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验收报告

验收报告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验收报告项目名称:岐山县建材工业基地建设承担单位:岐山县人民政府组织单位:岐山县科技局实施单位:岐山县建材工业园管委会起止时间:2008年1月20日至2010年12月31日验收时间: 2012年2月162012年2月10日岐山县建材工业基地科技富民强县项目验收报告一、目标任务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建材工业基地建设专项行动,促使我县建材产业发挥地缘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富民强县目标的实现。

(一)、经济社会目标:到2011年,培育发展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形成年产60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14亿元,上缴税金1亿元,同时带动第三产业实现产值3.6亿元,新增加劳动力转移1.5万人,项目区人均增收2000元。

使我县水泥产业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建成技术培训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聘请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工程技术人员,重点围绕建材产业发展,有计划的开展技术培训,年技术工人培训率达到总人数的60%以上,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率达到85%以上,使企业内部工程技术人员比例占到25%以上。

(三)、科技经费投入目标:保证科技三项经费按财政预算总额1.1%的比例投入,且年递增0.3%,并投入专项资金确保项目的进展实施。

同时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项目建设和科研经费充足。

(四)、城镇化目标:基地形成“一环、两区、一心、两轴、五节点”的结构布局。

即:围绕基地建立一个外围生态防护网;形成工业生产区和生活服务区两个部分;建成以祝家庄镇为中心的商业服务中心;绿化景观主轴、商业服务主轴、五大景观节点结合其他景观道路共同构筑网络化的园林式工业基地环境。

主要任务: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带动水泥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环保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建材产业集群,带动当地运输业、服务业、商品混凝土、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增加水泥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贡献份额,达到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目的。

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该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任务完成情况2008年,宝鸡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岐山建材工业基地,2009年6月园区被省中小企业局认定为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

基地主导产业定位为水泥生产和新型建筑材料。

总体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

2009年6月基地正式开工建设,现已开发1.5平方公里,有11户建材企业在园区落户,其中,投资7.04亿元的岐山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及余热发电项目、投资6500万元的鸿发建材公司碳酸钙粉磨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兴石公司碳酸钙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投资6亿元的社会水泥公司年产200万吨水泥项目、投资6800万元的七星矿业碳酸钙筛选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长佳公司混凝土制管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众鑫源商贸公司物流服务项目已开工建设。

园区已配套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1000万元的供水管网铺设工程、投资6700万元的电力设施工程、投资240万元的排水工程已投入运行,投资4000万元的建材大道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

按照项目任务书的有关内容要求,本项目各项任务指标基本完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至2011年底,园区固定资产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基础设施投入1.3亿元,园区水泥、碳酸钙产品年产量达到620万吨。

2011年园区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5.3亿元,利税1.51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项目区人均年收入比项目起始年增长了3941元,高出全县平均增长幅度4.5%。

三、项目进展及取得的成效(一)、覆盖农户及带动农民增收方面项目区覆盖农户9875户,涉及49706人,项目起始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77元。

项目实施以来,基地范围内围绕建材产业建立机械工程队、基建施工队、运输车队等农民经济组织15个,创办小企业12个,发展个体工商户68个,由农民转移为产业工人586人,基地在发展的同时极大地带动了农民增收,2011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18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70元。

(二)、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及县财政增收方面项目实施以来,基地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在专业技术人员、基地科技服务中心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打破传统生产工艺,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有效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其中岐山海螺水泥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线在基地科技服务中心的扶植下,实现了石料高线运输和生产流程全自动化控制,新型节能环保石灰生产线应用静电吸尘工艺,达到了低指标排放,节约成本1800万元。

基地水泥、碳酸钙产品年产量达到620万吨,年创产值15.3亿元,创利税1.51亿元。

岐山建材工业基地已成为宝鸡地区最大的建材工业集中区。

(三)、培训、人才引进及科技成果方面三年来,围绕项目的开展,建材工业基地累计举办各类技术讲座60多场(次),受训人数2000多人次,占技术工人总人数的73%,聘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家对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培训5次,受训人数达到工程技术人员的86%。

现场技术指导与咨询80多次,技术人员帮助建材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项,进行技术革新5项。

通过采取聘任与培养相结合的人才队伍管理模式,基地围绕建材产业先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42人,管理人才28人,外聘专家26人,企业内部工程技术人员比例均达到25%以上。

(四)、科技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围绕《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岐山县科技局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努力确保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

一年来,县科技局、工业信息化局负责同志定期到各分项任务承担单位走访调查,对资金使用、项目开展情况检查督促,及时协调解决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县科技局采取了“检查、整改、再检查、再提高”的管理措施。

促进了项目承担单位创新工作,完善管理,有效地推动了专项行动的顺利实施。

(五)、取得的其它效益情况通过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促使建材企业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尽短的时间内掌握岗位技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建材企业工人操作水平的提高。

建材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转变了农民观念,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有力地配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建材工业的机械化、自动化,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力,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劳动者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建材工业规模化发展。

四、组织实施情况(一)、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优惠政策情况配套措施:项目于2009年开始启动,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岐山县建材工业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建材工业园管委会和建材工业基地科技服务中心,把建材工业基地建设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战略”之一。

县财政先后配套300万元用于项目实施,建设了科技服务中心大楼,配套了内部设施,制订了科技服务中心工作计划。

优惠政策:1、土地。

凡经批准进入基地投资的项目,将全部减免留县部分的土地出让金。

2、税收。

除享受西部大开发一切优惠政策外,对所得税收采取先征后免(留县部分);属民营科技企业的将按民营科技企业有关优惠政策予以减免,并对企业在科技成果鉴定、科技项目立项、专利申报等方面优先予以安排。

3、对应用先进技术行工艺改进的项目予以资金支持。

4、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对专项行动给予贷款支持。

(二)、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项目建设批复后,2009年1月6日,县政府召集有关单位和部门召开了协调会,通报情况,分解部署工作任务。

成立了岐山县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张海建同志担任,主管副县长虢维章任副组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岐山建材工业园管委会,建材工业园管委会主任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负责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专项资金审批等工作。

2、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明确责任,落实任务。

岐山县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按照国家、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的指示,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制订了《岐山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工作具体实施计划》、《岐山县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申请书》等文件,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方式、支持范围、扶持方式、审批程序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三)、经费筹措及使用情况项目启动后,岐山县政府召集科技局、财政局、建材工业园管委会等部门开会研究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及配套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其中国家专项资金158万元,县配套资金300万元,两项合计458万元。

县项目领导小组在对任务承担单位认真审核的基础上,以项目专项资金的形式对企业实行引导性扶持,并就项目实施情况严格审查。

至项目验收日,科技服务投入37.6万元,培训技术工人投入资金20.7万元,引进新技术投入67.6万元、购臵办公及电子器材投入11.8万元、场馆租赁投入2.4万元、水电费1.3万元、交通费4.6万元、聘请专家投入8.2万元,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投入3.6万元,科技服务中心建设投资120万元,扶植众喜凤凰山水泥公司技术改进投入180万元。

五、主要做法及经验(一)、抓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增强产业技术支撑能力。

积极组织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与科技富民强县工作开展科技合作,深化产、学、研结合,各企业都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2010年共建立起企业研发机构5个,引进开发新产品新工艺12个。

(二)、组建集产学研及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科技服务机构为了给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进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建材工业园管委会投资120万元,抽调精湛力量于2009年6月组建起了集科研开发培训和技术指导于一体的科技培训中心。

该中心自2009年组建以来,全体员工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积极地探求建材工业新技术,新方法,认真组织技术培训,引进科技人员138名,开办培训班144期,培训技术工人达2293人次。

并且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服务保障。

积极为建材企业谋思路、出点子、解难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组织外出考察学习,选择适合于本项目的配套技术和仪器设备。

项目领导小组及时组织各公司责任人、技术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到国内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进行考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甄选合适于本项目的配套技术和仪器设备。

(四)、抓好技术示范与人员培训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组建起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队伍,科技培训中心采取了聘任与培养相结合的人才队伍管理模式,先后聘请了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魏东教授、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苏毅教授、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技术研究院陈自平工程师等国内在建材生产技术方面具有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组成了技术咨询专家顾问团。

专家团的同志定期到各建材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实际操作演示,同时,项目领导小组还定期选派一些操作人员到安徽、福建、天津、成都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