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借鉴先进国家经验,提升贵州省属医学高校人文教育水平

借鉴先进国家经验,提升贵州省属医学高校人文教育水平

借鉴先进国家经验,提升贵州省属医学高校人文教育水平[摘要]医学模式的转变不仅展示医学技术的进步,同时还需要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提升医学道德。

要提高贵州省属高等医学教育和医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改革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加强人文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医科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贵州省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0027-02
现代医学不仅需要医学技术的进步,还要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展现医学道德的进步。

教育部、卫生部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简称标准),《标准》制订了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强调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密不可分。

现代医学教育起源于西方国家,欧美国家实行医学人文教育起步较早,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针对当前贵州省属医学高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提升贵州高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思考,旨在促进贵州省现代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转变。

一、国外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状况
(一)先进国家医学教育状况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各国纷纷对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
进行了改革。

我国医学教育与先进国家的差别,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先进国家医学教育学制长,为精英教育。

例如欧美等国医学院校入学条件是必须完成四年普通大学本科学业,并且取得学士学位。

此外,需要得到教授推荐和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尤其注重面试学生的知识度、心理成熟度和社区服务经历,每年平均招生100人左右,录取与报考比例为1∶20,[1]完成四年医学学业后授予博士学位。

其二,二段式教学模式。

不同于我国三段式教学,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实施二段式教育模式,即基础课、临床实习两阶段,临床课程在实习转科中讲授。

再者,我国不论学制长短,医学生接触病人晚,临床实习时间短,仅为一年左右。

而欧美、日本等国医学生从一、二学年就开始接触病人,临床实习时间长,重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教育理念。

其三,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西方国家重视学生发展潜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倡导自我学习和小组讨论课,教师作为指导者制订研究或讨论题目,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如美国医学院校小组讨论约260课时,约占总教学时数的17 %。

[2] 其四,教育体系完整,倡导终身学习。

先进国家注重构筑医学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倡导终身学习观念。

大学医学教育只是培养医生的基础阶段,学生毕业后还需经过医院为基地的医师培训、专科医
师培养。

法国医学生完成所有的医学培训,取得博士学位的平均年龄为37.5岁;美国培养一名专科医生需要11~16年。

(二)先进国家医科院校人文教育状况
欧美、日本等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率先将医学人文学科课程纳入教育体系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率,美国、德国达20 %~25 %,英国、日本达 10 %~15 %,而我国医学院校仅占7 %~8 %。

[3] 欧美国家将医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的学科确定为人文医学主干课程,有医患交流、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等。

人文课程穿插于教学的全过程,体现了纵向的连续性,尤其重视医患关系课程。

而我国医学人文课程过多注重各学科的独立性,教学内容上与医学联系和协调性不够紧密,缺乏将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密切联系的综合课程。

二、贵州省属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状况
(一)贵州省属医学高校教育状况
贵州省现有3所省属本科医学院校——遵义医学院、贵阳医学院和贵阳中医学院,均为独立医学建制。

与改革开放前比较,现在三所医学高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均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贵州省医学高校的课程设置是依据教育部和卫生部指导文件而制定的,与全国其他医学高校相似。

但基于贵州省情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医学高校主要以培养立足贵州、放眼全国、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目前,贵州省属各医学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各校加强了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建设,开设了文、史、哲、心理学、艺术类等人文社科课程,以及人文与医学交叉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等。

同时各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隐形课程的作用。

目前,贵州省医学高校人文课程体系建设已基本形成以思想政治课程为核心,医学伦理学等为主干,并结合文体艺术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与国内外先进医学高校比较,仍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改善和提高。

一是省属医学高校仅遵义医学院开设社会医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课程,其他高校开设不全。

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人文教育不足,难以得到保证。

二是人文课程学时数比以前明显增加,但仍以意识形态类课程为主,人文内涵明显不足。

医学人文课程的师资队伍有待完善,需充实临床教师任教。

再者,人文社科类的教学方法仍以大课灌注式教学为主,应大胆尝试和增加讨论式教学。

三、提升贵州省高等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建议
(一)医学教育宜采取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融通的教育理念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两类,即医学科学素质和医学人文素质。

医学科学素质包括医学科学知识和技能,医学人文素质是
指以人为本,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生的价值,关爱病人的医学人文精神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长期以来只重视医学科学素质教育,忽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对贵州省属某医学高校的调查显示,85% 的学生认为自身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欠缺或比较欠缺;77% 学生希望提高自己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92% 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看医学专业相关书籍、杂志,不重视人文知识。

[3]
医学背离人文精神将会迷失方向,导致医学功能的异化。

但是,缺乏医学专业本领将使关爱病人成为无源之水。

因此,医学教育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人文科学与医学科学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必须并重融通,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医生。

(二)进一步拓展隐性课程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我国五年制医学临床专业课程科目多、各科目的内容多,很难再有可利用的空间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

因此,适当减少课堂讲课学时,增加学生喜欢的多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课,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无疑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大力弘扬“医乃仁术”的优良传统
“医乃仁术”是我国传统医德的精华,堪称医生从业的道德准则,大力弘扬“医乃仁术”对医科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除了改革和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要提高全体教师对现代医学模式的认识,特别在学生临床实习期间,所有医护带教老师都要弘扬“医乃仁术”,注重医学生仁爱精神的教育,重视学生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把人文关怀贯穿于接诊、体检、治疗等诊疗的全过程,加强医科生人文精神培养。

(四)优化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及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社科讨论式教学
贵州医学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绝大多数没有医学背景,缺乏富有临床经验兼具人文底蕴的教师。

可聘任德艺双馨的老专家充实人文教师队伍,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并承担一小部分理论课,结合他们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发生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授课,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课程设置方面,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社会医学和医学哲学课程被国内专家公认为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各校需完善医学人文核心课程。

社科类课堂教学宜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适当增加讨论式教学。

(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国际竞争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必须视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教学中通过启发、互动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启蒙创新意识,是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
考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人文社科类教学可尝试专题实践或专题报告,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通过调查、查资料、撰写报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潜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涵锦,顾鸣敏.医学人文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08.
[2]宋迪,范晓晖.中美临床医学教育的比较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21-1122.
[3]朱健,康玉唐.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6(3):90-93.
[4]陈龙,田宗远,刘承亮.革命老区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思考[j].才智,2011,(1):327-328.
[责任编辑:刘凤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