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简答题

马克思简答题

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内容。

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内涵:第一,思维、精神和自然界、现实世界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第二,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第三,怎样达到、怎样实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3.如何理解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在时间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人类的社会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4.简述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物质世界提供原材料,就不可能有反映者的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歪曲的反映。

由此可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宣扬意识不依赖人脑和物质世界,是极其错误的。

作用: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1.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2.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指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5. 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矛盾性的同一性、斗争性的内涵、两者的关系,如何推动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2方面:(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相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

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和无条件、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它要求人们在考察一切矛盾的事物和现象时,既要研究矛盾双方是怎样同一又怎样斗争的,又要学会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6、简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或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b.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7.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掌握这一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8.简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关系:1.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 同时两者相互渗透。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着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⑴要坚持适度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⑵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⑶要重视量的积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9.简述辩证否定的内容及方法论意义。

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0. 简述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11.谈谈你对“抓住重点”就是一点论,“二者兼顾”就是均衡论的理解。

抓住重点是指在考察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同时承认非重点的存在,并非一点论。

二者兼顾是指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有重点的兼顾,并非均衡论。

1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

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1.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2.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 3.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1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14.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基础,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二者都是错误的。

意义:⑴、首先,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此对它的科学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⑵、其次,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绝对主义的表现。

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唯心主义的诡辩论。

15. 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原因: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

其次,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

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