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现代汉语词汇特点篇一: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田小琳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田小琳词汇(或称语汇)和语音、语法并列为语言的三大要素。
“语汇”的叫法可能比“词汇”更科学一些,语汇、语法、语音,三者都以“语”为构词的第一个语素,是合乎逻辑分类的。
为从俗,本文暂且仍用“词汇”的叫法。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发展变化在语音、语法上都有体现。
比较稳定的是语法,其次是语音,不断更新自己装备的是词汇。
这道理很简单,社会上的凡人凡事凡物在新陈代谢,词汇就随之新陈代谢。
新事物层出不穷,新词汇就层出不穷。
世界创造出了“电脑”这个神奇的东西,词库中就要增加“电脑”这个新词。
作为语言物质外壳的语音和组词造句规律的语法,却不必因为新事物的出现而频频改变。
因而,词汇这玩意儿真成了语言研究中的难题。
以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和词汇研究来比较,语法研究的学派林立,近三四十年来,几次呈现繁荣的局面,有公认的名家名作为证。
词汇研究则略逊一筹了。
语法研究的理论成果被教学语法所吸收,形成新的教学语法,对语法的普及和提高中文基础教育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
词汇研究的理论同样为中文教育所需要。
本文先试就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作一些探讨,以期拋砖引玉。
现代汉语词汇虽是语言中发展变化较大的部分,并不意味着它的一切规律均在变动中,应该说,词汇的规律有静态和动态两种,保持稳定的静态规律主要是构词规律,不断变化的动态规律是词库中的新陈代谢。
下面就分两部分来讨论。
一、词汇的相对稳定的静态规律(一) 构词语素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形式词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也是构词的最小单,由此可看到文字记录的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几千年以来,单音节语素在语素中占绝大多数。
在口头上,一个单音节语素指的是一个带声词的音节;在书面上是汉字,过去常有说词是由字构成的,那是因为一个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代表一个语素。
科学的说法应该是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汉语的词大多由单音节“语素”构成。
单音节语素在构词上有神奇的力量,单音节语素写出来是一个字,所以我们计算单音节语素的数量可以以字的数量来计,常用的大概有三千多个,次常用的又有三千多个。
六千多个单音节语素,以一定的语法结构组合,可以构成的词当在几万,常用词也会有上万个。
因而,当出现了一个新事物或新概念,需要一个新词表达的时候,可供选择的构词语素有几千个,不愁选不出合适的“人选”。
比如当人们创造出将活动景物的图像和声音(伴音)变成电信号并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出去,使图像和声音重现的过程,就制造出接收这图像和声音的电视机,那么,就有了“电视”这个新词的产生来表达上述概念。
而“电” “视”这两个语素是从古代就有的语素,没有想到可以被挑选出来组成表示现代化事物的新词。
可见,新词并不一定要创造了新语素才能形成,多半是用库存的语素经过筛选构成新词。
看一个单音节语素构词能力强不强,有两个条件,一是能否独立成词,二是能否与别的语素构词,且构词时次序灵话。
两者能力兼具的叫自由语素。
只具备第二种条件,即不独立成词,但能与别的语素组合且组合位置灵活的是半自由语素。
只能与别的语素组合且位置不灵活的叫不自由语素。
单音节语素中大量的是自由和半自由的语素。
自由语素不少,所以单音词不少。
构词能力强,使得汉语词库中极易增添新的生命。
比如“冰释”,冰是自由的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一块冰),也可以和其它语素组成合成词(冰棒、冰雹、冰河、旱冰、滑冰、溜冰鞋)。
“释”作为消除义,只能成为半自由语素,如:释疑、释然、焕然冰释。
不自由语素或称词的前缀、后缀,多半是虚化的语素(者、性、派、家、手、子、儿、头、阿、志、初、第等)。
双音节和多音节语素在数量上始终是少数,而且没有发展的趋势。
以古代汉语遗留的“联绵字”来看,数量比先秦西汉只少不多。
外来词多数由双音节和多音节语素构成(咖啡、巧克力、普罗列达里亚),总数量是比古代、近代时多,但仍然有限,这是受汉语言文字本身规律之约束造成的。
(二) 语素构词以五种语法结构为基本形式语素和语素以先后次序组合成词,这组合是有语法规律的,它同词与词组合成短语的五种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自然短语的内部结构要比词的构成复杂,因为短语的组合不受音节的限制。
这五种组合方法是并列、偏正、动宾、动补、主谓。
又一种说法是联合、修饰、支配、补充、陈述五种关系。
我们举近些年的新词新语来看词的结构:并列精英机遇酒水社区教科文回归界定揪斗举报开发紧俏紧缺疲软祥和宽容偏正电脑激光爱心侃爷容源回流贿赠价拨科幻联播高企美食热线代购纯情动宾走穴回潮交心解冻焗油减肥动机节食借读纠偏立项斥资炒金选美扫黄动补拓展爆满看淡冲凉走俏主谓军管刊授婚变家教镭射资深炮轰人治邮购死缓以上五种结构是新词产生采用的主要结构,特别是并列、偏正、动宾这三种方式。
其中动宾结构比过去要多,这很值得注意。
(三) 常用词的音节数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基本形式汉语的词由单音词向双音节词发展,这是古代汉语向近代、现代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从运用汉语的人的心理看,双音词是最受欢迎的。
因为双音词适应思维精密变化的发展,两个语素构词,词和词可以相应成为词族,比如,以“电”为第一个语素,和另一个语素组合的词有:电棒电报电表电波电镀电场电车电池电船电话电灯电工电焊电机电键电铃电路电瓶电扇电视电脑电网电眼电钻同时,双音节还避免了单音词太多会产生过多同音词的现象。
汉语语音系统是向简化的方向发展,如果单音词多,势必产生同音词多的情况,不利交际。
三音节词近现代较古代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近几年,三音节词的数量不断增长。
像“性” 作为后缀的三音词,有相当多的词,成了一个词族。
如:多科性、逻辑性、代表性、敏悦性、可行性、盲目性、科学性、原则性、系统性、决定性等等,列举上百个大概都不难。
像“性”这样的后缀,又有:化、家、员、者、派、鬼、犯、界、生、素、论、式、品、纲、度、法等等,在它们充任不自由语素时,意义已经虚化了。
但是,三音节词再增长,也没有超过双音节词的可能。
截至目前为止,汉语的多音节词发展到了四音节就不再向更多的音节发展,四音节词是音节数目的饱和点,有来历的成语是四音节的,仿造“四字格”的新成语也相同。
另有一些专有名词或科学术语甚至一般用语,喜欢用两个双音节再行组合,又成了四音节词语: 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遗传工程、边缘科学、运载火箭、机器翻译等。
词到了四音节以上,往往要简约化,缩成双音节或三音节。
“电子计算器”问世后,又出现了“电脑”来代替它就是例子。
五个音节太长了,“电脑”是双音节,又用比喻造词法形象地道出了它的功能。
“飞碟” 的产生又是一例,最早代表这个新发现事物的词是“空中不明飞行体”或“UFO”,推广起来都有问题,前一个是七音节,后一个是英文字母缩写,最后以“飞碟”来代表,逐渐就用开了。
总之,构词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就相对制约了词的音节数目。
除了单音节有相当数量外,最受欢迎的双音节,三音节也得到认同,四音节就到宽容的限度。
五音节以上的词语多是科学术语或专有名词,不会是一般的常用词。
这个情况已经形成较稳定的规律。
二、词汇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规律这部分主要说明词库中新陈代谢的规律。
且“动态” 一词是和“静态”相比较而言,以词库内的贮存看,词语是在流动中的。
有死亡的,有新生的,又有起死回生的,还有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生存了几千年的,所以总的看,它是动态的。
下面选择几个问题讨论,并不全面。
(一) 规范词语的构成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语音有规范,《汉语拼音方案》准确地描写了这个“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规范。
语法有规范,理论语法、教学语法也描写了这个规范,并佐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例证。
词汇的规范则是个难题,以北方方言为词汇规范的标准,不太科学,北方方言分支很多,一个名称常有多种叫法,且以方言词汇为规范标准,就忽略了社区词汇(下文要涉及)。
我曾提出过“以现代汉语的典范作品(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类作品)”使用的词语为现代汉语的词汇规范”,这是基于认为书面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的文学加工的规范化形式。
就是口语色彩极浓的词语,在文学作品中一般都会反映出来。
通常看来,规范词语包括基本词、一般通用词、专业词,以及被吸收的文言词、方言词和外来词,我想还应该包括不同于方言词的社区词。
社区词可与方言词并列。
什么地方可以看到这规范词语的词库规模呢?以现阶段研究的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可以大致反映出词库的规模,共计七万多条。
虽然这是一部中型词典,但所含常用词的数量应该是能够应用的了。
《现代汉语词典》自1958年开始编纂,1965年印行试用本,以后修订多次,最近的修订是1996年;《补编》是1989年出版。
1996年修订本已经吸收了《补编》的内容。
《现代汉语词典》被公认为依据当代汉语规范而编写的最具权威的中型汉语词语词典。
要写作规范的现代汉语,它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关于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研究在进一步开展。
这和国家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有直接关系。
当前的中心任务是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以适应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词汇的规范化标准,要反映在有形的词典上。
据悉,中国的语言界还要再编一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部词典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