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高考经验交流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王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向大家汇报工作、交流思想的机会。
过去的一年,在区、市教研室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我们学校的语文高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天,我受王老师指派,代表X中20XX级高三语文备课组,把我们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今天我将围绕“阅读、考纲、细节、写作、互助”五个关键词向大家汇报。
强化阅读,科学备考
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我相信这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
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却把语文肢解,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语文知识点的迷宫,学生被琐碎冗杂的知识吓倒,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导致语文教学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学生课上没精神,课下没精力;作业最后做,作业应付做。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从高一就开始强化学生的阅读。
通过阅读,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阅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感觉。
为此,我们备课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 课前阅读引领。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强调阅读教学的渗透。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将自己读到的、备课组推荐的好文章及时通过多媒体向
同学展示,并引领学生共同分析鉴赏,学习借鉴。
有的班级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相互提供书籍在班级内流转。
通过这样的举措,实现了学生想读书,有书读的教学效果。
2.集中美文展示
老师分工合作,每2周给学生印发一期《文摘》,里面文章涉及时文、美文,涉及到学生的优秀周记和考场作文等。
通过材料印发,让学生充分利用,让学生揣摩语言的精妙,思路的巧妙。
高中三年,我们基本实现了“早上诵读要出声,晚上摘抄要成段”的教学要求。
3.定向阅读补充
我们通过对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的研读,发现优秀作文一个突出特点是“引用多、引用新”。
而且他们的引用倾向于国学经典和西方哲言。
于是在高三下学期教学中,根据对高考趋势的把握,暗合写作主题,给学生定向提供阅读材料,并向学生进行解读,让学生进行积累。
内容涉及到《菜根谭》《围炉夜话》《颜氏家训》等传统书籍。
并且将知识点分解,如在课前结合《国学诵读》识记背诵,如在《文摘》页眉处补充拓展,通过“化整为零”让学生时时目见耳闻,时时心记口诵。
4.材料价值深挖
在高三教学中,很多学生因时间紧,阅读课外材料很难有时间与精力的保证。
这时,我们引导学生深挖手头材料的阅读价值。
这样就可以减少额外精力与时间的投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我重点做的就是引领学生挖掘试卷上文本材料的阅读价值。
在课堂中,不再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