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控PPT后思考题第九章1.污水的污染指标有哪三类?各类包括哪些指标?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指标。
(1)物理性:温度(水温升高使水中溶解氧减少且加速耗氧反应,从而导致水体缺氧或水质恶化)色度(色度是指废水所呈现的颜色深浅程度)嗅和味(嗅和味是判断水质优劣的感官指标之一)固体物质(固体污染物是指废水中在100℃时不能蒸发的所有物质,称为总固体,TS)。
(2)化学性:①有机物(需氧污染物主要是指废水中所含的能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有些是有毒的,但这类有机物大部分本身是无毒的;数量大、成分复杂,所以很难分别表示其含量;产生污染原因:是在其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a.BOD(特点准确反映污染的程度,但测定所需时间长,不利于指导实际生产和自动控制;且当废水中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时,测定结果误差较大)b.COD(测定速度快,但与实际污染的程度有差距;缺点:(1)代表水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2)的有机物降解主要靠生物降解作用,不能反映水中有机物在水中降解的实际情况)c.TOC和TOD(特点:测定速度快,但设备复杂且与BOD、COD之间无固定关系。
)d.油类污染物(一般是指比水轻能浮在水面上的液体物质,多指油类;不溶于水,进入水体后会在水面上形成薄膜,影响氧气的溶入,降低水中的溶解氧)e.酚类污染物/有机化学毒物(有机化学毒物大多是人工合成的有机物;①这类物质的种类最多,性质最复杂,②毒性大,③化学稳定性好,④大多数难被生物降解且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人体健康)②无机性指标:a.植物营养元素(植物和微生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并非有毒,主要是氮和磷。
①这种由营养物质过多产生的污染称做富营养化污染;②当大量营养物质进入水体时,会使藻类大量繁殖,水面上积聚大量的动物和植物,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出现叫赤潮,在湖泊中出现叫水华。
产生污染的原因:①当水中的生物大量死亡时会使水中的BOD值猛增,导致水中的溶解氧降低,影响水体功能,影响鱼类生存;②除氮和磷外,BOD、温度、维生素类物质也能触发和促进富营养化污染。
)b.pH值c.重金属(①水体中的某些重金属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②生物从环境中摄取重金属可以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在较高级生物体内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积蓄起来造成慢性中毒,危害人体健康;③在天然水体中只要有微量重金属即可产生毒性效应,一般重金属产生毒性的范围大约在1-10mg/L之间,毒性较强的金属如汞、镉等产生毒性的质量浓度范围在0.00l-0.01mg/L之间。
)(mg/L)表示)d.硬度(指溶于水的钙、镁等盐类的总量,以CaCO3e.溶解氧(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氧;水中DO与空气氧分压和水的温度有关,空气中氧分压越高,水温越低,水中DO含量就越高)(3)生物性:a.细菌总数(细菌总数是指1mL水中所含有各种细菌的总数)b.大肠菌群(大肠菌数是指1L水中所含大肠菌个数)2.什么是污水中的悬浮固体和挥发性固体?英文缩写是什么?分析污水中的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及挥发性固体、灰分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悬浮性固体SS(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的量)挥发性固体VS(反映固体有机成分量)总固体TS(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合)溶解性固体DS(表示盐类的含量)灰分也叫固定性固体FS(反映固体无机成分量)FS = DS + SS蒸干过滤所得滤液即得DS,滤渣脱水烘干即得SS SS = VS + FS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单位、英文缩写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生化需氧量BOD:表示在一定条件下(20℃),单位体积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完全分解所消耗的分子氧的数量。
单位为mg(氧)/L(废水)。
化学需氧量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用所消耗的氧化剂中的氧来表示有机物的多少,单位为mg/L。
总有机碳TOC: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增量,从而确定出水样中碳元素的含量,称为总有机碳。
总需氧量TOD:在900℃下,以铂为催化剂,使水样汽化燃烧,然后测定气体载体中氧的减少量,作为有机物完全氧化所需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BOD5、BOD20、TOD之间的大小关系:TOD > CODCr> BOD20> BOD5> CODMn4.污水中含氮化合物有哪四种?常用检测指标有哪些?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有机氮检测指标有:总氮TP、氨氮5.谈谈你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理解及其造成的危害?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湖、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的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中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
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6.简述水体的自净机理。
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水体自净机制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物理净化:包括稀释、混合、扩散、挥发、沉淀等过程。
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得以降低。
但沉入底泥的污染物可因降雨时流量增大或其他原因搅动河底泥而使已沉入底泥的污染物再次悬浮于水中,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化学净化:①纯化学反应;②由有生命的物体及其酶系统引起的化学反应;③光化学作用:光解反应和光氧化反应。
生物净化:①生物净化作用:在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生存的细菌、真菌、藻类、水草、原生动物、贝类、昆虫幼虫、鱼类等生物,通过它们的代谢作用分解水中污染物,使其数量减少,直至消失。
②水体复氧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溶解氧的同时,空气中的氧可通过水面不断溶解补充到水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也补充到水体。
有机物的自净过程:第一阶段,化学氧化分解,历时数小时;第二阶段,生物化学氧化分解,一般要延续数日;第三阶段,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一般延续一月左右。
7.氧垂曲线的意义,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写出氧垂曲线的公式,并画图说明什么是氧垂点。
氧垂曲线上DO的变化规律反映了河段对有机物污染的自净过程,这一问题的研究对评价水污染程度,了解污染物对水产资源的危害和利用水体自净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溶解氧最低点就是氧垂点。
8. 解读我国太湖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第十章附加:沉淀在污水处理厂中应用于(1)污水处理系统的预处理(2)污水的初级处理(初沉池)(3)生物处理后的固液分离(4)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1.根据悬浮物的性质、浓度及絮凝性能,沉淀可分为哪4种类型?简述各种类型的特点。
①自由沉降特征:沉降过程中,固体颗粒不改变形状和尺寸,也不互相粘合,各自独立地完成沉降过程。
颗粒的沉降速度在经一定的沉降时间后保持不变。
发生条件:废水中的悬浮固体浓度不高,而且不具有凝聚性时发生的。
现象:实验时可观察到水是从上到下逐步变清的。
②絮凝沉降特征:在沉降的过程中,颗粒尺寸,质量均会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浓度上稀下浓;SS 浓度随水深度变化而变化,且呈非线性变化;沉降的过程中颗粒的沉降速度也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
发生条件:固体浓度也不高,但具有凝聚性时发生的。
现象:水也是逐渐变清的,但可观察到颗粒的絮凝现象。
③成层沉降特征:每个颗粒的沉淀将受到其周围颗粒存在的干扰,沉速有所降低,在聚合力的作用下,颗粒群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各自保持相对不变的位置共同下沉。
发生条件:废水中悬浮颗粒的浓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发生的。
现象:实验时可观察到水与颗粒群之间有明显的分界面,沉降的过程实际上是该界面下沉的过程。
④压缩沉降特征:此时固体颗粒互相接触,互相支承,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下层颗粒间隙中的液体被挤出界面,固体颗粒群被浓缩。
发生条件:废水中悬浮物的浓度很高时发生的。
现象:粒群与水之间也有明显的界面,但颗粒群部分比成层沉降时密集,界面的沉降速度很慢。
2.掌握自由沉淀理论的斯托克斯公式的推导和结论。
假定:①颗粒为球形;②沉淀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重量等不变;③颗粒只在重力的作用下沉淀,不受器壁和其他颗粒的影响。
①颗粒与水的密度差(ρs - ρ)愈大,它的沉速也愈大,成正比关系。
当ρs > ρ时u > 0,颗粒下沉;当ρs < ρ时u < 0,颗粒上浮;当ρs = ρ时,u = 0,颗粒既不下沉也不上浮。
②水的粘度μ愈小,沉速愈快,成反比关系。
因粘度与水温成反比,故提高水温有利于沉降。
③颗粒直径d愈大,沉速愈快,成平方关系。
因此随粒度的下降,颗粒的沉降速度会迅速降低。
实际水处理过程中,水流呈层流状态的情况较少,所以一般沉降只能去除d > 20μm的颗粒。
3.沉淀池表面负荷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计算?与颗粒沉速u有什么联系?若沉淀池沉降区过水断面面积为A′,沉淀池面积为A,处理水量为qv,H、b和L分别为沉淀池的水深、宽度和长度,v为水平流速,则有qv= v×A′ = v×H×b根据运动迹线中相似三角形存在的相似关系:v/u0 = L/H, v = u(L/H)可得 qv = u·L·b = u·A, u= qv/Aqv/A是反应沉降池效力的参数,定义为沉降池的表面负荷率或沉降池的过流率,以 q 表示。
所以 q = qv/A 。
理想沉淀池中,u0与q在数值上相同,但它们的物理概念不同:u的单位是m/h;q表示单位面积的沉淀池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流量,单位是m3/m2·h。
可见,只要确定颗粒的最小沉速u,就可以求得理想沉淀池的过流率或表面负荷率。
表面负荷q值愈小,沉速u≥u0的颗粒占SS总量的分率愈大,沉速u<u中能被除去的分率也愈大,总沉降效率也就愈高。
理想沉淀池的沉淀效率与池的水面面积A有关,与池深H无关,即与池的体积V无关。
因此,应该把沉淀池做得浅些,表面积大些,这就是颗粒沉降的浅层理论。
4.常用的沉砂池有哪几种?按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离心式、曝气式沉砂池等。