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碳酸酯生产技术进展及国内外市场分析

聚碳酸酯生产技术进展及国内外市场分析

GE 公司开发出了环状低聚物开环聚合新工艺, 其关键步骤是制备环状低聚物,双酚 A 与光气发生 光气化反应生成二氯甲酸酯的聚体混合物,然后再 闭环生成低分子量的环状聚碳酸酯齐聚物,最后环 状齐聚物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开环聚合得到聚碳酸 酯产品。此工艺为活性聚合,聚合工艺简单,反应速 度快,可在短时间内制得比传统产品分子量高 10 倍 的聚碳酸酯产品,并且不会带来低分子量副产物,不 需要后处理,分子量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与催化剂 的用量成反比,可以实现聚合和成型的一体化,在螺 杆内或模具内进行开环聚合,直接成为高相对分子 质量聚碳酸酯制品,避免了高相对分子质量聚碳酸 酯成型时熔体黏度高、流动率小、加工温度高所带来 的加工方面问题。 1.2.3 LG 化学公司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气体的扩散性和液体的溶 解能力,是苯酚的优良溶剂。对于双酚 A 和碳酸二 苯酯反应所产生的副产物— ——苯酚,超临界二氧化 碳能有效地将其扩散到聚碳酸酯中,减少污染。针对 聚碳酸酯合成工艺路线存在的缺点,华东理工大学
研究人员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探索出了由双 酚 A 和碳酸二苯酯合成聚碳酸酯的新工艺路线。
气法可分为二步界面缩聚和一步界面缩聚两种方 法。
二步缩聚法是传统的界面缩聚法,该方法分光 气化和缩聚两步进行。将双酚 A 的钠盐溶液送入光 气反应釜,以二氯甲烷为溶剂,通入光气,光气溶于 二氯甲烷中形成有机相,和无机相双酚 A 的钠盐溶 液在两相界面进行反应生成低分子量的聚碳酸酯 (光气化阶段),然后加入催化剂(一般为三乙胺)和 氢氧化钠,低分子量聚碳酸酯再经过缩聚得到高分 子量的聚碳酸酯(缩聚阶段)。反应在 25 ℃~42 ℃ 和接近常压的条件下进行,产物为多相混合物。聚碳 酸酯进入有机相被溶解,氢氧化钠、双酚 A 钠盐及 副产物氯化钠溶解于无机相。有机相经洗涤、脱盐、 脱溶剂、沉淀、干燥等纯化工序后得到聚碳酸酯粉末 状,再经挤出造粒得到聚碳酸酯树脂。
非光气熔融酯交换缩聚法的两种反应单体同样 分别是双酚 A 和碳酸二苯酯,只不过此种方法的碳 酸二苯酯的合成不需要光气等有毒物质,而是以甲 醇、一氧化碳、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氧 化、羰基化等反应合成碳酸二甲酯(DMC);或由二氧 化碳、环氧乙烷合成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乙酯再与甲 醇反应生成碳酸二甲酯。碳酸二甲酯再与双酚 A 发 生酯交换反应生产低聚物,然后再进行缩聚反应生 成聚碳酸酯。该工艺的优点是从根本上摆脱了有毒 原料光气,基本上无污染,属于环保型生产工艺,在 生产过程中苯酚可循环用于碳酸二苯酯的制备,降 低了生产成本;不需要干燥和洗涤,减少了投资,副 产物较少,同时提高了碳酸二苯酯的纯度;产品纯度 较高、光学性能好、透明度高,更适合于高附加值光 盘等产品的应用,是今后聚碳酸酯生产工艺的发展 方向。该工艺的不足之处是生产设备需要耐高温、耐 高真空,在反应过程中聚合物倾向于重排,易生成支 链的芳基酮类化合物,这种支链物质在聚碳酸酯内
在传统的界面缩聚光气法中,后处理工艺繁杂, 始终是困扰该行业的难题。沉析法后处理工艺是将 蒸发与沉析相结合,并配之以排气式挤出机的工艺 路线,即将溶有聚碳酸酯的二氯甲烷溶液与甲苯蒸 气以逆流方式在汽提塔去除沸点较低的二氯甲烷。 由于聚碳酸酯只微溶于甲苯。二氯甲烷去除后,便得 到聚碳酸酯与甲苯的浆料。经过薄膜蒸发可得到聚 碳酸酯质量分数大于 80%的聚碳酸酯 - 甲苯混合 物,然后直接送入排气式挤出机脱净残余的甲苯,共 挤出造粒,从而有效地简化了后处理工艺。沉析法的 优点是可以借助溶剂和沉析剂除去可溶性杂质,对 树脂有提纯作用,可提高树脂的质量。 1.2.2 GE 公司的开环聚合新技术
界面缩聚工艺的优点是工艺成熟,反应在常温 常压下进行,适合大规模连续生产;易制得高相对分 子质量的聚碳酸酯,产品相对分子量可以达到 1.5× 105~2.0×105;产品光学性能较好,反应条件温和, 对设备要求较低,因此长期占据聚碳酸酯生产的主 导地位(目前世界上约 90%的聚碳酸酯采用此方法 进行生产,而且部分新建装置仍然采用此工艺)。但 该工艺路线也存在以下不足:(1)聚合反应过程使 用大量剧毒的光气和大量有毒易挥发的有机溶剂二
以双酚 A 为原料,选择 VIIIB 族金属(如钯)或 其化合物为主催化剂,配合无机(如 Se、Co)和有机 (三联吡啶、喹啉、醌等)助催化剂,并选择性地加入 有机稀释剂,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入 CO 和氧气 进行羰基化反应而得到聚碳酸酯。据报道,日本国家 材料和化学研究所已经用直接羰基化法成功合成了 分子量为 5 000 的聚碳酸酯,该预聚体进一步聚合 可制得商业级聚碳酸酯。华中科技大学研究人员采 用钯系杂多酸氧化还原体系氧化羰基化双酚 A 和 一氧化碳,直接合成了重均分子量为 2 450 的聚碳 酸酯。同时探索了杂多酸和杂多酸的四丁基铵盐对 双酚 A 氧化羰基化直接合成聚碳酸酯的促进作用。 双酚 A 羰基化直接合成聚碳酸酯工艺具有毒性小、 无污染、产量质量高、工艺流程短等优点,是目前世 界各国争相研究的热点,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技术。 1.2.5 固相缩聚法
·32·
上海化工
第 38 卷
氯甲烷,需要进行后处理,且清洗和纯化会产生大量 的废水,对环境造成危害;(2)反应中产生的氯化钠 溶液会腐蚀反应设备,进而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3)副产物难以从聚合物中除去,导致生产的聚碳 酸钠产品含有卤素类杂质,进而影响产品的性能。 1.1.2 熔融酯交换缩聚法
熔融酯交换缩聚法是一种间接光气法工艺,其 两种反应单体分别是双酚 A 和碳酸二苯酯(DPC)。 碳酸二苯酯和双酚 A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先进行酯 交换反应,由于酯交换反应过程为可逆平衡反应,在 反应过程中不断除去小分子苯酚,以使反应向酯交 换反应的正反应方向进行。在缩聚反应过程中,在高 温、高真空、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不断除去碳酸二 苯酯,使聚合物黏度逐渐升高,当搅拌功率达到一定 值时,熔体聚合物直接从缩聚反应器中挤压成条,经 切粒机切粒后形成聚碳酸酯树脂。该工艺使用多釜 进行串联,操作简单,不使用溶剂,基本无污染,生产 成本较界面缩聚光气法低,但是该反应的条件为高 温、高真空,聚合体系黏度较大,传热、传质困难,易 生成支化结构,催化剂容易受到污染,副产品酚也难 以除去,产品相对分子质量低而且光学性能较差,使 得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加上搅拌、传热等问题 的存在,较难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1.1.3 非光气熔融酯交换缩聚法
针对原来生产工艺中存在的光气法阶段耗时较 长,且缩聚过程反应速率慢等缺点,人们开发出“一 步界面缩聚”工艺。其特点是在反应开始时加入能加 速氯甲酸酯基团与酚盐酯化反应速率的催化剂,使 光气化与缩聚反应两个阶段几乎同时进行,同时结 束。该方法的优点是在光气界面聚合制取聚碳酸酯 时反应速度加快,而且减少了双酚 A 和光气的消 耗,同时也避免了双酚 A 钠盐在碱性介质中的氧化 分解现象,从而使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固相缩聚反应分两步进行。双酚 A 和碳酸二苯 酯在催化剂以及加热减压条件下,发生酯交换和缩 聚反应生成带有活性端基的预聚物,然后该预聚物 在催化剂存在下,在保持固体状态下进行固相缩聚 得到高分子量结晶的聚碳酸酯。 1.2.6 三光气界面缩聚法
此法采用三光气(BTC)替代光气合成双酚 A 型 聚碳酸酯。以双酚 A 和三光气为单体,在水 / 二氯甲 烷两相体系中,通过界面缩聚的方法合成高分子质 量的聚碳酸酯,此法可制得超过高分子量的聚碳酸 酯。 1.2.7 超临界流体法
2 世界聚碳酸酯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2.1 生产现状 目前,世界聚碳酸酯工业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
特点:一是生产更加集中和垄断,德国拜耳、沙特沙 伯基础创新塑料公司、美国陶氏、日本帝人以及三菱 工程塑料等公司控制着世界聚碳酸酯的生产与市 场;二是亚洲发展迅速,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需 求的不断增加,导致世界著名聚碳酸酯生产商纷纷 到亚洲投资建厂,亚洲已经成为世界聚碳酸酯生产 发展的中心;三是生产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聚碳 酸酯合金等新产品不断涌现。2011 年,全世界聚碳 酸酯的总生产能力达到约为 497.0 万 t/a,同比增长 约 6.88%。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西欧地区, 其中亚太地区的生产能力为 224.6 万 t/a,约占世界 总生产能力的 45.19%;北美地区的生产能力为 100.9 万 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 20.30%,西欧地区的 生 产 能 力 为 122.0 万 t/a, 约 占 总 生 产 能 力 的 24.70%;中南美地区的生产能力为 5.0 万 t/a,约占总 生产能力的 1.01%;中东欧地区的生产能力为 16.0 万 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 3.22%;中东地区的生产能 力为 28.5 万 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 5.73%。拜耳公 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厂家,生产能 力为 137.0 万 t/a,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 27.56%; 其次是沙伯基础创新塑料公司,生产能力为 131.5 万 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 26.46%。2011 年世界主要 的聚碳酸酯生产厂家情况见表 1。
LG 化学公司开发出了非光气法制取聚碳酸酯 的新工艺技术。该法与其他替代方法相比,只需很少 几个步骤和很少的设备。该工艺使用新催化剂以及 聚合和结晶组合工艺,可减少投资费用 70%。LG 化 学工艺采用碳酸二甲酯和苯酚的反应蒸馏生成碳酸
第4期
李玉芳等:聚碳酸酯生产技术进展及国内外市场分析
·33·
二苯酯,然后采用专用催化剂在单一反应器中,使碳 酸二苯酯与双酚 A 熔融缩聚并结晶。LG 化学公司 已在 2 kg/h 装置中验证了新工艺,生产的无色聚碳 酸酯透明度为 98%,并且与其他方法制造的聚碳酸 酯有相似的加工性能。公司估算,6 万 t/a 装置的投 资费用将低于 1 亿美元,而采用其他路线的装置需 要 2.5 亿美元。LG 化学公司已考虑进行技术转让, 或组建合资企业将其推向商业化。 1.2.4 双酚 A 直接氧化羰基化合成方法
第 38 卷 第 4 期 2013 年 4 月
上海化工 Shanghai Chemical Industry
·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