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释题: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
文明时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三大人种的形成;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形成及其特点;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等基本史实,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教材内容并搜集相关资料,简单了解与人类起源有关的知识;通过图片,掌握人种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的劳动不仅改造了世界,而且创造了人类本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学重点:南方古猿、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原因
课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
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
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
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
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
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起源
1、时间:距今约三四百万年
2、发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法国科学家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发现了约三百万年前一具年轻女性遗骨化石,取名“露茜”,归类为南方古猿。
3、根据: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进化过程中的第一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4、人类的进化: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
“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
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大约起源于三百多万年前非洲的南方古猿。
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
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
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
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探究: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二、三大人种的形成及其差异
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
提问: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
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第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讨论:“西方国家某些人认为白种人起源于智人,而有色人种起源于古猿和猿人;白色人种是天然的优等民族,而有色人种是天然的劣等民族。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的自然条件长期影响的结果,与人的体质和智力发展无关。
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
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
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三、氏族社会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族内群婚到族外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讨论:氏族社会产生有什么作用?(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害,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
氏族指
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
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有何特点?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
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
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
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
所以最先出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有何特点?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的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结合课文讲的该亚的故事,以加深印象。
归纳:①妇女地位: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起主要作用,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②婚姻制度:实行群婚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③财产分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④氏族成员之间关系平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问: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
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让学生讲解厄瑞斯忒的故事,以加深了解。
归纳:父系氏族男子地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活动,男子在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婚姻制度:婚姻关系相对稳定,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财产分配:父系氏族初期财产公有,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
比较: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区别。
3、氏族解体
基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家庭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最早的奴隶主:家族长和氏族首领;最早的奴隶:战俘。
阶级社会出现: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出现了。
【本课小结】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剩余产品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发展。
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
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
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即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个体劳动发展——私有制产生,奴隶制度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出现
【板书设计】
一、人类的起源——非洲的南方古猿
二、人种的形成
1、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
2、造成人种差异的主要因素
三、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形成原因特点该亚的故事
2、父系氏族社会:形成原因特点厄瑞斯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