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概论
1.副作用
(1)含义:治疗剂量下
治疗目的无关的不
适反应 轻微 停药能自消。
15
(2)产生原因: ①中药的多种功效:举例当归、大黄 ②炮制、用法、辩证配伍是否准确 ③患者禀赋、体质
2.毒性反应
(1)含义:人体组织器官造成损害,或正常生 理功能破坏(多为器质性改变)
(2)产生原因:
①用量过大
②用药时间过长
16
。
急性中毒 慢性蓄积性中毒
3.两者之间关系:
(1)区别:
(2)联系:二者在临床难以截然分开,常统称 为毒副反应。
二、中药的功效
1.中药功效的形成
生活实践(药物)
治疗某种疾病(症候
症状)
主治(总结归纳)
功效
17
注意区分:
(1)文献所载的功效只是内服或外用药的功效 (2)中药的功效是药物对病因、病理或症状的
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 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 献。
13
6.清代 代表作:《本草纲目拾遗》
7.民国时期 8.当代的本草成就
14
第二章 中药的功效
一、中药的基本作用
(一)有利
对人体的医疗作用,包括治疗和预防疾病 两个方面,习惯上将其称为功效/功能。
(二)有害
不良反应
22
(3)内容不同: 中药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五
个方面。 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
密、坚软、润燥等)。
23
第一节 四 性
一、四性的含义
1.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基本内容)它反映药物 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
2.实际为寒热两分。 3.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按阴阳属性划分) 4.有部分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标平性
直接作用(治疗或保健),间接效果不是功效 (3)中药功效是单味药的作用
18
3.功效的分类 ( 1)中药的治疗功效(是中药功效内容的主体)
①对因治疗功效 对证功效 对病功效
②对症治疗功效 (2)中药的保健功效(优势)
①预防功效 ②养生功效
19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一、中药性能的含义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 高度概括。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 中药理论的核心。
6
三、中药学的含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 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 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
7
四、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1.秦汉时期 代表作:《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它
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药学专著。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本书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较全
面的搜集、整理了古代药物学的各种知识,反映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并且标志着综合 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8
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 (1)《炮炙论》 (2)《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
别录》、《徐之才药对》 3.隋唐时期 (一)代表作:《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
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9
其他本草著作 《本草拾遗》 《食疗本草》 《海药本草》 《药性论》
10
4.宋、金元时期 宋代本草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①开创料方药对照先例。 ②保存了大量的药学资料。 ③它不但具有很高的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 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11
宋代官修本草 国家药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第一章 中药与中药学
一、中药的含义
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特点:
1.从产地来看,绝大多数的中药最初都是出 产于中国。
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3.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自然 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5
对中药片面认识的3种观点:
☻中国出产的药物 ☻天然药物 ☻中医使用的药物 二、中药相关概念的含义 1.草药(官药) 2.天然药物 3.民族药 4.中药材与饮片 5.中成药 6.西药
中医药概论
前言 总论
中药学教材(构成)
起源与发展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功效
四性 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毒性
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
各论
2
12方面)
品种 产地 采集 贮存 炮制 配伍
剂量 给药途径剂型 煎煮 方法 中药服法 用药禁忌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说明: 1.前人将药物性能称为偏性; 2.药性有广义狭义之分; 3. 性能在中药中不包括功效。
20
二、中药性能的内容
(一)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 经、升降浮沉、毒性五个方面。
21
(二)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含义: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 依据用药前后的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中 药的性状是描述药材的各种天然物理特性。 (2)观察对象:中药的性能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性状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24
二、四气的确定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 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 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 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 性或凉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 性或热性
25
此外: 药物作用于人体的直接反应 特殊方法
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一种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 本草。
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有二: 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 药物性能的理论 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
12
5.明代 代表作:《本草纲目》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
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 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例:冰片具有寒、热两种药性的标定
26
三、四性的作用
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 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 、回阳救逆等作用。
四、四性的意义
(一)分清药性的寒热分别应用的意义 1.祛除寒热病邪 2.调整脏腑阴阳失调 3.消除典型的寒热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