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技小论文格式
科技小论文是学生科学研究的总结,它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题目:题目要与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文不对题。
题目要求简洁、新颖、吸引读者。
如《为什么咸蛋黄会出油?》简单明了,吸引读者。
研究的题目不能太大,不然无从下手。
2、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简单说明进行该研究的目的或作者是怎样想到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起因。
3、材料和研究方法:要写清考察和观察对象、实验的材料及材料来源;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研究步骤;使用了哪些仪器等,这都要如实交代清楚,以便经得起他人的重复试验。
4、结果:是论文的论据部分。
除了用文字,还可用表格中的数据,图片,照片,这样具有说服力。
数据的真实可靠是实验研究的关键所在。
5、讨论:这是论文的论证和论点部分。
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科学结论。
并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说明。
论点必须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依据,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
如果脱离实际,故意扩大研究成果,就失去论文的科学性,结果将是一事无成。
科技小论文:
《我发现了的___奥秘》为题,写一篇图文并茂的小论文或调查。
范文
我发现了硬币的奥秘
听老师说硬币可以浮在水面上,我可不相信,偏偏要亲自来试一试。
我在一只纸杯里倒满了自来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硬币放上去,可刚一接触水面,我的硬币就沉了下去。
我想把它捞起
来再放,爸爸在一旁看到了,
说:“湿的硬币更加容易沉下去
了,你要用干的硬币才行,还
有放的时候尽量水平地放下
去。
”我又找了好几枚硬币,但每次硬币都是斜着进入水中,没有一个浮在水面的。
我没有信心了,于是找资料来看,立刻发现了一个方法。
于是,我在硬币的下面放了一张小纸片,这样就可以使硬币稳稳地浮在水面上,而且不会被手动掉了。
等会,当纸被浸湿沉下去后,硬币就会浮在上面了。
时间似乎过得很慢,纸也
湿得很慢,渐渐地,有一点水
渗出来了,中间的纸片开始下
沉了,水上来了。
又过了好一
会儿,纸慢慢地沉下去了,硬币却浮在了水面上,它四周被水包围着,这些水明显高于硬币,像随时都要淹没它似的,但就是没有满上来。
我喜出望外地喊起来:“我成功了!”只见硬币浮在水面上,似乎只要轻轻地动一下,就会
沉下去,我屏住了呼吸。
水为什
么会高起来,却不淹没它呢?我去百
科全书里查了很长时间终于知道了
原因,原来水的表面有张力,它可以承受一定的重量,如果水的密度再大一些的话,可承受的重量还要大。
哦,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自然界中一些小昆虫可以在水面上跑来跑去,或停在水面上,原来它们的脚也是被水的张浮力托住了。
科学的世界真奇妙啊!
我发现了蚂蚁不会迷路的奥秘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那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蚂蚁
呢?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
一些书籍。
书上说,蚂蚁从蚁
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
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
他的蚂蚁。
科学家曾
经就这个问题作了
一个试验。
科学家先
确定一只蚂蚁,将他
沿途到达目的地的
地方用力擦干净。
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
原地边转圈边寻找着什么。
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做了个试验。
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
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
不一会儿,有一
只蚂蚁出来探路了。
我把他引
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
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
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断部
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
当这只
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
的地方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
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秘密了。
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知道了蚂
蚁的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报警器呢?当蚂蚁走到报警器附近时,报警器就能“闻”出蚂蚁的气味,然后发出鸣叫声,让我们知道蚂蚁跑到橱柜里了或其他地方。
我发现了蛋壳的奥秘
“同学们,蛋壳都带来了吗?”老师问。
“带来了!”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了今天的科学课,老师让我们带蛋壳来。
带蛋壳做什么呢?是做不倒翁吗?我们都很好
奇。
“今天,我们要用这两个
半截蛋壳做一个小实验。
做之
前,请大家先猜猜,我用这枝
铅笔朝着蛋壳垂直往下刺,是
口朝上的蛋壳先破呢,还是口朝下的蛋壳先破?”“当然是口朝
下的先破!”大多数同学都抢着回
答。
“口朝上的先破!”同桌偏要
和大家作对。
老师微笑着说:“那
好,下面我们就来做做实验,看
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老师叫了
一名同学上讲台,让他用铅笔对
准自己手上口朝上的蛋壳。
老师一声令下,同学手一放,铅笔刺到了蛋壳上,蛋壳没有破。
老师又让他试了几次,铅笔第三次刺下的时候,终于刺破了蛋壳。
接着,老师又让他用铅笔刺口朝下的蛋壳。
“一下、两下、三下……”我们一起数着;但那半个蛋壳就像穿了盔甲一样,被刺了十几下还是不破。
“耶!我猜对了!”同桌高兴得手舞足蹈。
虽然我们都不服气,但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发现,同样的两个半边蛋壳,用铅笔垂直去刺,的确是口朝上的比较容易破。
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口朝上的蛋壳受力比较集中,而口朝下的蛋壳受力分散,所以就比较坚固。
难怪建筑工地里的工人叔叔们都戴着口朝下的安全帽,原来就是这个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