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写给后来到中科院化学所做大研的同学们~~(已按某些同学的建议(精)

写给后来到中科院化学所做大研的同学们~~(已按某些同学的建议(精)

写给后来到中科院化学所做大研的同学们~~(已按某些同学的建议做了修改,呵呵)
来所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就此时间段内对化学所的一些感想做以总结,供校方及以后年级同学予以指导和对所里情况的初步了解:
一.化学所的科研条件(此处可参考官方资料,即化学所的招生简章):
1.科研经费
很多,我这个实验室人均25W/year,实验室14个人,经费方面远比学校要充足。

2.科研设备
设备很多,很齐全,而且很多可以大家自己操作。

比如核磁就6台。

3.科研人员
院士6名,同时还有一人在审,很有可能发展成7名。

4.实验室
实验室有空调,但是基本上没用,网络方面是每月限2G,有其他需求的同学可以去图书馆上网,那里是免费的,不过需要重新设置IP,找图书馆其他人问下即可。

其次实验室的工作时间依实验室而异,但是就实验室的工作勤奋等方面,这个是不如学校的。

不过这里的试剂什么的都是可以下单子领的,虽然有些繁琐但是便于管理吧,很多东西都是可以领的,甚至包括洗衣粉。

二.化学所的人文气息:
娱乐设施很少。

不过北京这里的演唱会倒是很多
三.化学所的生活条件(大研):
1.住宿条件
女生住在青年公寓,离所有500米左右,青年公寓为2人间,宿舍有热水,有网络,空调(冷风收费,热风不收费),男女混住(同一楼而非同一间)
男生住在90号楼,就在化学所后面,非常的近,来的时候只有一个床板,附近可以买到床垫、凉席等物品。

网路方面可以向所里的物业申请,可以得到一个路由器,要交100押金,上网每月貌似是80。

2.天气
北京夏天很热(类似于合肥),白天短袖,晚上稍冷,毕竟是北方的天气。

立秋期间多雨,气候较好,所以来时需带伞,不过雨大的时候带伞压根没用。

3.伙食
化学所旁边的食堂很难吃,而且贵;青年公寓那有单独的食堂,味道还不错,好歹是给人吃的。

其次,所附近有一些小的地方,味道还不错。

离所不远有家东来顺,这个还是很有名的,价格方面还算公道吧。

4.交通
从北京站下车后可以直接坐地铁到五道口,然后走两站路到“蓝旗营站”然后在一个小道那可以走到所里。

当然,大家可以从百度上搜索其他到所的路线,离所正门最近的公交车站是“中关村一街”
从北京西站下车可以直接坐47路到中关村一街,不过此车巨慢无比;还可以坐319路到蓝旗营站,比较推荐;对于那些对地铁有独特偏爱的同学可以坐很多路公交直接到军事博物馆站,一下车就是地铁。

四.化学所的地理优势:
就是在北京而已,交通发达,同时挤车挤的也很让人闹心,在这里等一个小时压根不算什么。

五.化学所的体育设施:
所里就一个可怜巴巴的篮球场,不过亲年公寓那有个体育馆,貌似有羽毛球和游泳池,不过对于喜好网球和足球的同学,那就很满足你们的需求了,往往需要去其他的地方,比如清华、北师的网球场。

六.大研内容
由于是在所里而不是在学校,这里的老师往往不会告诉你他们在做的是什么,这个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不过依然还是有很多同学可以去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项目,当然,据我所知她到目前为止所做的实验都失败了,不过这对她本人来讲是个很好的锻炼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她可以很好的运用她所学的东西,发挥她的主管能动性,这个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我到所之前是先问老师要了题目的,这样我就很好的去准备了。

老师发过来了两篇文献,我就可以就这个题目和文献的内容去搜索更多的文献去看,就这
样,我来所之前看了大约有50多篇文献(当然是有侧重点的了,我做的是合成,故看文献时候重点看合成的部分),这样到了所里和老师交流起来就轻车熟路了,也能给老师留下非常好的科大学生的印象。

到了所里之后便是跟着小老板做事情了,在这里我认为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了,虽然作为科大的本科生,我自认为我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但是到了实验室还是有很多经验作用的因素,此时若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更需要讨论了。

所里的实验设备很齐全,但是也是问题,因为有些仪器是要你自己操作的,比如核磁,虽然我们学校化学院的学生很多都做过,但是在不同的公司出的核磁仪器,它的操作命令是不一样的了,也难免出错。

同时,在我做实验的这一个多月来,我发现实验室晚上11点以后很少有人在,这和科大的一些实验室不同,科大的自习室晚上11点关门,11点自习室人也非常多,科大很多导师也是11点才离开实验室的,比如白如科老师,但是在所里则有些不同,我知道的几个实验室老师晚上一般不在,也就到了11点打个电话来询问实验室还有没有人,实验室的积极性并不比科大好,我呆在这里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基本上我都是早上最早来晚上最迟回去的,所以我认为这里的科研氛围并不是非常的理想。

其次,这里很少有团队合作,我个人对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视的,但是这里基本上是每个人做自己的题目(因为牵扯到文章的第一作者是谁的问题),所以我也持理解的态度。

在所里的一个月里我倒是发现那些往往我们最自信的地方,往往最容易导致失败。

我们往往知道实验室一些注意事项,但是并不是那么在意,当他发生后才开始在乎,这个对于很多刚开始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人来说是个过渡的过程,是学以致用的过程。

我认为这段时间我所遇到的小失败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最后呢我想特别提出的是,刚开始拿到大研题目时候大家一定要好好查一些文献,并看看老师以前发表的文章,这样的话就算老师不说,我也知道他在做什么了,这样我和老师的讨论也更具有目的性,比如老师给我的题目是制备一个东西,但是他不告诉我制备出来进一步要做什么,但是我很好的预习了,看了一定的文章,那么我就很有可能猜出来,然后对于索要制备的东西提出一些改进的想法,我觉得这个是很有意义的。

在此次校研究生招生办罗静老师与化学所张德清副所长的交谈中,张副所长表达了他对大学生研究计划及科大发展的几点想法:
1.学生的抗压、对失败的承受能力需要提高;
张德清副所长指出,现在很多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失败。

实验是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失败和压力是在所难免的,可是有些学生很容易因为实验的失败而沮丧、丧失信心、甚至自我放弃。

这个是需要学校予以一定指导的。

2.学校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效的引导;
张德清老师指出出国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道路,当然他也支持学生去开阔一下视野,去外面闯一闯了。

但是国外的环境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完美,有些学生他承受不了,因为他没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了。

所以张副所长认为如果学生在国内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文章再申请出国那是非常好的,拿的工资也比本科申请高,而且更加能够承受那里的压力,未尝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3.大研的时间太短,短时间内无法做出成果;
张副所长指出,我校的大学生研究计划(暑期)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往往是难以做出什么东西的,而中国科大的毕业论文则要大四下学期才开始,如果有学生想在大研结束后继续到北化所做毕业论文的话,则要隔了整个学期,这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有一定不利因素的。

张副所长建议(我校)模仿武汉大学的毕业设计的时间规划,武汉大学的毕业设计历经整个大四学年,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做一个完整的题目,而且是有一定质量的。

4.以往学生的信誉问题;
张副所长特意提出了科大学生的信誉问题。

因为之前有个学生保研到北化所,师从张德清老师,可是该生在研一结束后便申请出国,张老师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是依然同意了,并在百忙之中填了一些繁琐的表格。

出于该生来自于灾区(当年的汶川大地震),张老师也减免了该生的违约金,只要求他把所里付给他的钱退回来即可。

针对此问题张老师认为:出国是好的,可以开拓视野,年轻人是可以出去闯一闯,但是既然“你”答应了要到我这里来,我就希望你能踏踏实实的呆在这里,博士后出国也是很好的嘛,而且一旦中间跳槽,这无形中不仅占用了导师的名额,同时也看的出来他在实验室没有好好的干活,那导师给他的题目就耽搁了。

5.对科大学生强大的数理基础表示肯定;
张德清老师尤其对科大学生的数理基础表示了肯定,他认为知识面广对科研来说往往是非常重要的,科大的学生在这方面就表现的尤为出色。

他曾经给在他那做研究生的一名科大同学给了一个课题,这个课题本身张老师是不怎么懂的,但是他知道这个能做出来,就给了这个同学,同学说他忘了,但是他回去看看书就明白了,在这一点上,张老师对科大的学子是不吝赞美之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