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学实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于虹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关键词]临床中药学;实训;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中医教育的迅速发展,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法规建设日趋完善,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以病人为对象的临床实践训练机会逐渐减少。
这对中医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进行临床实习之前掌握过硬的基本功和熟练的诊疗技能,方能尽早尽好地适应临床实习的需要,与此同时中医大学生中动手能力较差,中医辨证思维方法不牢固,用药而不认药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此在中医大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之前,利用一定的时间增加“中医实训课”这一教学环节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中医实训是指对中医的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复习,巩固提高,对中医基本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并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迅速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中药学实训是中医临床实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1.找准学科定位是开展中药实训教学的前提
中药学就学科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研究一切与中药有关知识的多学科总合的一级学科,后者是重点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二级学科。
狭义之中药学也是中医药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研究领域包括了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方面的知识,而研究重点是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故又称为临床中药学。
临床中药学是中医临床医学完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临床中药学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重点是讲授中药的性能、功效、配伍、应用等基本理论以及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应用各种中药的基本知识,同时介绍中药的来源、采集、炮制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因此,“专业基础、联系临床、重要桥梁”的学科性质就决定了临床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识记中药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掌握中医辨证思维方法指导临床用药,应是临床中药学实训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中医临床诊疗技能的重要内容。
为了加强学生学药、认药、用药的实践能力训练,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实训教学是提高临床中药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中医临床诊疗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2.深化教学改革是实施中药实训教学的基础
临床中药学在课程设置上是以理论授课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因此从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时的安排上,对于临床技能的训练环节和方法,未做明确的规定和规范的指导。
而随着高等中医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中医院校针对以往中药学教学侧重于理论讲解,实践环节比较薄弱的情况,进行了大
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1 探究教学模式
如分段式教学模式是将中药学分为基础中药学的教学阶段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阶段。
前段重在讲授中药学的三基内容;后段重在介绍以中药临床效用为核心的名医名家用药经验和现代中药临床药效,安排在临床课学习后进行教学,无疑有利于学生对药物功用的认识逐步深化,加强了理论和临床实际的结合。
2.2 凝练课程特色
如在教学中进行中药饮片的辨认,丰富直观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直观形象的中药之性状来加深对中药性能功用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从而提高辨证选药的准确性。
“形象教学”集中反映中药学课程特点,成为临床中药学课程建设中实践性教学的特色之一。
2.3 改革教学方法
在理论性教学中采用案例式、互动式、讨论式、自主式以及对比鉴别、图表解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临床中药学更多的是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在课件中辅以植物图谱和饮片图谱,认知中药饮片实物标本,以直观教学为切入点,加强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运用。
2.4 强化实践环节
各院校充分发挥了地区中药资源优势和教师的专业特长,如在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组织学生上山采药认药、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教学活动;或辅以中药药理实验教学,验证所学知识;或营造学习氛围,在教室中设立中药标本园地,激发学生对中药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上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为实施中药实训教学奠定了基础。
3.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是搞好中药实训教学的关键
中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学科的融会贯通,综合训练,包括了中医基本功和基本技能。
中医基本功是指有关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内容的记忆与运用;中医基本技能是指在临证时应具有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技术以及对病情的分析、推测、综合、判断等思维能力。
中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是中医基本功的主要内容,而临床辨证用药能力是中医诊疗技能之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为了加强中医大学生中医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天津中医药大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于2004年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在中医、针灸专业四年级学生和七年制学生中首次开设了中医实训课程,涵盖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针灸、推拿等多门课程,临床中药学实训课是其系列课程之一。
中医实训课将各门中医类课程散在的实践教学活动升华为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实训课程板块,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上统筹安排,临床中药学实训教学从中得到了保证。
临床中药实训课为学生搭建起了由中药学理论学习到临床用药实践间的知识桥梁。
在实训阶段将中药饮片辨认作为切入点,利用学校实训中心及中药标本馆的条件,学生以5~6人分组形式,在教师的组织下,以自编中药实训教材《常用中药饮片辨认要点》为指导,对中药常用正品饮片进行认知、辨识,同时围绕
中药在临床上最常用、最实用的基本知识和用药技能进行训练,并适当补充临床处方用药和调剂用名等知识。
通过实训,使学生既重温了记忆中的中药理论知识,掌握认药方法,又对临床常用药物加深了药物性状形象直观的认识,从而强化了对药物性能的记忆、理解,加强了对配伍用药、病证用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辨证用药的坚实基础。
4.完善教学环节和过程是提高中药实训教学质量的保证
由于临床中药学理论课多设在大一第二学期至大二第一学期,是中基——中诊——中药的单程纵向的基础课衔接的学习模式,这个阶段的学生中医基础及中医诊断知识朦胧而薄弱,尚无临床实践,学习中药多死记硬背,缺乏对药物功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中药实训教学与其理论教学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学起点不同:实训阶段临床各课程基本学完,知识已具有综合性,教学起点高。
②学习阶段不同:实训教学在毕业实习前进行,学生已有明显的职业取向和岗位意识。
③思维过程不同:此时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中医辨证思维过程。
辨证用药思维过程是相对于按部就班学习中药知识阶段的逆向思维过程。
④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已经系统全面学习了临床中药学知识,在实训阶段应突出核心知识,适当取舍,避免泛泛的理论重复。
⑤教学方法不同:采取实物认药、病证选药、模拟处方等操作性的临床用药训练,更加注重在应用层面上的温故知新。
根据以上特点,要提高中药实训教学质量,尚需完善以下教学环节和过程:
1.明确目的,制定大纲根据临床中药学实训目的制定实训教学大纲,编写实训指导,同时也将其作为步入临床实习的知识技能起点。
2.编写教材,规范内容目前在张伯礼院士的倡导下,创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临床实训》系列教材,临床中药学是其中分册之一,将对临床中药实训内容提出基本要求。
3.开设课程,安排学时调整教学计划,精简理论课授课时间,以保证实训课程具有独立的教学空间。
4.凝练重点,掌握三基应以问题式教学法为主,以临床病证用药为诱导问题,采用归纳、提炼、对比鉴别等具体方法,凝练重点内容,加强对知识重点的熟记和理解,做到综合性“温故”和提高性“知新”,突出中医思维能力的训练。
5.强化技能,延伸应用紧密联系中医临床各科的临床实际,加强按临床用药规律横向分类的辨证选药和配伍用药的训练;进行实物认药训练,提高辨识中药饮片的能力,进而加深对药物性能的正确理解和准确应用。
6.拓展知识,适应临床适当补充中药调剂、处方应付、毒剧药物的管理及急症用药等方面的知识以切合临床实用。
7.加强考核,注重实效中药实训考核内容应包括饮片实物辨认、基本知识、病证选药三个板块,考核方法可采取题卡随机抽签等多种形式,实训考核合格后,实行临床实习准入制度。
总之,临床中药实训是相对独立的阶段化训练,同时也是中医大学生临床技能系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临床中药学知识在中医理、法、方、药临床诊疗全过程中的衔接作用。
通过实训进一步提高学生用
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以更好更快地适应中医临床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