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8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8

2019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乙]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

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仇德源之力也。

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庄宗皆许以为刺史。

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不可。

”因格①其命。

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

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注]①格:纠正,匡正。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顾:看C.又知.音,能度曲知:通晓D.然当为我屈意行.之行:走路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B.①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C.①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②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D.①公言虽.正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B.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C.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D.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将庄宗兴衰境况对比后,得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B.乙文中,庄宗不能理解和接受郭崇韬等人的进谏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C.甲乙两段文字的立足点是一致的,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在于人事。

D.甲文的语言议论性强,逻辑严密;而乙文则史学味浓,故事性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欧阳修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

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

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①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

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

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

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

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①俛:同“俯”。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怪:对……感到奇怪B.风俗隳.坏隳:毁坏C.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负:辜负D.处乎山林而群.麋鹿群:与……为伍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泯没而无闻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吾得二人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行传》是欧阳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

本文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一节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

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

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二节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几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

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2)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

一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D项中的“行”应为“实行,执行”之义。

2.A3.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中停顿的标志性词语有“周匝”“庄宗”“甚”,“赐”与“劳”对举。

4.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B项中“庄宗不能理解和接受郭崇韬等人的进谏”表述有误,语段中有“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之语,可知庄宗是理解的,但并未接受。

5.(1)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轨迹,都是由于人事呢?(2)从他称王开始,直到他当上皇帝,都常常亲自和那些伶人在朝堂上上演各种杂戏,那些戏子因此当权(或:得到重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各句的得分点如:(1)“岂……欤”“抑”“本”“迹”,句意。

(2)“至于”“杂戏于庭”(句式)“由”“用事”,句意。

【参考译文】[甲文]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

”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乙文]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

唐庄宗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

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到了灭亡……与梁在胡柳打了一仗,他的一个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获。

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汴州,周匝拜于马前,唐庄宗得到他非常喜欢,赐给他黄金与布帛,犒劳他的辛苦。

周匝回答说:“我身陷仇敌之中,能够不死而活着回来,是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功劳啊。

希望请求用两个州来报答这两个人。

”唐庄宗都答应下来决定任用为刺史。

郭崇韬劝谏说:“与陛下共同作战夺取天下的人,都是杰出的忠诚勇敢之人。

现在大功刚刚告成,一个人都还来不及封赏,却首先任用伶人为刺史,这样恐怕会失去天下民心,是不行的。

”于是任命没有得到执行。

过了一年,伶人多次拿话在庄宗面前请求,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你让我见到这三人时很惭愧。

你的话虽然公正,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来执行这件事。

”最终,任用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

二6.C【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C项,负:具有。

7.B8.C【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程福赟不是宁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顾及大局,以忠获罪而至死不言。

9.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10.(1)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呢?(2)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中道:符合中庸之道;俛首:低着头;孰若:如何比得上;屈:使……屈服;就:担任官职。

【参考译文】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做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做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满足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

我认为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

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

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时疾世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

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的人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名声也不会显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