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专业思维能力现状
摘要: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外语专业学生患有“思辨缺席症”,其思维能力明显低于其他文科专业学生,需要引起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
本文作者对国内外专家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但是作者毕竟只是个初学者,对这一问题并不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仅仅是对这一现象进行浅层剖析。
关键词:思辨能力缺乏英语专业学生国内研究国外研究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教育界开始关注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研究状况。
一些专家学者对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较弱的现象表达了共同的忧虑。
黄源深首次提出“思辨缺席”[1]一词,用来描述外语专业学生在思维方面的普遍症状;此后,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何其莘等明确提出“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
[2]2006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的“人文教育与英语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众多外语界专家和学者对“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思辨能力薄弱”这一突出问题纷纷发表见解并提出解决思路。
[3]文秋芳“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通常呈现的模式是‘非对即错;非此即彼;一个问题,一种解决方法;一个结果一个原因’。
”尽管在此问题上业内人士已经做出了针对性研究;然而,正如文教授所言,“对大
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尚未完全起步”,“对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证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4]
二、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乏的原因:
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一直走的是知识型、灌输型的路子。
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善独立思考,也难以独立工作(张萍,2006).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乏?纵观各学者对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较弱的原
因的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育体制及教学目标的影响。
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把通过各种考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院系为了对外宣传自己的实力,把专业四级、专业八级的通过率作为参照点。
这就使得他们的教学目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
一味强调考试的重要,把能否通过考试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标准。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采取机械式的学习方法,整日背单词和语法规则。
这样一来,他们的思维能力因长期得不到锻炼而在无形中被削弱了。
⑵教学方法的不当。
大多说教师注重浅层次的机械模仿、操练,而忽视在模仿基础上的创造。
在练习形式上,替代型、复述型的浅层次对话居多,而对于发展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讨论、演讲、辩论等教学活动却开展的很少(吕文澎,2003)。
另外,有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约90%是记忆性问题(sadker,1991),由于记忆性问题往往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向反复背记所学内容,因而难以增强学生思维能力(郑志恋,2002)。
就如何其莘等(1991)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中所指出的一样:“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⑶缺少有关思维能力训练的教材。
教材的好坏都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目标,加强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综合训练,但是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却少有涉及。
就口语教材而言,大多说口语教材仍然以简单的日常会话为主,所谈论的话题缺乏深度,这种口语教材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口语水平的提高。
⑷学生知识面狭窄。
从每个教师的角度看,因为教的是具体的一门课程,着眼点往往在于微观的知识传授和技能操作上。
在宏观上容易忽视学生掌握该学科所需的总体知识结构,缺乏对学生必须的指导(吕文澎,2003)。
多说学生除了学好课本上的内容外,不愿再花时间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
结果,狭窄的知识面限制了学生思想的活跃,制约了学生思维的提高。
三、国外研究现状
近20年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研究越来越重视。
他们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项能力,(2)构建思辨能力的量具,(3)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及其有效性。
1)定义研究清晰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项能力是基础性工作。
1987年,美国哲学联合会(american philosophic association)委托著名的哲学家、作家peter facione召集了美国和加拿大45位有名望的哲学家、科学家与教育专家,经过两年、多轮、严格的共同
探讨,完成了“特尔斐”项目(the delphi project)(apa 1990),构建了思辨能力的双元结构模型。
同期,美国思辨中心(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主任richard paul从教学需求出发构建了思辨能力的三元结构模型(pau1 1995: 195)。
双元结构模型与三元结构模型的具体内容将在下文介绍。
2)量具研究为了测量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目前开发的量具已有20多种。
例如,美国“特尔斐”项目组开发了两个量具(insightassessment2008):(1)“加利福尼亚思辨技能量表”(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 cctst),(2)“加利福尼亚思辨倾向问卷”(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 cctdi ),并经过了4年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欧洲最大的评估公司剑桥评估集团研发了“剑桥思维能力测试”(cambridge thinking skills assessment ctsa),从2001年开始在剑桥大学试用,参考人数逐年增长。
2007年11月,剑桥大学29个学院中已有27个把它作为入学测试的一部分(剑桥大学入学考试网站2008)。
3)教学研究研究者围绕思辨能力是否能教、如何教等问题展开了系列研究。
除了关注各学科共同的思辨能力外,不少研究者着力分析各学科特需的思辨能力,例如医学、生物科学、会计学、护理学等。
pithers和soden(2000)总结了英国高等教育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指出了高校教学在此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四、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研究较多(林崇德2006),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未完全起步。
现在国内还没有综合的、可靠的大学生思维能力测评工具。
现有工具大都是对国外量具的翻译和修订,也有少数自编量具,但这些自编量具多数缺乏可靠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对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证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为数极少的研究仅仅限于分析大学生的英语演讲(高一虹1999)、英语口语与英语作文(文秋芳等1999;文秋芳,刘润清2006)。
但是,演讲、口语、作文等均不能全面反映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水平。
五、文章写作来源
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本文作者从本科阶段深深感受到自己思考问题角度和解决问题方式都略逊于统计其他专业同学。
知道最近作者观看了一场英语演讲比赛。
作者深切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本场演讲比赛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
其中专业组有4人,非专业组有8人。
在开始的个人发挥环节中,专业组学生凭借优势分数领先。
但在小组辩论中,专业组和非专业组思维能力的差距就越发明显。
专业组沉稳冷静,专心致志,念演讲辞,观点死板老套。
非专业组激情四射,口若悬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评委总结陈词并给出建议:辩论环节中不应该费尽心思去辩论对方的观点是错的,应该尽全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虽然这次演讲比赛专业组同学最终夺得冠军,但这场演讲比赛暴露出的
问题不得不值得我深思。
但是本文作者只是初学者,对这一问题并不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仅仅是对这一现象进行浅层剖析。
六、总结
一场英语演讲比赛引发了本文作者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乏这一问题的深思。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教育界开始关注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研究状况。
一些专家学者对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较弱的现象表达了共同的忧虑。
文秋芳教授称,“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尚未完全起步”,“对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证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5]本文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但是作者毕竟只是个初学者,对这一问题并不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仅仅是对这一现象进行浅层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