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春期家长与孩子的矛盾演讲稿

青春期家长与孩子的矛盾演讲稿

篇一:青春期家长会讲座演讲稿青春期家长会讲座演讲稿各位家长,今天的家长课堂我们谈谈青春期的问题。

子女到了青春期,家长会发现她们很明显的变化,情绪越来越敏感,自主意识也开始增强。

在这里我们来谈一下很多家长都比较关心的话题,“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的问题。

一、青少年太听话,不是优点。

先看两个来自广东省的例子:聪明漂亮、学习不错、家境优裕、备受父母的宠爱、在学校很有人缘??但是,尽管有这些让同龄人羡慕的条件,刚过16岁生日的阿琼还是家中从8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珠海平沙的一名初三女生刘某某也在家中割腕自杀。

并且,和阿琼一样,刘某某仿佛也没有明显的自杀的理由。

很多家长会认为,女孩子十几岁,这个年龄是无忧无虑的、整天傻开心的年龄,但没想到她会有那么多的愁?”那么我们先来看看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容易忧愁、敏感和抑郁。

而青春期是注定要叛逆的。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对矛盾的心理冲突:脱离对父母等亲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前者意味着丧失,是辞旧;后者意味着获得,是迎新。

在这对矛盾当中,如果后者占据了主要地位,那么尽管不断地有莫名的忧伤袭来,我们仍然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整体上是积极的、阳光的。

相反,如果前者占据了主要地位,抑郁情绪就会成为我们的主导情绪。

但问题是,我们的文化中,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

“我们的文化,喜欢好孩子。

经典的好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依赖老师。

这样一来,这个孩子的独立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他会觉得自己不是为自己而活,于是就缺乏动力。

他可能会出色地完成老师和家长交给他的任务,但他却表现得比较麻木,对很多事情都缺乏欲望和追求,这也是抑郁的一种体现。

”“爸妈说我应该做??,如果调查中学生平常爱说的话,其中说得最多的句式是“爸妈要我做??”而相当地缺乏“我想(要)??”这样的句式,比较典型的句式是“如果不是为了爸妈,我早不想。

了”。

对此,我的理解是,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们是在为父母而活,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

如果他们是“坏孩子”,他们就会走上叛逆之路,不理会父母的压力,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让他们向东,他们非向西。

这种“叛逆”,其实是青少年在争取自己的独立空间,试图成为他自己。

“好孩子”易有两个恶果这样看来,好孩子似乎比坏孩子更可取。

但其实,从十二三岁开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结束,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二个“叛逆期”(第一个是2 3岁)。

正常情况下,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表现出较强烈的叛逆来,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都要自己来。

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以正常的速度走完这个叛逆期之后,他们在18岁左右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他们开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也意味着他们终于基本成了一个成年人了。

有了这个“自我”,他们就会有较强烈的欲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从而不需要监督也能有很强的动机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标。

然而,那些过于好的“好孩子”,他们的父母控制欲望太强,一直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安排来学习和生活,而根本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甚至严格抑制孩子的“叛逆”。

这样的话,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没有一个正常的“叛逆期”。

这会造成两个恶果:1.叛逆期推迟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主人公就是典型的叛逆期推迟。

他到了大学才出现了强烈的叛逆心,故意和父母、老师对着干,故意不认真学习。

而另一个经典的案例是,一位男士,到了36岁才开始他的叛逆期。

他离了婚,因为婚姻是父母安排的。

他辞去工作,因为工作是父母安排的。

最后,他很理智地对父母说:“我已经36岁了,这之前的前半生,我完全是为你们活着,什么都听你们的,但后半生,我想为自己而活,我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请你们理解我,不要再控制我。

”2.缺乏生命力太好的“好孩子”,会有一种通病:缺乏激情。

因为,他们努力学习也罢,努力工作也罢,都不是发自自己内心,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

这种刻意的努力,是一种强迫性的努力。

父母要督促他们,他们也要经常督促自己,才能继续努力下去。

但是,他们仿佛对努力来的结果,譬如好成绩等奖赏没有什么热情,他们的口头禅是“没所谓”,仿佛是什么都可以失去,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他们兴奋。

阿琼在遗书的一开始写道:“我不快乐,一直以来也不快乐,我似乎觉得缺了点什么,但我说不出是什么,那使我不安和痛苦。

”她的“缺了点什么”,可能就是生命激情。

她在家很听话,在学校和同学的关系看上去很好,她哥哥说她“什么事都能自己搞定”。

这看上去很好,很容易让家人以她为傲。

但同时,她对什么都不在乎,也没什么兴趣和爱好,一直都有点冷冷的样子。

这种感觉积攒下来,最终让她对活着彻底失去了欲望和动力。

因此,在这里我们希望父母能做到的几点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就会减轻。

如果父母不尊重,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反而容易变得更强。

第二,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

在正常情况下,不必太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

青春期是一个心理变化非常剧烈的阶段,因为他什么都想尝试,今天是这种心理状态,明天可能就变成另一种样子了,做父母的不必太为孩子偶然出现的异常行为而焦虑。

第三,青春期之前,一般说来,父母是孩子心中无所不能的“神”,孩子们普遍对父母有一定的崇拜心理,这种心理让他们依赖父母。

但进入青春期后,这种崇拜心理一般会消失大半,孩子们会重新崇拜新的偶像,譬如明星人物、政治家、科学家等。

这种心理的转变,会让孩子们变得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大大下降,父母应做好这种思想准备,明白孩子这种心理转变背后的积极意义。

第四,不要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强烈叛逆行为———譬如和父母对着干、早恋等大动干戈,要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适当反思是不是对孩子控制得太厉害了。

一般说来,强烈的叛逆行为是对父母强烈的控制欲望的一种反击,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控制适当变弱,孩子们的叛逆程度也会自然而然地下降。

第五,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要再把“乖”“很听话”还当作优点来看。

相反,做父母的应该感觉到焦虑和担忧,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独立的世界,减少他的依赖心理。

第六,谨防孩子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

如果孩子比较叛逆,这恰恰说明他一般会有较强的活力,不太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

相反,如果孩子非常听话,那父母倒是应该有所担忧。

评定孩子是否陷入抑郁症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三少”,即话少、行动少、情绪少。

像阿琼,在家中很少说话,暑假很少出门,情绪一直很低落,已经明显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了。

最后,我们希望家长能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即便对专业人士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曾有一个德国心理学家说,当处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时,能有20%的成功率就很不错了。

所以各位家长也不需要太强求或太自责。

篇二:讲稿:家长怎样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怎样对待青春期的孩子临朐县冶源初中李秀国各位家长: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的到来,因为我们可以一起静下心来,一起探讨如何对待青春期的孩子这一话题。

从家庭角度看,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欢乐的家庭氛围。

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1 不要整天盯着孩子在干什么,家长应换位思考有的家长整天盯着孩子,希望孩子24小时都在学习,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但把教育变成一种监视、“督学”就不好了。

有的家长就是双休日不在家,也要打个电话问一问,看孩子是不是在家学习。

有的家长拆看孩子信件,翻看孩子日记,监视孩子电话。

我们换位思考,如果你背后总有一双眼睛盯着你,你会是什么感觉?那是一种非常不舒服的感觉,很容易使孩子加重逆反心理,严重时,会导致学习上的情绪对立。

父母要用关心、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

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尊重孩子的人格特点。

2 当父母在批评教育孩子时首先要想到孩子的感受批评孩子时,不要给予主观上的论断,让孩子自己去体验。

例如:孩子的脸弄脏了,你对孩子说:“你的脸很脏”,而不是说:“你是个脏孩子”。

孩子作业完成的很慢,边玩边写。

你应该说:“你的作业写的很慢”,而不是说:“你真笨,作业写的那么慢”。

批评孩子时,应该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在你批评孩子而孩子一言不发时,这时你可以说:“你是不是很生气?你是自己觉得做错了,还是认为爸爸妈妈不公平?”这里孩子对批评的感受很重要。

当你的孩子考试成绩很差时,你怎样批评孩子?首先要认同孩子当时的真实情感。

你可以告诉孩子:“你没考好,我知道你心理很不好受,我们心理也不好受。

”过后,再和孩子深入交谈。

不能让孩子感到我给爸爸妈妈丢脸了,爸爸妈妈不喜欢我。

应该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爸爸妈妈说我、批评我,但他们还是喜欢我、爱我的,要让孩子明白他们始终是安全的、被爱的。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接纳”。

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无条件地接纳你。

对孩子的批评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但批评要讲艺术性,不要动不动就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如果孩子真实感受到无论对错家长都会毫无条件地接纳他,他在学习上就会有更大的动力,他想努力是因为有你们的爱,而不是为取悦父母。

一个没有享受到真实被接纳乐趣的孩子,他们会一直生活在恐惧当中,既便成年之后。

3 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因为“火车晚点,不一定会误船”。

父母千万不能一窝蜂跟着大家走,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跟邻居孩子比,“你瞧人家二楼的小芳多聪明,总考全班第一名,你怎么就那么笨。

”在对比中讽刺孩子,这样只会增加亲子间的冲突,增加孩子的自卑心理。

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从外表看,人们之间没有太大差距,但从个人素质看会有很大不同。

我们总爱说:“别人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其实,有时他真的做不到。

最好的比法是让孩子自己和自己比,比自己的进步、成长、成熟。

从“多元智能理论”上讲,要乐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相信在他们身上一定潜藏着智慧的种子,用发掘金矿的眼光来观察,你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刺激,他就会显露、展现和发展起来。

家长要树立一个观念:“我的孩子是最优秀的。

”要关注孩子的特点及成长过程,而不是结果。

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热爱学习、心理健康、独立自主。

4 给孩子一个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就是把自己关注的问题告诉孩子,和孩子谈心、聊天、沟通,并真正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听听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在家庭中成为主角。

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一是孩子的意见值得参考,二是更重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到一种尊重、认可,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满足孩子的成人感,为孩子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意见、要求,家长不要不加思索的否定、一口拒绝,而应坐下来认真分析,充分了解孩子的看法,如果是错的,要指出错误的原因和导致的不良后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