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316 更新时间:2007-6-21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集中于认知过程的研究,与认知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也和其他心理学思想一样源远流长。
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对认识的起源及其性质的探讨,并针对记忆和思维等问题阐发的不同观点,是认知问题研究的哲学渊源。
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上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对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但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却是近三十余年的事情:一般认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所著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正式作为一个学派而立足于西方心理学界,成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两大主流(另一个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之一。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既有心理学的内部原因,也有相邻学科影响和促进的外部原因。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以往各心理学派别有着广泛的联系。
具体如下:1.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早期实验心理学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冯特时代的德国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冯特借鉴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对感知觉、反应、注意等问题进行了卓越的实验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这一研究传统,例如,反应时的实验便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因此,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在推翻行为主义的统治后向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回归。
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批判性地改造了内省的方法。
早期实验心理学把依赖于主体的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提倡实验加内省的方法。
为此,曾受到其它心理学派猛烈的抨击。
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却不以为然,在批判和改造内省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口述报告法”或“出声思考法”,即要求被试通过原始性的口头陈述来报告思考时内部信息加工,特别是短时记忆中的内容。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内克森、西蒙等人对口述报告的记录采用了多种分析技术,在认知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格式塔学派由于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意识的整体性,通过许多实验,对知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所以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强调了研究的整体性和心理的内部机制。
3.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学派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一场革命,行为主义的衰落、心理主义的回归的确是促进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内部原因。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从研究对象上是对行为主义的否定,从方法上是对行为主义的深化。
尤其是对那些放弃了极端观点的新行为主义,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史是继承多于批判。
从研究方法来看,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客观化原则,尽可能地使心理过程的探讨保持操作性,以期体现出客观性。
正因为这样,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在刺激(S)→中间变量(O)→反应(R)的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与计算机的操作相类似的认知模式。
可以说,在研究方法上,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是对行为主义的深化。
.从理论观点来看,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所倡导的目标-对象手段的整体行为观和带有认知综合特征的目的行为主义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罗曼提出了一个以调节系统为核心的人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强调行为与认知的整合。
由此可见,而是在否定层次上的扬弃和继承。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理论不是简单地反对和拒绝,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也被称为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理论。
4.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皮亚杰学派美国心理学史家黎黑把认知心理学归纳为三种模式:一是以心理逻辑结构的变化来解释行为发展的新结构主义模式;二是强调联想原则解释思维,复活了符茨堡学派的新心理主义模式;三是把人的心理意识看成是接受、选择、存储、编码、提取与利用等信息加工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被列为结构主义心理学的代表。
因此,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皮亚杰的同盟者。
的结构主义有着特殊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们都是认知革命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具有明显的系统论和整体论的思想,相信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无生命的还是有生命的、实体的还是观念的都存在统一体中。
一切科学也都是相互联系的。
他受康德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先天因式”的概念,但更强调的是通过同化和调节而不断发展的认知结构。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同样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思想,认为人的信息加工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在一定的认知结构中的信息加工。
强调认知模型、心理定势在信息选择、接受、编码中的积极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和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尽管都不赞成行为主义,尤其是老行为主义的S-R模式,但这两种理论对行为主义的理论也都表示出异曲同工的兼容性。
皮亚杰用相互作用的S←→R公式来代替简单的S-R单向活动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S→A T→R公式,认为刺激是被纳入同化结构而引起反应的。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则提出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的模式。
可见,这两个学派在许多理论问题上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
当然,由于皮亚杰更受生物学机能主义的影响,信息加工理论更受计算机功能类比的启示,他们毕竟形成为两种认知心理学发展的不同模式,在具体的研究成果方面又少有共同的语言。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5.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理论思维的方法,启示认知心理学家从系统、信息和控制的角度考虑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另一方面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借用这些理论中的一些科学术语,如开放系统、反馈控制、信息过滤等来描述人的信息加工。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是物质、生命、社会三大系统的要素。
人既是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升放系统,也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还是具有自我意识、能主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主动系统。
这些系统特征决定了人的内部世界的复杂性。
信息论也是一种高度概括的综合理论。
信息论的奠基人香农认为信息论主要集中于对信源、信道、信宿、编码等问题的研究。
维纳又从滤波理论、信息预测、信息量的数学模式以及信息与控制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中发展了信息论。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借用了信息论的模式,从信息输入、衰减、过滤、存储等过程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例如,起源于电机工程和统计决策思想的信息检测理论给认知心理学的启示是:人类对刺激有无的决定不仅受信号强度的影响,还受任务性质和对结果认知的影响。
.在自动调节系统中,有效的控制总是通过反馈控制来达到的。
反馈控制是把系统运动的信息再回到系统之中以调整控制系统运动的方法,这一控制论的思想很快就被心理学家所接受。
例如,无论是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还是米勒等人提出的“计划与行为结构”都含有行为的目的控制思想。
也正是反馈控制理论使得这些目的行为主义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十分困难的问题。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继承了实验心理学的传统,吸收了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形成丁一套比较完整的研究方法——实验、模拟、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充分地反映了当代科学在实验基础上高度综合的研究特点,以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特点。
正是研究方法的突破,促进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这些研究方法有:(一)实验法从一百多年前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实验方法已被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
这是因为实验的方法能使研究者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有助于研究者搜集资料,验证假说,提高价究的信度和效度。
实验方法是信息加上认知心理学采用的主要手段。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实验主要是反应时实验和眼动实验。
反应时实验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呈现到作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反应时实验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采用得最多的一种实验。
信息加上认知心理学认为,信息从接收、加工、处理、到达效应器官.并做出反应,要经过许多环节,就必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经过环节越多,反应时间就越长。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所采用的反应时实验分为选择反应和简单反应两类,相对来说,选择反应时比简单反应时要长。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将传统的反应时实验和计算机的程序分析结合起来,设计出各种程序加减的反应时实验来探讨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
这些实验设计的基本假设有两个。
第一,在系列性的加工中,完成某一认知任务的时间应是各部分信息加工时间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即RT(n)=RT(1)+RT(2)+RT(3)+……例如,施顿伯格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包含信息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和反应组织四个阶段。
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设计,从完成任务的时间变化可推测各个阶段的信息加工。
第二,两种反应时作业,其操作过程大致相同,只是增减了一个操作环节,那么,两种反应时之差就表明这一增减操作环节信息加工的时间。
用公式表示为RT(A)=RT(1)+RT(2)+RT(3)+RT(4),RT(B)=RT(1)+RT(2)+RT(3),则RT(4)=RT(A)-RT(B)。
例如,布耳顿等人曾设计了这样一个试验来说明认知难度对反应时的影响。
他们要求被试阅读一篇25页长的有关生态学的文章,问时又要不断地按键回答偶尔听到的喀嚓声。
当被试阅读到14页时,从作业任务的角度把被试分成两组:一组是问题回答组,另一组是无问题问答组。
要求问题回答组的被试不仅要对喀嚓声做出按键反应还要准备回答有关阅读材料的提问;而无问题组则只需对小时听到的喀嚓声做出按键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问题组被试的反应时高于无问题组。
例如,当阅读到16页时问题组的反应时间是O.52秒,而无问题组的反应时间则是0.46秒。
总的来说,程序加减反应时实验是从反应时的测量入手,用认知因素分离的方法来探讨人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
为了有利于揭示某一阶段信息加工的特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常将反应时实验与作业成绩指标实验结合起来,以求得到更为完整的资料。
眼动实验眼动实验的原理是通过记录和分析被试在完成某项作业时眼睛活动的情况来探讨人脑内部思维过程。
最初,眼动实验只能记录下被试进行简单操作时的眼动情况。
由于电子计算机能自动地记录和分析眼动资料,这一研究方法成为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眼动实验的装置和原理是这样的:当被试注视荧光屏进行某种作业时,有一小束微弱的不伤害眼睛的光射向被试的眼睛,这束从眼睛表面反射出(二)来的光便记录了眼球运动的情况,实验者便可根据眼球运动的轨迹来分析被试的内部加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