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本第十章 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

2009本第十章 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


第二节
肾移植
概述: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最 主要的手段。其临床开展例数及效 果均居首位。适用于经其他治疗无 效、以透析治疗维持生命的终末期 肾脏疾病病人。
肾移植

适应证: 慢性肾功能衰竭 原发病:●肾小球肾炎
●糖尿病性肾病 ●高血压肾病 ●间质性肾炎 ●梗阻性肾病 ●肾盂肾炎 ●免疫性疾病 ●遗传性肾病
移植前准备

3)预存抗体的检测
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 结果<10%(-),如果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 >10%(+) ,即受者血清中会有HLA-I类抗体被认为 是肾移植禁忌。试验阳性提示移植后有超急性排 斥反或血管排斥反应的风险。
移植前准备
3)预存抗体的检测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
通过测量体内PRA水平,可以了解病人体内各种 抗体的状况。预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概率。. 结果<10%(-),阴性者术后没有或极少有超急 性排斥或加速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肾移植多尿期补液顺序表
1 2 3 平衡盐液 10%GS BES 500ml 500ml 500ml
4
5 6 7 8
5%GNS
平衡盐液 5%GS 10%GSCa BES 5%SB
500ml
500ml 500ml 10ml 500ml 500ml
9
10 11
平衡盐液
10%GS BES
500ml
500ml 500ml
排斥反应(rejection)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是移植物中的 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抗原所致,可 导致移植失败 。多见于骨髓和小肠移植。
排斥反应和抗排斥治疗
2 抗排斥反应治疗 急性排斥反应经治疗可得到逆转;超 排和慢性排斥反应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加速血管排斥反应也可治疗。
移植的定义



移植物Graft:被移植的细胞、组织 或器官称为移植物。 供体或供者Donor:提供( 献出)移植 物的个体称为供体。 受体或受者Recipient:接受移植物 的个体称为受体。
移植的分类
移植
移植数量
单一移植 联合移植 多器官移植 自体植移 同质移植 同种异体移植 异种移植
遗传学
移植前准备
4)混合淋巴液培养:
将受者与供者的淋巴细胞混合在一起培养, 观察其转化率,若转化率>20%~30%,提示供、 受者的淋巴细胞抗原不同,不宜进行移植手术。 此法虽可靠但所需时间(5~6日)久,临床实 际应用价值不大。
移植前准备
(2)非免疫学要求: 供者要求
移植器官的功能正常,无全身感染、血液 病、结核病、恶性肿瘤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等疾病。年龄<50岁为佳,活体 移植以同卵孪间最佳,其次依次是异卵孪生、 同胞兄弟姐妹、父母子女、血缘相关的亲属及 无血缘者之间。
排斥反应和抗排斥治疗

排斥反应(rejection)
是受者对移植器官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反应。根据其发生的时间、免疫机制和组织 形态学的不同,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 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 应。
பைடு நூலகம்斥反应(rejection)
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HAR) 发生时间:移植器官恢复血流后数分钟 至移植后24小时内。 预后: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多数 可以预防。一旦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再次 移植是惟一的治疗措施。
免疫抑制治疗
1.基本原则


基础治疗 是指应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 挽救治疗 即当排斥反应发生时,加大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剂量或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方案,以逆转排斥反应。 理想的免疫抑制治疗应既能保证移植物不被排斥,又尽可 能使其毒副作用及对受者免疫系统的影响减至最小程度。 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其基本原则是联合用药,以增加药 物的协同作用,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从而达到减轻其毒 副作用的目的。
1954年,美国医生瑟夫· 梅里为 一对孪生兄弟实施了肾移植手术
罗纳德(左)捐肾给哥哥理查德,一不留神名留青史。
第一场现代器官移植手术的参与者:后排左起为约瑟夫·穆瑞、 约翰·梅瑞尔和哈特维尔·哈里森医师,前排为接受手术的孪
移植的定义
通过手术方法将某一个体的 活体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体的体 内,继续发挥其原有功能,称 为器官移植
肾移植

肾移植手术多采用髂 窝内移植,首选右侧, 将供肾动脉与髂内动 脉吻合,供肾静脉与 髂外静脉吻合,供肾 输尿管可与膀胱作粘 膜下遂道吻合。
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 1)肾病情况 2)其它器官功能状况 3)既往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及 其它疾病病史。
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2)身体状况 1)全身情况 2)局部:肾区有无疼痛、压痛、叩 击痛以及疼痛的性质、范围、程度。 3)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 检查、特殊检查、咽试子细菌培养及 尿培养。
第十章
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
弋矶山医院外科临床护理教研室 陈哗哗
临床移植简史





1900年开展输血技术最早细胞移植 1905年第一例角膜移植。 1954年Murray活体肾移植,标志器官移 植进入临床阶段。 1963年肝移植和肺移植、1968年小肠移 植 70年代末至80年,随着新免疫抑制剂环 孢素A的问世,使移植物成活率和器官 移植的临床疗效大为提高。
器官保存
目的
是保持移植器官的最大活力,因为安全有效 的器官保存是移植成功的先决条件。 1)热缺血 2)冷缺血 器官保存应遵循低温、预防细胞肿胀和避免 生化损伤的原则。 3)保存液 是保存器官功能的又一重要因素。
器官保存

UW液 理论上可保存胰腺、肾长达72小时, 保存肝30小时或更长。临床上多数外科 医生将供体器官保存时限定为:心脏、 肝脏、胰腺和肾分别为5、12、20和24小 时以内。目前还有新开发的其它保存液 也有较好的器官保存效果。
常用免疫抑制剂
(1)增殖抑制剂: 硫唑漂呤 霉酚酸酯 环磷酰胺 (2)糖皮质激素:是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 的一线药物,常与其他免疫抑制剂联合 应用。常用药品有强的松、强的松龙、 甲强龙、氢化可的松等。
常用免疫抑制剂
(3)钙调神经抑制剂:环孢素A(CsA)、 他克莫司(FK506):又普乐可复 (4)抗淋巴细胞制剂: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莫罗莫那-CD3(OKT3)
原位移植 异位移植 原位旁移植
移植方法
移植物活力
活体移植 结构移植
移植的分类(1)
按供受者的遗传学关系分类 自体移植 同质移植(同基因、同卵双生移植) 同种异体移植 异体移植
移植的分类(2)
按移植物植入的部位分 原位移植 异位移植或辅助移植 原位旁移植
移植的分类(3)
按移植物的活力分类


1.减轻焦虑和恐惧 2.合理饮食或提供营养支持 3.维持体液和内环境平衡
如何维持体液和内环境平衡?


1)监测生命体征:每小时测量并记录脉搏、 血压及中心静脉压,平稳后根据病人病情逐 渐延长间隔时间;要求术后血压高于术前, 以保证移植肾的有效血流灌注。 2)保持出入量平衡:详细记录出入量,尤 其应严密监测每小时尿量,并根据尿量及时 调整输液速度和补液量,以保持出入水量平 衡。

1.术前评估
(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1)心理状态:分为三类 -迫切型 -迟疑型 -恐惧型 2)认知程度 3)社会支持系统
2.术后评估
(1)术中情况:血管吻合、出血、补液、输血 及尿量情况,病肾是否切除,肾植入部位等 (2)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3)移植肾功能:尿量、尿素氮、肌酐值变 化及移植肾区局部情况。 (4)心理和认知情况:移植后病人对移植肾 的认同程度;病人及家属对肾移植后治疗、康 复、保健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保持出入量平衡
补液原则:输液量——量出为入 输液速度—根据每小时尿量调整 电解质——参照《肾移植术后利尿期补液顺序表》 补液量计算:每小时的输液量=每小时的排尿量+ 引流量+30ml 当尿量为小于500ml/h时输液量为出量的全量, 当尿量为500~1000ml/h时,输液量为出量80%; 当尿量为超过1000ml/h时,输液量为出量的70%。
保持出入量平衡
监测尿量:
尿量是反映移植肾功能状况及体液平衡的重要 指标,多数病人术后24小时内,少数72小时出现多 尿,尿量达1000ml/h,称多尿期。多尿的原因: ①术前水钠潴留,血尿素值增高 ②术中甘露醇和利尿药物应用 ③供肾低温保存损害影响肾小管重吸收
保持出入量平衡


多尿期排尿特点: 术后第一天平均每小时尿量800-1200ml。正 常情况每小时尿量>300ml,异常情况每小时尿 量<100ml。 多尿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 尿液中电解质测定:钾、钠离子排出增多, 如处理不当,可引起低血钾、低钠综合征,严 重脱水等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活体移植。 结构移植或支架移植。 (1)单一或单独移植 (2)联合移植 (3)多器官移植 在联合移植或多器官移植中,若2个或多个器官 只有1个总的血管蒂,整块切除后植入时只需吻合其主 要的动静脉主干,称器官簇移植。
按移植器官的数量分类:
器官移植前准备
移植免疫
人和高等动物具有识别移植到体内的同种异体组 织的能力,并使之遭到破坏、摧毁、脱落,导致排 斥。其本质是受体对供体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是受
移植前准备
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
HLA是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组连锁 基因群,按照国际标准的六抗原相配原则进行 配型. 包括MHC-I 类分子抗原HLA-A、B、C MHC-II 类分子抗原HLA-DR、DP、DQ 临床主要检测HLA-A、B、DR等3个位点。配 型相容程度越好,移植器官存活率越高,但与 移植肝的存活率无密切相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