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情教育随想

爱情教育随想

爱情教育随想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是中学生心中最纯洁最美丽的花朵,是一首永远回响在中学生内心的最动听的歌曲。

正确健康的爱情观能激励人奋进,错误变态的爱情观足以毁掉一个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怎样才能把这朵圣洁娇嫩的花朵培养得更绚丽和夺目呢?这就需要园丁顺其势随其性地进行扶持和修剪,使他们走上一条真爱的宽阔的人生之路。

对于爱情教育,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发表我的浅见。

一、爱情教育的现状
在很多的课堂上,只要书本上出现“爱”“爱情”等词语时,老师们总会遮遮掩掩,尽量绕过,更不用说谈及爱情之类的话题了。

其实,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不同于儿童期而又有异于成人期的独特时期,此时学生很自然会对异性产生一种纯洁而又朦胧的感情,他们渴望和异性朋友交往,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难免对这个敏感话题产生好奇。

加之现实生活中电视、网络等有关“爱情”内容的熏陶,老师、家长的禁压不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使中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出现普遍化、低龄化、公开化的趋势,“早恋”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再加上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这个美好词语的好奇和遐想,悄悄地看言情小说,迷恋于伤感的爱情歌曲,在性生理慢慢成熟的作用下,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

而在学校和家庭看来,学生任何有关这方面的言语和举动都会引起老师
和父母的过分担心,多数会遭到粗暴和简单的制止。

这种错误的压抑教育,给正在发育的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中学生中开展爱情教育呢?
二、探讨中学生爱情教育的方法
1.以教材为突破口,带领学生理解爱情
教材是教育最好的载体,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教材,揣摩教材,因势利导,对学生加强教育。

特别是我们现在的新教材,它讲究人文性,倡导以人为本。

我们可以通过读李商隐的《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千古名句来体会对感情的坚贞执著,对事业的人生追求;通过《诗经》中爱情诗的教学,让学生明白爱是一种责任,不仅是对对方的责任,也是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讲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应让学生明白:爱是纯洁的,是不容亵渎的,更是不容买卖的;学习《麦琪的礼物》则让学生知道,要尊重别人的爱,要学会去爱别人,爱是至高无上的,世界因为有爱而美丽;而诵读舒婷的《致橡树》则启发学生从中悟出这样的道理:应反对爱情里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要追求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心心相印的爱情。

事实上,爱情和生命是文学最重要的主题。

这样的中学语文教材,带来的实际上就是“做人”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是追求“善、美”的教育。

这样的渗透着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的教育,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解决有关“做人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最重要的人文教育手段,对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冷静处理学生的早恋现象
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首先要了解中学生爱情的特点。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学生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与发育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及体内荷尔蒙的影响,他们对异性的好感和好奇心明显增强,这是一种健康而正常的现象。

学校与家庭承担的就是积极启发、引导这种情感健康发展的责任。

学校和家庭如果在这个方面闪烁其词,压制孩子的情感发育,必然会增强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以及对大人的不信任感。

这种对异性爱恋的感情一旦萌发,常常会遭到家长和老师的严厉的责难,甚至是粗暴的打击。

孩子的稚嫩的情感往往在这时蒙受伤害,记忆中会留下难以抹去的污点,严重的还可能造成性格的扭曲,人格的变异。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常会碰到一些甚为棘手且近年来不断升温的难处理事件,其中之一就是中学生的“早恋”。

如果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制止,对当事学生大加指责,并逼迫学生写所谓的保证不再谈恋爱的检讨书,或者通知家长,一起合力上“思想教育课”,这样不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我们应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让学生心服而绝非口服。

综上所述,对于中学生的情感困惑,不应该假如采取掩耳盗铃、漠然置之,甚至蔑视和打压的态度,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这神圣美好的爱情之花,我们的任务是让这朵花在学生的心中开得更美更灿烂。

爱情教育,应该是一曲永远回响在中学生心灵天空的优美旋律,
试想,当学生心灵的天空回响着爱情教育那优美的旋律时,可以说,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他们追求未来幸福的曙光,恰恰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源市湄江镇大江口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