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朱鹏博自学中国法制史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法律有了些许了解,渐渐的也对这远逝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古代的一切就像是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充满各色各样的情节,而我则是这个品故事的人。
前几周,在图书馆无意间看到一本有关法制史方面的书籍,名曰《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或许出于专业学习的本能反应(我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便拿起来随便翻了翻,结果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
随即借出图书馆,以便通读。
因为精彩,看后感触颇多,也不忍忘却,所以特地写下这读后感,与读者分享。
我先对《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的作者做一简单的介绍。
瞿同祖,湖南长沙人,著名法制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早年在燕京大学主修社会学,但同时他又对法律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对这两方面的学习和深入研究,加上渊博的法律知识,瞿同祖先生于1947年成书《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虽然过去多半个世纪,但时至今日,《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仍然是中国法制史方面的重要著作,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
瞿同祖先生写出这样的不朽之作,在法制史研究方面的贡献不可小觑。
下面我就本书的内容给大家做以详细介绍,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家族、第二章:婚姻、第三章:阶级、第四章:
阶级续、第五章:巫术与宗教、第六章: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在书的导论中,瞿同祖先生提到了他写此书的目的,本书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特征。
这里便出现了两个问题,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其主要特征又是什么?其实作者在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作者认为,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既是一种社会制度,又是一种社会规范。
因此法律的制定、实施、修改、废止等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法律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被社会存在所决定,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法律的发展,法律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法律的基本精神必然与社会有关。
历朝历代的帝王为了维护其统治,用法律限制公民的某些行为,以确保江山的稳固。
所以说,法律的根本在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则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中。
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是维持古代社会有序进行的基础。
瞿同祖先生从这两方面对当时的法律进行了阐释与分析。
我们都知道,自汉代以来,家族一直是社会中的基本团体组织,那什么是家族呢?所谓家族包括同一始祖的男系后裔的同一宗族的所有人。
在一个家族中,父祖控制着家族中的一切权利。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家族中的父祖有着非常大的权力,
对子孙的权力是绝对且永久的。
在汉代,父祖虽然无权将子孙杀死,但如果父祖杀死子孙,只要说子孙违犯教令,父祖就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如果父祖不想亲自杀死子孙,也可请求朝廷处死。
可以看出,虽然父权受到限制,但依然享有对子孙的生杀大权。
即使是外父母、外祖父母,也可以通过法律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孙,这一切都源于父祖对子孙的绝对权。
在古代,家族被认为是政治、法律的基本单位。
家族中居于最长地位的男子,则是整个家族的统治者,也称为族长。
族长拥有宗族祭祀权、财产权、主婚权、生杀权等。
家族内有矛盾冲突,一般由族长处理。
家族中的矛盾不能自行解决的,则诉诸法律。
瞿同祖先生在他的书中,援引古文,结合具体事例,专门对杀伤罪做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子孙对长辈如有杀伤行为,不论父祖辈是否有死伤,子孙都会被治不孝重罪。
在古代,不孝则为十恶重罪之一(十恶重罪:一.谋反。
二.谋大逆。
三.谋叛。
四.恶逆。
五.不道。
六.大不敬。
七.不孝。
八.不睦。
九.不义。
十.内乱。
),所以子孙一旦违背父祖,轻则面临牢狱之灾;重则处死。
即使父母因子孙意外死亡,子孙也不能被赦免。
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不同的是,古代强调亲属相容隐,即一人犯罪,亲属有权利为其容隐,且法律不要求亲属作证。
如果把长辈对晚辈的容隐说成是一种权利,则晚辈对长辈的容隐则是一种义务。
例如父母犯了罪,作为子女便不能告发。
如果告发,子女则会被判处不孝之罪。
对于犯罪者,如果其子孙兄弟愿为之代刑,皇帝则会因为伦常孝悌之道,常常加以特赦或减
刑,以表其孝。
而在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深入人心,我们不再强调亲属相容隐,而是大义灭亲。
如若亲属间相互容隐,则会被判处包庇罪。
家族中还有一项非常重大的事情,那便是子孙的婚姻。
在瞿同祖先生看来,婚姻的目的是为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是为延续宗族,祭祀祖先。
瞿同祖先生在书中针对与婚姻有关的各个方面对各朝代的规定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既然婚姻是合两姓之好,所以在古代,同姓之间是不允许结婚的,即所谓的同姓不婚。
这个风俗直至明清才渐渐被打破。
在婚姻缔结方面,古代有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说。
即子孙在这方面完全没有自我意志可言,必须听从于父母的安排。
而且婚姻的缔结要采取一定的仪式,古代称为“六礼”。
六礼,是订婚和结婚必须按先后顺序经过的六道繁琐的程度,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西周的六礼规定的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制度,体现了宗法关系,男尊女卑原则和迷信思想。
其不仅在西周的婚姻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婚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婚姻缔结以后,女子便成为夫家的一部分,但权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夫妻之间的杀伤罪中。
有婚姻的缔结,必然就会有婚姻的解除,婚姻的解除同样是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婚姻的解除有“七出”、“义绝”、“协离”。
这反应了古代女子在社会地位的低下。
古代的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男子可以随意纳妾。
妾的地位相比妻更为低下,
因为妾不属于家属中的一员。
瞿同祖先生用两章的内容详细的说明了阶级问题,阶级是中国古代社会封建关系的基础,所以各朝代对百官的生活方式做了具体的规定,包括衣食住行方面。
由于贵贱在生活各方面都有差异,因此在法律上贵贱的待遇也是不同的。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法律就是一部贵族的法律,集中代表了贵族利益。
首先,贵族及官吏犯罪后不受司法机构和普通法律程序的拘束,当审问结束以后,法司也不能依照普通的司法程序加以断决,需得到皇帝批准。
更明显的一点是获罪后可以以罚俸、收赎、降级、革职等方式抵刑。
其次,贵族官吏与平民间的诉讼不同。
平民杀伤贵族官吏在各朝代都有严厉的处罚。
瞿同祖在书中还提到良贱间的不平等,这不同于贵贱间的不平等,贱民在生活方式、婚姻、刑罚等方面都有不同于良民的规定。
主奴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则更加严重,奴婢任由主人随意处分。
如果主人不是故意杀伤奴婢,就不负责任;如果奴婢无罪而主人擅自杀害,国法虽不容,但处分极轻。
反之,如果奴婢有殴骂主人等行为,则纯属恶逆大罪,法律给予极重刑罚。
这种种族不平等的情况,在外族人侵入中国以后依然存在。
第五章主要对中国古代的巫术与宗教进行了简单介绍。
第六章着重论述了儒家对中国古代法律和社会的影响。
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用了许多经典案例和对比给读者展示了古代法律和社会的相关之处,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法律的特征,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社会
的基本精神。
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使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且对古代法律制度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有了详尽的认知,更对我国现代法律制度的严明以及公正有了更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