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船政风云弘扬船政文化
翻开中国近代史,民族灾难深重。
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敲开了清廷闭关自守的大门,迫使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海权日衰,国将不国,有识之士纷纷奋起图强。
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主张“师敌之长技而制敌”。
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撰的《海国图志》进一步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提出了制造船械、聘请夷人、设水师科等设想。
闽浙总督左宗棠深受他们的影响,决心实践“师夷制夷”以自强。
他认为,“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
”同治五年(1866年)6月,左宗棠上《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折中写道:“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
”(《左宗棠全集》书牍卷七)为此,他决心整理水师,在马尾设局造船,培养人才。
7月14日,同治皇帝准奏,以“实系当今应办急务”令其办理。
10月,左宗棠奏请江西巡抚沈葆桢担任船政大臣,总理船政。
11月,左宗棠又奏请开设求是堂艺局。
自此,中国近代船政就在东南一隅的福州诞生了。
马尾船政局在中国近代海军史、工业史、教育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首先,它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祥地。
左宗棠的初衷之一是要整顿水师。
船政造船,主要造的是军舰,武装海军;同时制炮,生产鱼雷,也是为了武装海军。
船政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造船和驾驶人才,也都是为造舰和海军服务。
因此,船政被誉为“中国海防设军之始,亦即海军铸才之基”,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它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海军军官和军事技术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达1100多名,占中国近代海军同类人员的60%,其中包括中日甲午海战英烈邓世昌、林永升等一大批爱国英才。
其次,它一度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船舶工业中心。
马尾船政是当时在中国乃至远东规模最大、设备最为齐全的船舶工业基地,从1868年开始制造“万年清”号,到1907年止,共造船44艘,总吨位5755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2%。
造船技术也不断更新,从木壳船到铁胁船,又到铁甲船。
造船工业是当时科技水平的
综合体现,并且带动了上下游工业的发展,也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产业工人。
再次,它开办了中国近代最早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近代技术型学堂。
马尾船政学堂采用法国教育体制,把船舶工程学校与海军学校合二为一,是一所按技术分设专业的近代高等院校。
前学堂学制造,采用法国军港士官学校的科目训练;后学堂学驾驶,采用英国海军的培养方法训练。
在此后的40多年里,船政学堂共毕业学生510名(连同民国初期毕业的共629名),选送出国留学生四批及零星派出共111人,很多人后来都成为我国科技力量的主要骨干。
又次,它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
船政局通过派遣学生留学的方式,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是引进了西方的应用技术,也就是所谓“西艺”,迅速地提高了科技和工艺水平。
二是引进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思想,突破了“中学西用”的框框,引进了触动“中学”的“西政”观念。
三是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去,陈季同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他在清政府驻法、德等国使馆工作多年,写了许多介绍中国现状和中国文学的法文作品,如《中国人自画像》、《中国戏剧》、《吾国》等,还用法文写了一本以中国问题为题材的喜剧《英雄的爱》,在法国文坛上享有盛名,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马尾船政文化是船政历史人物创造的物化成就和政治精神文明成果,它包括物质、政治、精神三方面,而其精华是精神成果。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爱国自强精神。
在列强要瓜分中国的当时,船政人的爱国自强精神表现得十分突出。
它奏响了中国人觉醒图强的进行曲,是民族自尊、爱国自强的典范。
特别是甲申马江海战、甲午黄海海战,船政学生正气凛然,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
二是改革创新精神。
马尾船政吹响了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军的号角。
在它的一系列举措中,许多都是开风气之先的。
三是重视科教,人才为本。
马尾船政学堂“师夷长技”,引进技术、引进设备、引进管理、引进人才,派出去考察、派出去留学,紧追世界科技前沿。
同时引进近代教育模式,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从而使马尾船政成为近代科技队伍的摇篮。
四是重视海权。
马尾船政设立本身就是重视海权的体现。
造船制炮、整顿水师、培养人才都围绕着海权做文章。
可以说“船政就是谋海权之政”,而且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就。
五是对外开放。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左宗棠、沈葆桢等人更明白知夷才能制夷的道理,既重视社会经济的改造,更重视近代西方最新科技成就的吸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举措,把开放意识化为扎实的行动。
归结起来,马尾船政文化的精神实质有爱国自强、改革创新、科教人本和海权意识几方面,但其核心是强烈的爱国自强精神和强烈的海权意识。
这种精神是在近代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近代的升华。
虽因时代局限,福州马尾船政的辉煌只延续了40多年,但在历史的弹指间,却展现了近代中国现金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孕育可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励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为此,我们将之称为“船政文化”。
它是福州人民涵咏百年不懈的历史骄傲,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
今天挖掘、整理、研究船政文化。
发扬光大船政文化精华,营造再掀闽江开放潮、推动福州大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有着深远意义:1、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船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第一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尝试,也是中国学校以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的开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中国官僚机构与近代工业企业、科技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有机体。
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官办船厂和船政学堂。
3、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
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设备最完整的造船基地。
4近代中国培养科技队伍的基地。
船政学堂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科技海军学校,培养了大批造船和航海以及其他相关人才。
船政局产生了近代中国早期无产阶级和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
5、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福建船政局制造出一艘艘兵商轮船,组建起中国近代第一支舰队;船政学堂培养了许许多多海军人才,成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各级将领的供应基地,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与发展。
6、中
国航空业的摇篮。
福建船政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制造出中国首批达到当时国际水平的飞机;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飞潜学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航空工程人才。
7、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船政文化所体现的自立自强、开放革新、学习进取等精神,世代传承,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