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征的故事》有感
五年级下半学期,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金色的鱼钩》,讲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一段感人的故事。
一位老班长舍已救人把三位小士兵带出了草地,自己却牺牲了。
这位忠于党的事业,忠于革命的老班长,他的精神,他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我又读过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正是这些课文,激发了我对长征故事的兴趣,暑假里,在当当网上购来了《长征的故事》饱读。
《长征的故事》的故事共分三十三个章节。
发生在1934年10月。
起源于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屡战失利,红军地盘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十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从中部到南部再到西部共经历了十一个省。
1934-1936年,二年,徒步走了二万五千里。
这就是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的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当我读到《娄山关上凯歌还》这一节中的“手榴弹、冲锋枪,娄山关上的敌人见红军气势如虹地杀过来,都吓得目瞪口呆。
有的干
脆直接弃山而逃,有的勉强支持了一会儿,见红军来势太猛,好像根本不怕子弹和炸弹一样的冲上来,马上就要到达山顶了,也吓得转身就跑。
”我不禁拍手叫好。
我又读到《没有硝烟的战场》这一节,最艰苦的岁月过草地爬雪山的日子,顽强的同大自然作斗争“刚刚开始行军,气温越来越低,战士们脚下踩着冻得像镜子面一样的冰,每人用一根木棍支撑着,顾不得寒冷,紧跟跟着大部队往山上爬。
由于山太高了,空气十分稀薄,越往上爬,呼吸越困难,心跳得越厉害。
战士们觉得头晕目眩,两腿又酸又软,只能一步一喘,一步一停地挪动着。
”我的眼晴湿润了。
再接下去“在队伍两旁,以各种姿态静止着,早已失去了生命的迹像,但他们冻僵的脸上坚定的神情,还有在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努力攀登的身体姿态。
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就此长眠于长征路上了,。
”看到这里,心潮起伏,我掩上书本,待自己平静后再看。
我停停看看,终于化了三天时间把这本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悲壮色彩的传奇书看完了,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我学到了长征的精神——排除万难、不畏艰辛、坚忍不拔,勇往直前。
五年级下半学期,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金色的鱼钩》,讲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一段感人的故事。
一位老班长舍已救人把三位小士兵带出了草地,自己却牺牲了。
这位忠于党的事业,忠于革命的老班长,他的精神,他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我又读过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正是这些课文,激发了我对长征故事的兴趣,暑假里,在当当网上购来了《长征的故事》饱读。
《长征的故事》的故事共分三十三个章节。
发生在1934年10月。
起源于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屡战失利,红军地盘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十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从中部到南部再到西部共经历了十一个省。
1934-1936年,二年,徒步走了二万五千里。
这就是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的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当我读到《娄山关上凯歌还》这一节中的“手榴弹、冲锋枪,娄山关上的敌人见
红军气势如虹地杀过来,都吓得目瞪口呆。
有的干脆直接弃山而逃,有的勉强支持了一会儿,见红军来势太猛,好像根本不怕子弹和炸弹一样的冲上来,马上就要到达山顶了,也吓得转身就跑。
”我不禁拍手叫好。
我又读到《没有硝烟的战场》这一节,最艰苦的岁月过草地爬雪山的日子,顽强的同大自然作斗争“刚刚开始行军,气温越来越低,战士们脚下踩着冻得像镜子面一样的冰,每人用一根木棍支撑着,顾不得寒冷,紧跟跟着大部队往山上爬。
由于山太高了,空气十分稀薄,越往上爬,呼吸越困难,心跳得越厉害。
战士们觉得头晕目眩,两腿又酸又软,只能一步一喘,一步一停地挪动着。
”我的眼晴湿润了。
再接下去“在队伍两旁,以各种姿态静止着,早已失去了生命的迹像,但他们冻僵的脸上坚定的神情,还有在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努力攀登的身体姿态。
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就此长眠于长征路上了,。
”看到这里,心潮起伏,我掩上书本,待自己平静后再看。
我停停看看,终于化了三天时间把这本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悲壮色彩的传奇书看完了,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我学到了长征的精神——排
除万难、不畏艰辛、坚忍不拔,勇往直前。
五年级下半学期,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金色的鱼钩》,讲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一段感人的故事。
一位老班长舍已救人把三位小士兵带出了草地,自己却牺牲了。
这位忠于党的事业,忠于革命的老班长,他的精神,他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我又读过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正是这些课文,激发了我对长征故事的兴趣,暑假里,在当当网上购来了《长征的故事》饱读。
《长征的故事》的故事共分三十三个章节。
发生在1934年10月。
起源于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屡战失利,红军地盘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十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从中部到南部再到西部共经历了十一个省。
1934-1936年,二年,徒步走了二万五千里。
这就是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的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当我读到《娄山关上凯歌还》
这一节中的“手榴弹、冲锋枪,娄山关上的敌人见红军气势如虹地杀过来,都吓得目瞪口呆。
有的干脆直接弃山而逃,有的勉强支持了一会儿,见红军来势太猛,好像根本不怕子弹和炸弹一样的冲上来,马上就要到达山顶了,也吓得转身就跑。
”我不禁拍手叫好。
我又读到《没有硝烟的战场》这一节,最艰苦的岁月过草地爬雪山的日子,顽强的同大自然作斗争“刚刚开始行军,气温越来越低,战士们脚下踩着冻得像镜子面一样的冰,每人用一根木棍支撑着,顾不得寒冷,紧跟跟着大部队往山上爬。
由于山太高了,空气十分稀薄,越往上爬,呼吸越困难,心跳得越厉害。
战士们觉得头晕目眩,两腿又酸又软,只能一步一喘,一步一停地挪动着。
”我的眼晴湿润了。
再接下去“在队伍两旁,以各种姿态静止着,早已失去了生命的迹像,但他们冻僵的脸上坚定的神情,还有在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努力攀登的身体姿态。
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就此长眠于长征路上了,。
”看到这里,心潮起伏,我掩上书本,待自己平静后再看。
我停停看看,终于化了三天时间把这本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悲壮色彩的传奇书看完了,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
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我学到了长征的精神——排除万难、不畏艰辛、坚忍不拔,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