的,但经企业根据本指导书“有限空间”定义进行辨识、认定为有限空间的,可参照本指导书进行管理。

2.属于长期的、固定的岗位(如冷冻库房的仓储作业、通风条件符合要求的密闭或半封闭等场所进行焊接作业的等等),可参照本指导书进行有限空间常规作业的安全管理。

3 基础管理3.1安全生产责任制有限空间作业企业须全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作业现场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作业方案审批人员、有关部门安全负责人等安全生产职责。

3.2管理制度涉及有限空间作业企业须建立有限空间作业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有限空间作业审批管理制度,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培训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外包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与安全人员管理制度,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如:动火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密闭狭窄/狭长空间作业等),安全防护、检测设备设施及应急装备(设施)管理制度、安全投入管理制度等。

3.3培训教育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安全部门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熟悉工作流程、具有风险辨识能力、知道自救和互救知识。

企业必须对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进行专项安全培训教育。

培训内容应包括: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和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操作规程,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作业前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状况、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及自救和互救知识等。

从事风险较高的专项有限空间作业培训教育并应经过考试,方准上岗。

有限空间作业前,作业现场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应对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培训(或安全技术交底),内容包括:作业任务、作业方法、作业流程、作业方案(含规定使用的工具、设备、材料和劳动防护用品)及救援计划;作业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风险程度判定;基本的急救、互救知识,事故防范措施等。

3.4管理台账冶金等行业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有限空间管理台账,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台账应包括: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记录、作业方案的审批记录、人员培训记录、检测记录、发包方监管记录、应急演练记录及事故管理档案。

3.5风险管理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企业,必须对本企业的有限空间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所处位置,采取适宜的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风险分析(检查表、LEC法等),判定作业风险是否可能导致的缺氧窒息或富氧、硫化氢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危化品(及苯)中毒、爆燃、其他危害(触电、机械伤害、中暑、淹溺、掩埋、灼烫)等。

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

作业前应当对作业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安全措施,并纳入有限空间作业工作方案。

4 作业方案4.1方案编制要求作业前应根据有限空间作业工作要求、工艺流程、作业环境以及所使用的设备设施等人、机、料、法、环等多方因素,分析作业过程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作业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有:分析可能导致缺氧窒息或富氧、硫化氢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其他危化品(及苯)中毒、爆燃、其他危害(触电、机械伤害、中暑、淹溺、掩埋、灼烫)等事故类别;辨别和评估有毒有害环境(毒气、富氧、缺氧、火灾、爆炸或其他)、被吞噬或伤害的危险(干/湿物料致使进入者受困、机械伤害)、内部结构危害(倾斜走道、脚/手羁绊、陷阱、预留孔洞、坍塌、物体打击、其他危害)、其他危险(电气、噪声、振动、运动物件、过冷/热、通讯不畅、其他危害)等危害类别。

根据分析的事故、危害类别等危险因素,确定作业人员和作业工艺(方法)及流程(顺序);规定具体的消除、控制危害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监管要求,作业过程应使用的监测设备设施以及检测要求,作业人员应佩戴的劳动防护用品和佩戴要求;规定该项作业的项目安全责任人、安全监护人、应急救援人员及特种作业操作人员;明确该项作业的应急响应措施、人员自救和互救要求。

明确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浓度等记录要求。

4.2作业方案审批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应由具有安全技术审核能力的安全技术负责人进行审核、批准后,办理工作票/证与操作票/证,方能实施作业,具体作业由持有操作票/证的人员负责。

5 作业安全5.1作业前危险告知作业前应将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和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应采取的防控措施告知作业人员。

5.2作业管控措施作业前先对有限空间采取通风措施,对氧气、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气体、可爆粉尘)、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进行检测及二次检测,其检测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检测的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

有限空间内盛装或者残留的物料对作业存在危害时,应在作业前对物料进行清洗、清空或者置换。

作业前清点作业人员和工器具;作业人员与外部有可靠的通讯联络;监护人员不得离开作业现场,并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系;存在交叉作业时,采取避免互相伤害的措施。

作业前对出入口进行检查,保持出入口畅通,对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应急救援设备、工具和通讯器材等进行使用前的检查(检测)。

作业前应采取关闭阀门、加装盲板、封堵、导流等隔离措施,阻断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水、尘埃或泥沙等威胁作业安全的物质涌入有限空间的通路;应断开或盲板隔离与其相连的附属管道;封闭作业区域并摆放相关安全警示标志。

作业过程应采取通风措施,应对有限空间作业面气体浓度进行连续监测。

当通风设备停机、有限空间内含氧浓度低于或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限制时,须立即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撤离作业现场。

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的,再次进入有限空间前,应再次进行通风、检测,符合相关标准后方可进入。

检测人员初次进入危险环境检测时,应配备隔离式呼吸防护设备;作业环境存在爆炸危险的应使用防爆型通风设备、移动式机械通风设备;禁止使用纯氧通风、固定机械通风、作业者站在上风侧作业等。

作业场所内的电气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对可能存在可燃性气体、粉尘的场所,电气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

作业场所内可能存在机械碾压、钩挂、卷入、撞击及其他机械伤害的,作业人员的头部上方、周边范围内应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如防护顶板、护栏、轴端防护罩及其他相关防护等)。

作业场所存在灼烫、高温等危害的,必须在对作业场所进行冷却后,检测作业空间内的温度达到工作标准,方能进入作业。

可能发生淹溺、坍塌、掩埋的作业场所,应穿戴救生衣,采取防坍塌的支顶措施。

作业场所为井道施工时,在高处作业处应设置防护网、短暂休息的临时平台、攀爬固定把手以及其他安全防护设施。

地下有限空间、狭长管道作业空间、密闭空间、排水管道以及危险性较高的有限空间作业场所,作业区内应设置监护人员,保证作业人员供氧量的充足及通讯设施(或人员紧急呼叫)的畅通,在内作业的人员必须遵守标准规定的作业时间。

存在毒性、窒息性气体的作业场所,采用通风措施后仍需较长时间作业的,在30分钟之内的作业可佩戴正确的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选择适合的滤毒罐;超出30分钟的作业,须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根据作业空间存在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危险程度,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法规和标准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作业人员正确使用。

劳动防护用品应配置正确,并定期进行检测、校验。

监护者在有限空间外全过程持续监护、跟踪作业者作业过程、实时掌握监测数据、适时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发现异常时,立即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并协助作业者逃生。

监护者应劝阻任何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作业区域。

作业完成后,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将全部作业设备和工具带离有限空间,监护人员应清点作业人员及设备数量,在确认有限空间内无作业人员和设备遗留后,关闭出入口,解除作业区域封闭措施,并撤离现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