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字经)《三字经》里的故事

(三字经)《三字经》里的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
【黄香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孔子相师】
有一天,七岁的项
孔子心想,这小孩聪明,我倒要考考他,便问: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短?什么天长?什么树没有枝儿?什么城里没有官儿?什么人有名没有字儿?
孔子听完,暗暗吃惊项
孔子回答:鹅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雁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树心坚实。

孔子知道项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
【李泌赋棋】
李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开元十六年(728),刚刚七岁的李泌就能为文赋诗,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人宫中,而此时的李泌就以非凡的
【赵普夜读】
一个人即使已经当了大官,功成名就了,仍然要勤学不懈,「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也就是要做到今人所说的「在职进修」,进一步追求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学问。

不是为了晋升,而是为了工作能够顺利的推展,对老百姓更有利益。

下面就举赵普的故事来说明:
赵中令是指宋朝的赵普,他做到了掌理皇帝文书的中书令这个大官,白天处理国政,晚上仍然不忘读论语。

古人读书,有些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考中进士,求得一官半职,而赵普已经做了那么大的官了,为什么还要读论语呢?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因为有国家大事,要和赵普商量,因此驾临赵普家中。

看见赵普正在读论语,太祖很讶异的说:「论语小时候就读过了,为什么现在还读它呢?」
赵普回答说:「论语中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以前我以半部论语助您平天下,现在以另外半部论语助您安天下。


由此可知论语是一本最为简要精粹,不可多读的好书,一个平民百姓读了可以修养身心,成为正人君子;官吏读了可以仁政治国,成为忠臣良相。

这个故事主要是告诉我们,一个大官尚且如此虚心好学,何况我们普通人,怎能不更加勤学呢?
【温舒抄书】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
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孙敬悬梁】
西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

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

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
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

车胤立志苦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

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书,见到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象许多小灯在夜空中闪动,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萤火虫,把他们装在一个绢做的口袋里,萤光就照射出来。

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夜以继日地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

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庸映雪】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

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

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

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

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

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

孙康
【买臣负薪】
朱买臣是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家境贫苦,靠上山砍柴薪卖钱度日。

但他安于贫困,痴心读书,坚持不懈。

每日砍柴,置书树下而读;负薪(担着柴)回家时,就将书置于担头边走边读。

他的妻子耐不住他负薪读书、自得其乐的穷酸相,离他改嫁。

50岁那年,经同乡严助的推荐,朱买臣进京在汉武帝面前“说春秋,言楚词”,如此这般他将自己历年负薪苦读积累的学问抖露出来,当场博得武帝龙颜大悦,拜为中大夫。

稍后,朱买臣又官迁会稽太守。

朱买臣“采
【李密挂角】
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
【梁
相传宋人梁
凡是读过《
虽然《三字经》中“梁
【祖莹呤诗】
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

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的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

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当时中书博士的张天龙在讲解《尚书》,把其中的内容都讲解了。

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老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催促着讲课十分急切,他于是就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就去听课了。

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在前面行礼,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

祖莹讲完了以后,孝怡感到十分诧异,对渊博的学士们说了这件事,所有的学士都很惊讶。

后来,高祖听说了这件事,召见祖莹,让他背诵五经里的文章
【文姬辩琴】
【道韫咏絮】
谢道韫(约376年前后在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

东晋女诗人。

东晋后期打败
【苏
有一天,苏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