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一、主要虫害及防治(一)种蛆1.形态特征种蛆又称地蛆、菜蛆,为种蝇的幼虫,属双翅目花蝇科害虫。
幼虫似粪蛆,老熟幼虫长约7毫米,乳白色而略带黄色。
2.生活习性与危害特点成虫喜食腐烂杂物,并在其上产卵,未腐熟粪肥,发酵不充分的饼肥等最易招引成虫产卵,故生粪最易出现种蛆。
成虫还可在土缝、地面上或近地面叶片上产卵,卵期3~5天,孵化后钻入土中危害作物,一般春天危害最重。
种蛆是危害瓜类、豆类、葱、蒜类等多种蔬菜的重要地下害虫。
种蛆常群集危害瓜苗表土下幼茎即所谓下胚轴部分,使已发芽种子不能正常出土;或从幼苗根部钻入,顺幼茎向上危害,使下胚轴中空、腐烂,地上部凋萎死亡,引起严重缺苗。
育苗时种蛆危害即常引起苗床幼苗成片死亡。
3.防治方法(1)农业生物学防治首先瓜田要冬前深翻,以杀伤越冬蛹。
次年尽量提前春耕,以免正值种蝇羽化,招引成虫产卵,加重危害。
其次,有机肥应充分腐熟,特别是苗床营养土,必须用腐熟优质厩肥,避免诱集种蝇成虫在苗床产卵。
(2)药剂防治播前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浸种;育苗播种及定植时,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敌敌畏、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喷洒苗床及幼苗根际附近,可灭卵杀虫;种蛆危害时,采用硫酸亚铁3000~4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灌根防治,效果也较好。
(二)蝼蛄蝼蛄俗称喇喇蛄、土狗子等,属直翅日,蝼蛄科,我国常见的是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和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两种。
)1.分布与为害华北蝼蛄在我国遍布北纬32'以北地区。
东方蝼蛄又称南方蝼蛄,在中国南部发生较重,近几年北方发生也多,国内曾误认为它是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蝼蛄成虫、若虫都在土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幼芽,或把幼苗的根茎部咬断,被咬处成乱麻状,造成幼苗凋枯死亡。
由于蝼蛄活动力强,将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使幼苗根部和土壤分离,失水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垄。
2.形态特征蝼蛄是不完全变态昆虫。
华北蝼蛄卵孵化前暗灰色,长约2.7毫米,宽约1.5毫米。
若虫体黄褐色,腹部近圆筒形,后足5-6龄以上同成虫。
成虫体长45毫米左右,体黄褐色,布有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中央心脏形斑大而凹陷不明显,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距l根或消失。
东方蝼蛄卵孵化前暗紫色,长约4毫米,宽约2.3毫米。
若虫体灰褐色,腹部近纺锤形,后足2-3龄以上同成虫。
成虫体长30毫米左右,体淡灰褐色,布灰褐色细毛,前胸背板中央心脏形斑小而凹陷明显,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距4根。
3.发生规律东方蝼蛄在江西、四川、江苏等地1年发生1代,而在陕北、山东、辽宁等地2年发生1代,华北蝼蛄约3年完成1代。
两种蝼蛄均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其深度取决于冻土层的深度和地下水位的高低,即在冻土层以下和地下水位以上。
第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随地温的升高而逐渐上升,到4月上中旬即进入表土层活动,是春季调查虫口密度和挖洞灭虫的有利时机。
在温室或温床里,温度上升快,蝼蛄提前为害瓜苗。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地表出现隧道,标志着蝼蛄已出窝,这时是结合播种拌药和施毒饵的关键时刻。
4.防治方法(1).药剂拌种:用瓜类种衣剂拌西瓜种子,对防治蝼蛄、金针虫、种蝇等效果好;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1%-0.2%;或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1%-0.125%,堆闷12-24小时。
(2).毒饵诱杀:药量为饵料的0.5%-1%,先将饵料(麦麸、豆饼、秕谷、棉籽饼或玉米碎粒等)5千克炒香,用90%敌百虫30倍液拌匀,加水拌潮为度。
每667平方米用毒饵2千克左右。
(3).药剂防治:使用香型引诱农药引煞(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30ml兑水15kg均匀喷雾于地表,傍晚施药效果较好。
每亩施用药液30-45kg。
(三)金龟子金龟子(又名金龟甲、黑豆虫、油炸豆,瞎了碰、黑小猪等)是金龟子科昆虫的总称,全世界有超过26,000种。
可以在除了南极洲以外的大陆发现。
不同的种类生活于不同的环境,如沙漠、农地、森林和草地等。
是一种杂食性害虫。
除危害梨、桃、李、葡萄、苹果、柑橘等外,还危害柳、桑、樟、女贞等林木。
常见的有铜绿金龟子(金虫)、朝鲜黑金龟子、茶色金龟子、暗黑金龟子等。
幼虫乳白色,体常弯曲呈马蹄形,背上多横皱纹,尾部有刺毛,生活于土中,一般称为“蛴螬”,啮食植物根和块茎或幼苗等地下部分,为主要的地下害虫。
有的以土中有机物为食。
成虫食性各异,有的以植物根茎叶为食,咬食叶片成网状孔洞和缺刻,严重时仅剩主脉,群集为害时更为严重。
有的以腐败有机物为食,也有以粪便为食者。
危害西瓜的金龟子主要是大黑鳃金龟子和暗黑鳃金龟子:1.形态特征体长约为1.6~2.2厘米,体宽为0.8~1.1厘米,呈黑色、椭圆形、身上长有黑色短绒毛,无光泽,翅鞘黑色。
其中大黑鳃金龟子和暗黑鳃金龟子形态略有不同:前者前胸背板最宽处位于两侧缘中点或中点以前,而后者则位于中点以后。
2.生活习性与危害特点大黑鳃金龟两年一代,以成虫和幼虫隔年交替在土中越冬。
华北地区越冬成虫4月上中旬开始出土危害,盛发期在5月上中旬,5~8月间产卵。
成虫寿命很长,有昼伏夜出习性,有假死现象,趋光性不强,暗黑鳃金龟国内除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未发现危害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该虫一年发生一代,老熟幼虫在15~40厘米处越冬。
北方地区成虫多于6~8月出现。
成虫有假死性和趋光性,并对腐熟厩肥有强烈的趋性。
金龟子白天藏于土中,黄昏后出土活动,一直危害至黎明,主要咬食西瓜叶片。
但瓜田附近若有榆、杨等树木,则可减轻西瓜受害,而多集中于树上危害。
3.防治方法(1)诱杀首先可在田块周围堆集新鲜马粪诱集捕杀。
其次,用1000倍40%氧化乐果喷洒榆、杨树枝,每公顷喷洒150棵左右,扦插于瓜田,能降低虫口密度,减少产卵量,或在瓜田周围种植的榆树和杨树上,将树皮刮除蜡层后涂抹1:1氧化乐果诱杀。
根据大黑成虫营养前期取食杂草,也可在田边杂草上喷洒2%乐果粉将其杀灭于田外。
(2)人工捕杀东方金龟子白天中午多藏于幼苗根际周围表土层中,可扒土捕捉,同时利用其假死坠地习性捕杀。
(3)毒铒用90%敌百虫30倍液拌新鲜菠菜叶,于每日下午3时以后撒于西瓜幼苗行间进行毒杀。
(4)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1000倍液喷洒幼苗根际周围的土壤,成虫钻入土中即被熏死。
也可使用绿色威雷(8%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效可达30天以上,对成虫及幼虫均有效。
(四)蛴螬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总称。
金龟甲按其食性可分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三类,植食性种类中以鳃金龟科和丽金龟科的一些种类发生普遍,为害最重。
1.分布与为害蛴螬分布于全国各地。
植食性蛴螬大多食性很杂,同一种蛴螬常可为害双子叶和单子叶粮食作物、多种瓜类和蔬菜、油料、芋、棉、牧草以及花卉和果、林等播下的种子及幼苗。
幼虫终生栖居土中,喜食刚刚播下的种子、根、块根、块茎以及幼苗等,造成缺苗断垄。
成虫则喜食害瓜菜、果树、林木的叶和花器。
是一类分布广、为害重的害虫。
2.形态特征蛴螬体肥大弯曲近c形,体大多白色。
体壁较柔软,多皱体表疏生细毛。
头大而圆,多为黄褐色,或红褐色,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常为分种的特征。
胸足3对,一般后足较长。
腹部10节,第十节称为臀节,其上生有刺毛,其数目和排列也是分种的重要特征。
3.发生规律蛴螬年生代数因种、因地而异。
这是一类生活史较长的昆虫,一般1年发生1代,或2-3年发生1代,长者5-6年发生1代。
如大黑鳃金龟2年发生1代,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1年发生1代,小云斑鳃金龟在青海4年发生1代,长者5—6年发生1代,大栗鳃金龟在四川甘孜地区则需5—6年发生l 代。
蛴螬共3龄。
1-2龄期较短,3龄期最长。
蛴螬终生栖居土中,其活动主要与土壤的理化特性和温湿度等有关。
在一年中活动最适的土温平均为13-18℃,高于23℃,逐渐向深土层转移,至秋季土温下降到其活动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
因此蛴螬在春、秋季两季为害最重。
4.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大面积秋、春耕,并随犁拾虫;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减少成虫产卵。
(2).药剂处理土壤:①用50%辛硫磷乳油每667平方米200—250克,加水10倍,喷于25-30千克细土上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或以同样用量的毒土撒于种沟或地面,随即耕翻,或混入厩肥中施用,或结合灌水施入。
②用2%甲基异柳磷粉每667平方米2-3千克拌细土25-30千克成毒土,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呋哺丹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5%地亚农颗粒剂,每667平方米2.5-3千克处理土壤,都能收到良好效果,并兼治金针虫和蝼蛄。
③每667平方米用2%对硫磷或辛硫磷胶囊剂150-200克拌谷子等饵料5千克左右,或50%对硫磷或辛硫磷乳油50-100克拌饵料3—4千克,撒于种沟中,兼治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五)瓜蚜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即棉蚜,又称腻虫.属同翅目,蚜科。
1.分布与为害为世界性大害虫。
从北纬60'到南纬40'均有分布,国内各省都有发生。
瓜蚜的寄主很多,据文献记载,寄主植物达74科,285种其越冬寄主(第一寄主)有木槿、花椒、石榴、鼠李等木本植物,和夏枯草、紫花地丁、苦荬菜等草本植物。
越夏寄主(第二寄主)有柿花、瓜类、茄科、豆科、菊科、十字花科等植物。
瓜蚜的成虫、若虫均以口针刺吸汁液,它们大多栖息于叶子的背面。
当瓜苗的幼嫩叶及生长点被害后,由于叶背被刺伤,生长缓慢,而正面未被害,生长较背面快,因而造成卷缩。
为害严重时,整个叶片卷曲成一团,此时瓜苗生长停滞,若再发展,即致整株萎蔫死亡,当瓜成株停止生长后受蚜虫为害,则不卷叶,但由于汁液大量被蚜虫吸取,叶片提早干枯死亡,缩短结瓜期,降低瓜的产量。
严重危害时还可诱发煤污病。
2.形态特征大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毫米,夏季黄绿色,春秋季墨绿色。
若蚜体黄色,也有蓝灰色。
有翅若蚜于第二次脱皮后出现翅蚜:脱皮4次变为成虫。
卵椭圆形。
长O49—0.59毫米,宽0.23-0.36毫米。
产时橙黄色,后变漆黑色有光泽。
3.发生规律瓜蚜在东北地区、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以卵在花椒、木槿、石榴及鼠李等的枝条上和夏枯草等的基部越冬。
由于瓜蚜并无滞育现象。
围此,在北方冬季可在温室内继续繁殖为害栽培的瓜类。
我国南方,如广西、华南一年四季都可生长繁殖。
越冬卵于翌春当5日平均气温上升达6℃以上,开始孵化,此孵化期与当地越冬寄主叶芽萌发生长期相吻合。
越冬孵化蚜为干母,产生之后代称干雌,行孤雌生殖2—3代,4~5月间发生有翅蚜,即可向已定植的瓜苗上迁飞为害,瓜蚜繁殖力极强,当5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以上开始繁殖,每个成蚜一生可产若蚜60-70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