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陌上桑》主题

浅谈《陌上桑》主题

对于《陌上桑》中主题的一些看法
【摘要】《陌上桑》是乐府诗里的名篇,对于《陌上桑》主题的研究也是经久不衰,前人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
点,通过对于《陌上桑》的阅读,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一个女子
争取爱情自由,不为权贵是从的主题。

【关键字】陌上桑主题爱情自由
一《陌上桑》主题研究简单回顾
先人吴兢在其《乐府古题要解》中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旧说邯郸女子秦姓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

仁后为赵五家令。

罗敷出采桑陌上,赵五登台见而悦之,置酒欲夺焉。

罗敷善弹筝,作《陌上桑》以自明,不从。

案其歌词,称罗敷采桑陌上,为使君所邀,罗敷盛夸其夫为侍中郎以拒之,与旧说不同。

若晋陆士衡“扶桑升朝晖”等,但歌佳人好会,与古调始同而末异。

《陌上桑》的主题研究也是近现代学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学者思想的受限,和学者个人修养等因素的影响,《陌上桑》的主题也几经周折,但成果且很丰富。

对于《陌上桑》主题的提炼,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抗争说。

此说以游国恩先生为代表,认为《陌上桑》主要反映了采桑女罗敷反抗恶势力的斗争。

2 揭露歌颂说。

北师大《简明中国文学史》中认为《陌上桑》“通过一个美丽女子(罗敷)被太守调戏的故事,揭露了上层官吏的无耻,歌颂了平民女子的勇敢与坚贞”。

3 理想说。

80年代桑建中在《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别议———兼谈<陌上桑>的主题》中提出理想说,认为《陌上桑》“主题是在描写罗敷的美。

歌颂其优良品质,表现了劳动人民美好的理想与愿望”[1]。

4 道德爱情说。

此说兴起于30年代,郑宾于先生认为“《陌上桑》是一首写爱情的叙事诗,一方面表现出一般男子对女子倾向的心理,一面又表现出女子对她丈夫始终保持贞洁的态度”。

后又分出两支,一支侧重道德,如赵敏俐先生在其著作《汉乐府<陌上桑>新探》认为《陌上桑》表现了“汉代妇女的道德观念”[2];一支侧重爱情,以孙玉生先生为代表,认为“罗敷的性格只能是:对爱情的坚贞与专一”[3]。

5 觉醒说。

此种观点以蔡鸿恩先生为代表,蔡鸿恩先生在其《使君即夫婿、谐谑见情趣———<陌上桑>别解》中认为“《陌上桑》的意义在于表现了正好处在觉醒过程中的女性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坚持独立人格,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民主意识” [4]。

涂殷康先生也赞成这种观点。

6 “审美理想”说。

这一观点由林健先生提出,林健先生从审美价值出发对《陌上桑》的主题进行提炼,认为罗敷是特定时代人们审美理想的代表。

二对于《陌上桑》主题的一些看法
自父系社会建立以来,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渐渐沦为男权的附庸,汉武帝时期,“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被确定为中国文化的官方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思想发展的里程碑,从此儒学渐渐失去了他早期的某些特色,而渐渐沦为皇权的附庸,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思想工具。

董仲舒利用阴阳家的神学观,把“天人合一”的学说和荀子的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来论证“三纲五常”出于天,以说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关系是天意,是不可改变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封建礼教成为束缚女性的绳索,从此女子的独立性逐渐丧失,而沦为男权的附庸。

[5]
《陌上桑》的秦罗敷与《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在性格塑造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执著地追求仪态与人格自尊之美。

兰芝从小学习女红,具有良好的素养和品德,但辛勤劳动,换来的是焦母的故意挑剔与刁难。

面对封建礼教的压迫,兰芝没有屈服,有理有节,与仲卿告别,表现出坚强的性格,最后为了坚贞的爱情,不惜以死抗争,表现了封建时代有文化素养的女性追求人格自尊的挣扎与呐喊。

而《陌上桑》的女主人公罗敷,同样是一个有着良好文化素养的女性,诗篇铺采了罗敷的仪态风度之美,而妙拒太守,更是表现了罗敷追求人格独立,不向强权屈服的高贵品格。

[6]《陌上桑》中,使君“缱吏往”,问罗敷“宁可共载不?”使君出于对罗敷容貌的爱慕而想将罗敷收入房中,面对男权的邀请,罗敷是坚持自己人格的独立,巧妙的将使君骂了一顿,维护了自己为人妻的贞洁,也表达了对于权贵的不满。

罗敷拒绝使君的方式是“夸夫”,盛赞自己的夫婿以反衬使君在罗敷眼中的渺小,表现了罗敷的机智。

“罗敷智退使君”成为一段佳话,但也反映了,女性在面对强权的无奈,强权已经充斥了人民的生活之中,人民无力回避,面对强权,人民无法选择,只有以强权来压制强权,女性在社会中没有话语权,不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选择与自己相伴的人,表达自己对于自己婚姻,生活的意见,而只能“从父”“从夫”,成为男权的附属品。

面对强权,罗敷有坚决抵抗的一面,也有依赖的一面,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唯权是尊,扼杀女性自由的一面。

《陌上桑》中,罗敷夸夫,智退使君,罗敷的丈夫是否存在也值得一说,如若其父真如罗敷说的那样,那么罗敷就不需要反对强权了,因为她本身就属于社会上层,是社会中掌握权力的那一部分。

我认为是不存在的,
文中说罗敷夫婿“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罗敷的夫婿已经40多岁了,而罗敷才“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依罗敷的性格怎么会嫁给一个位高权重的老头子呢,如果真有其人,老夫娇妻,罗敷的夫婿有怎么会舍得让自己的娇妻在下地干活呢。

其次,这么高的官职,使君又怎么会不知道,而傻乎乎的去调戏罗敷,难道他就不怕自己的乌纱帽不保吗。

再来看当时在场的其他人的反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看周围人的反应,好像并没有那种敬畏的感觉,完全就和对待平民老百姓一个样,也没有对罗敷亲自下地干活感到奇怪。

因此,罗敷权贵的夫婿只是罗敷编造的回拒使君的理由,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在学者们的研究中,历来对使君多有微词,把使君看成统治阶级的象征,把使君的所作所为当做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代表,认为使君依靠自己的权利调戏罗敷。

文中,使君到乡间视察,劝课农桑,采花不是主要目的。

使君看见罗敷的美貌,深深为其所吸引,遂遣吏往,问罗敷是谁家姝,年几何,宁可共载不。

使君并没有粗暴的对待罗敷,并没有强抢民女,而是征求罗敷的意见,而罗敷未免反映太过激动了,这可能与罗敷眼中平常所见到的事情有关,因为一旦自己遇到这种事,本能的反应就是保护自己,罗敷直接将使君骂了一顿“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从道德上拒绝了使君的请求。

如果,使君真是一个依靠权力为所欲为的人,那他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权利将罗敷抢到手,而使君并没有这么做,他听了罗敷的话也就知趣的走了。

在封建时代,权贵通知阶级有三妻四妾是正常的事,周代一夫一妻制出现,到了汉代,一夫一妻在平民百姓中是最普遍的婚姻形式,但少数有钱人也有一夫多妻的现象。

特别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多妻家庭还是相当普遍的,是当时的法律所允许的,且为时人所接受。

《汉书·史丹传》:汉初丞相张苍“妻妾以百数”。

《汉书·史丹传》成帝时左将史丹“后房妻妾数十八”。

《汉书·武五子传》:昌邑王刘贺被废除后,身边还有“妻妾十六人”。

[7]由此可见,两汉时期,权贵男子广娶妻妾是正常的事,且是法律允许的。

再从当时妻妾的名谓看,正妻或称“妻”,或称“妇”正妻之外则有“外妇”……。

[8]由此可见,“使君”即使有妇,他追求罗敷在当时也是合理合法的,是无可非议的,并非荒淫无耻之行为,因此“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者”说是很值得商衢的。

罗敷拒绝使君,我认为是使君不符合她的要求,她反对这种封建社会“三妻四妾”的制度,他追求的是“一夫一妻”,是一段两个人之间的爱情,罗敷并不希望有那么多人和她分享丈夫,如果让她在权归生活和她爱的人之间做一个选择,我想凭借着她对爱情的执着,一定会选择一个她喜欢的人结为夫妻。

【参考文献】
[1] 桑建中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别议———兼谈《陌上桑》
的主题山西师大学报,1986,(3)
[2] 赵敏俐汉乐府《陌上桑》新探江西社会科学1987,(3)
[3] 孙玉生《陌上桑》中罗敷形象性格辨证牡丹江师院学报,1996,(1)
[4] 蔡鸿恩.使君即夫婿、谐谑见情趣———《陌上桑》别解思茅师
专学报,1990,(2)
[5]阎明怒礼教与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评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
(2)
[6]张英基牟维和从汉魏思想的流变看《陌上桑》的主题性——对
《陌上桑》文本的重新解读淄博学院学报,2002(6)
[7]顾鉴塘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商务印书馆,1996..
[8] 石潭两汉妻妾名谓略考中国史研究,198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