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在俄罗斯经济中的作用宫艳华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开始了全面快速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转轨,国家经济曾连续7年持续下滑。
从1999年开始,俄罗斯经济步入快速增长和回升阶段,成为世人刮目相看的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对此,各方学者在大加赞扬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异议和忧虑。
对俄罗斯近年来经济增长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对俄经济的促进作用究竟有多大。
有人认为,这是影响俄罗斯经济“起死回生”的主要因素。
也有人认为,这一因素的作用远不如想像中那么大,而新制度的到位发力和内生增长机制的形成才是俄经济变化与增长更为关键和长远的因素。
本文试图对石油在俄罗斯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一些量化分析和理论阐述。
一俄罗斯石油及石油制品的生产和出口显著增加俄罗斯是大自然真正的宠儿,其境内蕴藏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拥有世界上1/3的天然气、1/10的石油、1/5的煤和14%的铀。
近年来,俄石油生产能力逐渐增强,出口量也不断增加。
目前,俄罗斯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86亿桶,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2%~13%。
居世界第六位,在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中居首位[1]。
自苏联解体到2000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一直在下降,直到2001年才得以恢复,并逐渐增加。
近年来,俄罗斯石油产量每年都在3亿吨以上,2000年为3.23亿吨,2001年为3.48亿吨,2002年为3.8亿吨,2003年为4.2亿吨,2004年为4.58亿吨[2]。
原油产量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0~2004年,产量年均增长9.3%,其中2001年增长7.7%,2002年为9.1%,2003年为11%,2004年为9.3%。
目前,俄罗斯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0%。
从2002年起,其产量已经超过美国和沙特阿拉伯,跃居世界首位。
由于产量的增加,现在的俄罗斯已经成为最有投资前景的产油国之一。
西方各大石油公司都纷纷表现出对俄罗斯油气田投资合作的浓厚兴趣。
2003年,英国石油公司与俄秋明石油公司合资成立了俄首家大型合资石油公司——秋明—英国石油天然气控股公司,这也是俄罗斯第三大石油公司。
继英国石油公司之后,英荷壳牌集团、法国埃尔夫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和谢夫隆—德士古公司等,先后与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等俄大型石油公司进行谈判,希望通过合资或并购等方式获取俄石油资源和市场。
日本正积极参与“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这两个石油天然气的开发项目,投资已达80亿美元。
甚至印度也计划投资30亿美元,开发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并在能源领域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
随着俄石油产量的增加,其出口量也逐渐增加。
1996年后俄罗斯每年的石油出口量都保持在1亿吨以上,2001年达到了1.62亿吨,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10%,是继沙特阿拉伯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
2002年出口量为1.95亿吨[3],2003年为2.1亿吨,2004年为2.3亿吨,其中向独联体以外国家出口的原油为2.01亿吨,同比增长14.86%(2003年为1.75亿吨)。
俄罗斯原油出口的目标国家和地区多达50个,可谓“多元出击、异彩纷呈”。
2004年出口到荷兰的量最大,达到3 709.4万吨,其次是德国2 531.6万吨,波兰1 636.1万吨,意大利10318.7万吨。
出口到独联体国家的原油比2003年有所回落,只有2 943.4万吨,同比减少15%[4]。
近年来,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收入随着出口量的增加和国际油价的升高逐年增加。
1998~2001年,俄石油出口收入分别为102亿美元、141亿美元、236亿美元和229亿美元,到2004年猛增至550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见表1)。
表1 1998-2004年俄石油出口收入及占出口总额和净出口总额的比重资料来源: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网上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http//www.gks.ru/bgd/free/B04_03/lswPrx.dll/stg/d050/i050150r.htm 根据出口量和各年的平均价格计算得出(吨桶比取7:1),可能有误差.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石油出口量的增加和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不断攀升,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收入也在显著增加,并且增速越来越快。
其中2000年和2003年由于世界市场石油价格大幅提高,俄石油出口收入呈现跨跃性的增加。
石油出口收入在俄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逐年攀升,目前接近出口总额的1/3左右。
2005年1~5月,石油出口额占俄出口总额的比重是32.5%,在燃料动力能源商品中的比重是52.8%,而2004年同期分别为30.3%和53.1%,可见石油出口在俄出口创汇中的重要性,而且其重要性还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如果计算一下俄罗斯近年来的净出口总额,再去除俄的石油出口收入,其结果不禁让我们大吃一惊。
石油出口额占净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攀升的结果高达2/3以上,也就是说俄近年来贸易顺差中的绝大部分是用石油换来的。
同样,石油出口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是不断提高的,近来一直在1/10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俄经济对石油及其他能源及原材料出口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1999~2003年,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出现了巨大的波动,俄的石油出口规模也随之出现了剧烈的摇摆。
但是其石油出口规模的发展趋势却是稳步上升。
1999~2003年,俄原油出口的自然增长率超过40%,如果考虑到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上升,原油出口收入总额的增长则超过了2.5倍。
2004年是俄石油业近30年来最成功的一年,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创下了199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二俄罗斯油气出口的增加保证了联邦预算收入的稳定增长在苏联时期,政府预算收入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于石油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出口收入。
苏联解体后的前几年,国际石油市场的原油价格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此时正值俄罗斯政治经济体制转型之初,需要国家财政保持稳定以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贯彻执行。
而事实却是连年的财政赤字。
1994~1999年俄财政赤字一直保持在GDP的1%~10%的水平上。
从2000年开始俄联邦财政预算首次出现盈余,2000~2003年的财政盈余平均为GDP的2%以上。
盈余出现的原因究竟是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盘活了俄罗斯整个经济,还是与其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世界石油市场的高价密切相关呢?让我们通过以下一些事实和数据来探讨一下。
我们知道,一国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税收。
俄联邦从石油天然气部门获得的税收收入可以分为“专门税”(即与开采和出口有关的关税及资源使用税)和“共同税”(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才须交纳的利润税和增值税等)。
调整“专门税”国家可以直接影响出口部门的经济行为,政府也可以通过大力调整“共同税”,使各部门间的税收负担重新分配。
“专门税”使得石油天然气部门的赋税结构与预算收入的结构明显不同。
通过比较来自于石油天然气部门的预算收入与各项预算收入的总额就能够看出这个部门税收负担分配的特点(见表2)。
表2 各主要税收来自于石油天然气公司的收入在预算收入中的比重(单位:%)资料来源:[俄]Е.莎丽波娃、И.切尔卡申:《是什么给联邦预算带来收入?》,《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
从表2中可以看到,最近3年来石油天然气公司平均贡献了78%的资源使用税、72%的营业税和52%的关税。
据估计,石油天然气公司所缴纳的利润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和资源使用税约为预算收入的1/3(见表3)。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俄联邦预算收入从1999年占GDP的13%增加到了2003年占GDP的17%,而同期石油天然气部门贡献的财政收入从占GDP的3%增加到6%。
由此可见,联邦预算的充盈主要来自于石油天然气部门。
石油天然气部门对财政收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那么,为什么近3年来油气公司的纳税在俄税收中所占的比重如此之高呢?这就要在国际油价的波动和俄的税收政策中寻找答案了。
国际市场上的能源价格会直接影响石油天然气部门的收入,相应地也会影响“共同税”和“专门税”的收入。
最近4年里,俄政府对石油及石油制品的关税做了20多次修改。
从1999年2月的每吨2.5欧元,到2001年1月的每吨48欧元。
其主要依据是世界市场上石油的平均价格。
俄财政部部长库德林表示,俄政府将以灵活的税率政策应对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化。
如果油价保持在每桶20~25美元,石油出口税将是35%~45%,如果油价在每桶25美元以上,石油出口税将是45%~65%。
从2004年8月1日起,俄罗斯石油出口关税从每吨41.6美元提高到每吨69.9美元,而据2004年11月16日俄政府总理签署的决定指出,根据2004年9~10月份俄罗斯石油每桶为40.136 66美元的平均价格,俄石油出口关税从12月1日起调高到每吨达101美元[5]。
自2005年6月1日起,俄再次将石油出口关税上调至每吨136.2美元的历史新高[6]。
这样,世界石油市场上不断攀升的石油价格为俄联邦政府带来了不少的补充收入。
油气部门的5种主要税收在近5年里从1999年占联邦预算收入的21%增加到2001~2003年平均的31%(见表3)。
一方面,政府在油价较高时通过提高增值税、营业税和利润税增加了预算收入。
另一方面,政府为扩大生产、更新设备也需要对工业的其他部门补充投资。
表3 来自石油天然气部门的联邦预算收入(单位:%)资料来源:[俄]Е.莎丽波娃、И.切尔卡申:《是什么给联邦预算带来收入?》,《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
表4 油价上升使联邦预算收入增加的各种估计(单位:亿美元)具体地说,当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在每桶16美元以上时,在俄罗斯现行的税收制度框架内和现行税率的基础上,石油的年平均价格每上升1美元,就会给联邦预算带来12亿~13亿美元的补充收入,这部分增加的预算收入占GDP的0.24%。
这与其他权威研究机构,包括俄联邦政府的估计都很接近(见表4)。
三油气出口的增加拉动了俄罗斯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俄罗斯自转轨以来,经济持续急剧下滑,直至1999年开始止跌回升。
以1995年价格为基准,1999~2004年俄罗斯GDP分别增长6.4%、10%、5.1%、4.7%、7.3%和7.1%[7]。
1999年是俄罗斯金融危机后的第一年,宏观经济出现反弹实属正常。
但是2000年之后的几年俄罗斯经济连续强劲增长的原因,除了危机之后逐渐减弱的卢布贬值效应等其他经济恢复因素之外,主要得益于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市场上油价的持续上扬并居高不下(油价对经济的间接作用有一定的时滞)。
高油价是欧佩克实行的限产保价政策、是世界经济在遭受东南亚金融危机打击后逐步复苏、尤其是在美国经济走势持续强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1999年1~6月份原油价格约为每桶10~16美元,到年底则涨到每桶25美元,使得当年平均价格高达每桶17.3美元。
2000年油价平均为每桶26.8美元,最高曾高达每桶33.59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