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分析:答案为B。“闲居少邻并,草 径入荒园”是说平时很少有邻居紧 挨着做伴,庭院和小路上都长满了 荒草。该项却理解为“自小就有邻 居紧挨着作伴”,原因是对“少” 字理解错了。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分析:答案为D。这首小令先交待背景,说是 昨晚雨狂风猛,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好 借酒消忧。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此时,她 已听到侍女准备起户卷帘,一日之计已经开 始,便急忙问:海棠花怎样了?侍女说,还 好,还好,海棠花和原来的一样。女主人听 了后,笑着说,你知道吗,应该是红的少了, 而绿的多了。诗歌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 写来抒发她的感伤情绪,而这种感伤情绪又 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诗歌在表达这 种情绪时,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 通过委婉的问答,来轻轻地流露的。因此, 说这首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是不正确 的。
❖分析: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 入荒园”并没有“明确写出作者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只是描 写了李凝居处周围的环境。重在 写景,而非抒情。尾联才明确透 露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表示不负诺言,一定与友人长期 归隐。故答案为C项。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 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 是绿肥红瘦。
❖分析: 答案项是C和E。“一别心知
两地秋”,“秋”义双关,主要 写心情。C项分析“秋”字主要是 为了交代送别的季节是错误的。 “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唯见” 的主语是诗人,不能说“诗中看 不到诗人的形象”,所以E项也是 错误的。
❖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 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住的环境, 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 “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 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 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 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是 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
❖ 分析:答案为B。“柏森森”形容树木 茂盛繁密,阴森岑寂;“自春 色”“空好音”是写没有人欣赏,表 现了冷落、凄清的特点。作者写锦官 城外高大茂盛古柏掩映中的武侯祠, 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 但也是枉添春色,着重渲染了今日祠 堂冷落、荒凉、无人视听,表达了对 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叹。
① 抓住诗中关键词。诗中的关键词语往 往直接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集中体 现出作者的感情,因此诗中的关键词是理 解内容的切入点。
② 整体把握意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 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才能正确理解 形象和诗的含义。
③ 注意捕捉隐含信息。有的诗句语意双 关,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结合全诗细 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意。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指 导
【考点分析】
❖课标:诵读古诗词曲,有意识 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 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理解内容
❖理解内容,是阅读诗歌的基本 要求,是进行鉴赏、评价的前 提。
❖古代诗歌常见内容有:思乡、 爱国、咏史咏物、怀古伤今、 离情别绪、春恨秋悲、人生际 遇等。
理解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④ 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 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 途径之一。
⑤ 了解古代诗歌多省略、跳跃与倒装等 特点,理解时要适当补充省略成分、 调整语序。
⑥ 了解诗词中的典故,掌握古代一些文 化常识,也是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需要 突破的障碍。
⑦ 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产生的时代 背景。
二、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对杜甫的《蜀相》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描写了丞相祠 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 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 感情沉挚而悲壮。 D.尾联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 的惋惜,慨叹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对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C、E
A. 两诗写的都是送别,送别的地点都是长江岸 边。 B. 严维之友是从江南渡江北上,李白之友是顺 江而下。 C. 严诗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的 季节。 D. 李诗则用“烟花三月”点明送别是在拂柳如 烟的春季。 E. 严诗中有诗人出现,而李诗中则看不到诗人 的形象。
❖分析:答案为C。诗歌的后两句, 是再告诉读者“偏爱菊”的原因, 那是因为菊花开过以后,年内就没 有别的花了。诗人赞赏的是菊花在 寒风中独斗秋霜的勇气,这与他本 人的经历不无关系,而这种想法与 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是完全不 同的。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 “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 “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住。
B “闲居”句中“少邻并”的 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 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 “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 “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 “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 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 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水之波澜。天 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摧心肝。
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 欲绝”一句“孤”字的艺术效果。
❖分析:一个“孤”字,明写一盏 昏暗的孤灯,表现出诗人内心的 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 “思欲绝”,“思欲绝”的人儿 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
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 (60字左右)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 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 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分析意境 要离不开人、景、情。严维诗三、 四两句的意境可以这样描绘:诗人 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 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 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 思念之情。
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 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 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 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 然后是设问和感慨,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 留恋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
“鉴赏”是指“鉴定和欣赏”。就 是要分析出诗歌中使用了怎样的语言、 运用了哪些形象和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 并评价其取得的效果。
❖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 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 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 质朴、自然等。
❖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 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 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 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 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 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 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对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C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 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 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 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 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几个形象组合在一起,形 成一幅画面、一种氛围、一种 情境来传达某种思想感情,就 是意境。诗歌的主题就是在意 象的选择与意境的营造中体现 出来的。如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鉴赏古诗,正是要 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 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 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训练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