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
《父母的心》《养母》(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这样安排的妙处。
2.学习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主题的写法。
3.体会母亲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母对孩子伟大的爱。
2.理清事件,体味“养”的含义,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爱无言”,朱自清的父亲留给人们一个“深青布棉袍,黑布大马褂的背影”,梁晓声的母亲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位自尊、顽强,爱子至深的感到,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带给我们的《父母的心》。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释义
濑()户褴褛()( ) 酬()谢不妥()禁()不住
褴褛:
失魂落魄:
如数奉还:
酬谢;
2.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出生在大阪。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1、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
2、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
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4、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
5、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四、合作探究
1.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不能。
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
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
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
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2.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3.小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
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
正如俗话所说:手心是肉,手背是肉。
五.拓展延伸
1.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人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一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2.“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
爱,它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仿写句子。
父爱是铺路石,伴随我们一生,无怨无悔;母爱是阳光,照耀我们一生,无忧无虑。
父母的爱是大海里的启明星,永远为儿女照亮前方。
六.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第二课时
一.设境导入
同学们,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们已经上了三篇有关父爱,母爱的文章,同学们还能回忆一下吗?(同学们一起回忆《背影》,《慈母情深》及《父母的心》的有关内容)好,不管是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还是子女对父母的感念,他们所表达的都是亲情,我们说亲情是人类感情中最崇高的部分,其中最博大,最无私的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很朴实,很实在,是朴素的,是自然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母爱的文章,这篇文章中的母亲不是作者的生母,而是位养母,可是表达的爱却不亚于生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检查预习
请同学们说说预习的生字生词情况。
学生汇报,教师补充:拮据
..(jié jǖ)煞费心机(shà)庇护(bì)唏溜(x ī)
三.自由朗读全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思考,讨论:想一想,作品中的养母有着怎样的性格,作者又是选取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小气:第一自然段中的“豆腐好像少了”,“杏子好像被人偷了”,“婶婶家的鸡进了菜园”,还有第四段中的找衣服,也是小气的表现,对客人的应付等。
2、对家人是大方和无私的:挨家挨户为我找衣服,好吃的自己不吃而是留给家人,对客人的应付实质上是对家人爱的付出,对养父和我的祷告等。
总结:通过对别人的小气和对家人的无私,表现了养母对家人尤其是对我深深的爱。
四.品读文中的细节,体会养母的亲情。
1、同学们抓住了养母的特点,而且都找出了文中典型的事例,这样,这位农村善良的,既可爱又小气的养母形象在我们的眼前逐渐清晰起来,她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深深的打动了我们。
同学们,让我们再读文章,看看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想一想,为什么?(做好阅读批注)
学生做批注交流,教师作点拨,补充:
(1)第五自然段,她那看着亲人吃饭的神态,这段传神的描写,把养母那种独特的爱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可以说到了不要自尊的程度!这段中的五个动词最形象:如“站”“看”“张合”“唏溜”“蹲”等。
养母的爱就是通过这几个动词表达出来的,就像《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爬月台时的那段描写中的“攀”“缩”“倾”等几个动词,把人物感人的形象很好的展现给我们。
(2)第十二自然段吃玉米轴,把好吃的留给家人,多好的一位母亲啊。
2、在课文中找出养母和一般的母亲,特别是和《慈母情深》中的母亲相比,有哪些显得特别不同?思考并做出批注。
点拨:《慈母情深》中的母亲她有着高贵的尊严,她自尊、不无高贵、不乏智慧;本文的养母身上却有许多缺点和毛病,她无私的爱是和狭隘联系在一起的。
同学们,养母身上集渺小和伟大,无私和自私于一身,但这相反相成,构成了这个母亲的伟大。
现在,让我们把5自然段再读一遍,细细体悟这位养母独特而深深的爱!
五.合作讨论,深入探究
分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文章的开篇写了养母的“小气”,结尾却说养母是个“纯粹的人”请同学们结合《养母》中有关“小气”的问题所发出的议论,联系《背影》,《慈母情深》中的父母的某些表现,谈谈你对“纯粹的人”的理解?
交流,指导:
1、在《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如不顾自己已经力不从心,还给儿子爬月台买桔子;《慈母情深》中,对我的无私的爱,如毫不犹豫的两次给我钱买书;因此,“纯粹的人”应该是一个非常关爱自己家人的人。
2、《背影》中对自己小气,如与脚夫讲价钱,为我拣座位等。
《慈母情深》中对自己小气,如为我讨回小人书,少一本也不行。
因此,我认为“纯粹的人”应该是一个不装腔作势,感情非常真实的人。
《慈母情深》中,对自己小气还有不让我给她买罐头。
因此,“纯粹的人”应该是一个在家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
归纳:
A、面对家庭,面对亲人,他(她)具有“毫不利己”之心,其实在这样的亲人、家庭范围内,也具有“专门利人”之心。
B、尽管他(她)们都有“小气”之类的缺点,但他(她)们是最称职、最本色的父母,乃至是家庭中最具有牺牲精神的家庭主妇,每个家庭都因此而有着最真切的幸福。
因此,他们(她们)“纯粹”在为父母的本色,也就是做人的本色上。
六.延伸交流
这篇文章的母亲不是作者的亲生母亲,而是一位养母,可表达的爱却不亚于生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过如文中所述的故事吗?或者你和自己的妈妈之间的故事又是什么样的呢?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再给大家说说,好吗?
七.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将课堂上交流的故事写成一篇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因为大多都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大多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地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而且二篇又是特定的年代、特定的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对于现在生活富裕的独生子女来说,可能对故事中父母被逼无奈的做法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因此在讲课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感受,加强渲染感情的力度,理解父母的爱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