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主题:民风民俗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体裁:民俗说明文1、张灯结彩截然不同万不得已2、中心思想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3、知识点拨(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点拨:引用俗语,说明“腊七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北京的春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年”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点拨:这句话在文中承上启下。

“残灯”指快要熄灭的灯;“末庙”指庙会的最后一天,这里指春节快要结束了。

从元旦到正月十九,这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节的恋恋不舍。

同时与课文首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这是本文的第五个时间段。

4、.课外拓展★★北京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第二课腊八粥体裁:散文(小说《腊八粥》的前部分)1.中心思想本文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

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进行叙述,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把我们带入了那浓郁的民俗文化之中。

2.知识点拨(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点拨:这是一个反问句,以反问的形式加深语气,意思是“提到腊八粥,谁嘴里都会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点拨:这是对八儿的心理描写,在漫长的等待中,在听着无休止的“叹气”声中,八儿变得更加焦急,于是猜想着锅里的样子。

从“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写出了八儿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反映了他的天真与嘴馋。

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

3.课外拓展★★★积累关于腊八的古诗腊日唐·杜甫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枝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宋·陆游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小说小说是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第三课古诗词三首1.中心思想(1)《寒食》: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的景象,由白天写到了夜晚,借古讽今,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2)《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3)《十五夜望月》: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时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同亲人离别,思念亲人、家乡的思想感情。

2.知识点拨(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点拨: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例外,天还没有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权贵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和“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点拨:这几句诗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零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

此处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

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

织女的形象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3.课外拓展★★寒食节的价值寒食节的意义远大于清明。

如今,清明犹在,而寒食早已不存。

可以说,寒食伴随着吹面不寒的杨柳之风,在节日的演变过程中静静地融入了清明。

寒食滋养了清明,清明由一个节气上升为人们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

回顾历史的发展,寒食节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脉络之一。

因此,从历史研究、社会研究和旅游观光等多个层面来看,寒食节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值得人们注意。

★★★★★古诗中的“月”:(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第四课* 藏戏体裁:民俗散文1、中心思想本文先概括写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接着从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藏戏的重要特征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藏戏的特点,最后写藏戏是靠师传身受来传承和发展的,表现了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对藏戏的赞美之情。

2、知识点拨(1)开篇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点拨:开篇运用三个连续的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式,先声夺人,强调了藏戏的三大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藏戏的赞美之情。

3.课外拓展★★★黄梅戏:★★★广东粤剧:第二单元主题:外国名著/探险第五课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小说1. 不可思议、焉知非福2.中心思想本文由梗概和节选的片段两部分组成。

梗概写了“流落荒岛”“建房定居”“蓄养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故事;节选的片段主要写了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

这两部分表现了鲁滨逊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3.知识点拨: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做的?点拨: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都冷静地面对,并想办法克服了这些困难。

①没有住所。

他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荫、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

②没有食物。

他一边打猎,一边蓄养山羊,还用从沉船上搬来的一些麦子进行种植。

③遇到野人。

勇敢地与之搏斗,救下了“星期五”。

④遇到了叛乱。

他平定了叛乱,救出了船长,返回了英国。

4.课外拓展《鲁滨逊漂流记》作品主题。

小说赞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鲁滨逊身上所表现的勤劳、智慧、勇敢、顽强和坚韧的美好品德。

小说也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

★★★★★好书推荐书名《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内容简介主人公哈克以自述的口吻叙述了他和黑奴吉姆为寻求自由而冒险的全部历程。

为逃避父亲毒打,哈克设计逃走,途遇出逃的黑奴其母,于是两人乘木筏顺密西西比河漂流,准备到北部去谋生。

路上,他们遇到自称“国王”和“公爵”的骗子,骗子企图卖掉吉姆,但哈克在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吉姆,最后哈克才知道,根据女主人的遗嘱,吉姆已经获得了自由。

推荐理由小说散发着浓郁的北美乡土气息。

行文简洁明快。

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名著,更是世界文学“屈指可数”的瑰宝。

第三单元主题:真情流露/情感表达第八课匆匆体裁:散文1.重点字词蒸融赤裸裸千门万户2.中心思想本文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及作者对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稍纵即逝的叹息。

最后发出感叹,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白走一遭的主题。

3.知识点拨(1)开篇的排比句和问句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点拨: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接下来的追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排比句和问句激发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共鸣。

(2)作者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时间流逝写得形象生动的?点拨:作者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描写时间的流逝,从而抒发感情。

比如,把“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一滴水”,把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4.课外拓展★★★惜时名言:(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2)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朱熹(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东晋·陶渊明★★★惜时诗歌:今日歌明·文嘉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散文: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并称为“文学作品的四大样式”。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

第九课那个星期天记叙文1.翻箱倒柜2.中心思想本文写在盼望中的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心理感受,令“我”印象深刻,令“我”难以忘怀,同时母亲忙碌辛劳的身影,也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3.知识点拨:(1)“我”的心情变化是课文的重要线索,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我”的心情变化的?点拨:“我”的心情变化是由开始盼望中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的失望委屈。

课文是通过对“我”和母亲的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的,另外环境描写也起到了衬托作用。

(2)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点拨:文中第4、6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在表达情感方面起的烘托作用十分突出。

“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这里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我”等待时的落寞、孤寂。

“光线渐渐暗下去”交代了天色渐晚;“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惆怅;“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更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

4.课外拓展★★★★★关于母爱的诗: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